奪眼球的事情天天在發生,但最近的頻率似乎高了些,林書豪突然爆發式的躥紅,大有稱霸NBA的勢頭;靠活熊取膽汁要上市的歸真堂也“紅”了;當然,不要忘記還有突然一口咬住了個“大蘋果”的深圳唯冠公司。
一方是瀕臨破產的本土企業,一方是擁有全球眾多粉絲的電子霸主,這場“iPad商標權”引發的訴訟雖然看上去很有點“上不了臺面”的味道。但從商業法規的角度,我們還不得不承認,唯冠的“維權”雖然不太合情,但卻十分合理。
2月23日下午,上海浦東法院就深圳唯冠起訴蘋果商標侵權案作出裁定,駁回深圳唯冠提出的“iPad”禁售申請,中止訴訟。
何為中止訴訟?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暫停訴訟,將判決時間暫緩。同時也意味著,判決的結果還未定。為什么未定?據說,法院給出的說法是希望等到2月29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的訴訟結果出來之后再進行第二次開庭審理。
迄今為止,深圳唯冠與蘋果公司已經就iPad進行了3次法庭交鋒,前兩次分別是在深圳和惠州,在深圳的訴訟是蘋果公司訴深圳唯冠,蘋果公司敗訴;第二次唯冠訴蘋果惠州經銷商——深圳順點連鎖電器公司,唯冠勝訴。而此次浦東法院的結果雖然駁回了“禁售令”,但并不代表最終結果。
相關民意調查的數據告訴我們,現代商業社會中的人們對于“理”的認知變得更加明晰了。65.7%網民認為唯冠要求蘋果賠償合情合理;有22.0%網民認為蘋果當年已購買IPAD商標權;有12.3%的網民表示說不清。
“你認為IPAD商標案結局如何?”有50.7%認為蘋果與唯冠會達成和解;32.8%網民認為唯冠勝訴獲得蘋果賠償;16.5%則認為蘋果勝訴無償使用iPad商標。
類似唯冠和蘋果的商標糾紛在這個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其實毫不稀奇。在這一類的商標案里,蘋果公司是個創造財富的勞動者,而唯冠則是試圖通過轉讓商標獲利的食利者。食利者通過出租生產資料、壟斷性資產、公共設施,來分享勞動者的財富,無可厚非。
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本來不太合情的事情如果再過度了,會失去人心。從法理上來看,過度了也會得不償失。唯冠太過逼急了蘋果,后者大可換個名字也不遂你的愿。或許,還是0.7%的網民看得透徹,雙方何妨坐下來談談,畢竟,和為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