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0年以前,邁克爾·肯納(Michael Kenna)幾乎每年冬天都會去日本北海道,在北海道屈斜路湖邊生長著這樣一棵隨風而傾的樹。每年邁克爾都會去拍攝這棵樹,以至于他自己說已經能夠和這棵樹進行對話。直到2010年這棵樹被砍掉之前,邁克·肯納對這棵樹拍攝了大量的肖像,基本都是從同一角度進行拍攝的。然而由于天氣和時間不同,每張照片又有著明顯的差別。正如這張拍攝于2005年的作品。前一夜剛剛下過雪,晴朗無風的天氣讓這層雪一直覆蓋在樹上,更加勾勒出樹干婀娜的風姿。黑白分明的線條,簡潔中又不乏趣味。
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禪意世界
邁克爾·肯納,1953年生于英國北部的蘭開夏郡(Lancashire),他曾經在英國牛津郡的班伯里藝術學院就讀一年后發現自己對攝影有著特殊的偏好和天賦,于是轉而到倫敦印刷學院就讀攝影。在倫敦印刷學院期間他博覽了攝影史上諸位大師的作品,其中比爾·布蘭特,尤金·阿杰特等人對他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與啟發。與此同時,英國諸多的繪畫巨匠,如約瑟·透納,約翰·康斯塔伯等也令他十分著迷。
1977年他結束英國的學習后便移居到了美國,在為美國著名的攝影大師魯斯·伯哈德(Ruth Bernhard)做助手的八年里,邁克爾·肯納積累了極其豐富的暗房經驗,與此同時,和美國同時期那些重要攝影大師的直接接觸為他后來的攝影指明了方向。
早期, 邁克爾·肯納使用的是一部尼康135相機,由于學習和工作繁忙,他只能在清晨早起以擠出時間來拍照,清晨霧霾籠罩的天氣逐漸形成了他極簡的作品風格。之后他逐漸發現135畫幅的底片在最終放大時無法滿足他對于清晰度的要求,于是將攝影器材更換為哈蘇,這一用就是三十年。三十年來他堅持6x6的中畫幅底片,最終作品均制作成7x7英寸的小規格方照片,獨特的觀察視角使得他一直偏好慢門拍攝。對光線的控制配合中畫幅底片在7x7英寸的相紙上表達出了細膩的層次和精致的影調,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種特殊的氣場,仿佛作品就是一個狹小的入口,而畫面中那些伸向天空中安靜的樹、沉默而大氣的石頭,向人們發出無聲的神秘代碼,邀請觀者進入另一個世界。


哈蘇相機和塑料相機并用
邁克爾·肯納所有的作品只使用膠片拍攝,他自己坦言這是由于他偏好長時間曝光,而數碼無法滿足的緣故。他最早購買的哈蘇500CM相機至今仍然在使用。不過目前比較常用的是一部二十多年歷史的哈蘇503CX,同時會備一部501CM作為備用。他出門常備五個鏡頭,分別為40mm、50mm、80mm、120mm、250mm,同時還會帶上一部Hologa塑料相機,同樣的6x6中畫幅,他用這部塑料相機也拍出了不少經典的作品。邁克爾·肯納在拍照的時候會仔細斟酌眼前的場景,并不輕易按下快門,可是當他決定拍照的時候往往在一個地點拍上1-3卷膠卷不等。鏡頭前面的紅色濾光鏡幾乎從來不被取下。有時為了追求慢門效果他還要在紅色濾光鏡前面加上密度鏡以降低快門速度。膠卷方面他基本只使用柯達的TMAX100和Tri-x400兩種膠卷。他出門常常會準備七八根快門線,因為他的慢速快門拍攝幾乎每張都必須使用快門線以追求穩定。
你知道么?
邁克爾·肯納鏡頭中的中國
邁克爾·肯納近幾年來逐漸將拍攝主題更多地放到中國來。從08年開始他連續三年拍攝了黃山,并且在全球發行的黃山畫冊造成了極大的轟動。其中限量發行60本的黃山收藏畫冊,里面包括了13張精彩的黃山系列鉑金照片。雖然售價高達數萬美元,不過一經發行,在兩三個月內便被全球的收藏家搶購一空。2011年邁克在北京泰吉軒畫廊舉辦了首次畫廊個展,其作品深受國內的攝影愛好者和收藏家的喜愛,而在2011年,他更到黑龍江雪鄉進行了拍攝,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他更多關于中國的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