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話題是由上海世博會的排隊現象引發的,自然要先談談世博的排隊。
事實上,來世博游玩的人都很清楚,想看精彩的大館,必須耐得住排隊的辛苦,花幾個小時排隊,進館后,少則半個小時,多也不過一個小時,就要匆匆趕往下一個館,“走馬觀花”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態。這漫長的等待,正是游園人的虔誠所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中國國民素質的提高。哪怕進館后看到的僅僅是十幾分鐘的短片,或者是幾幅看不懂的名畫,大家也覺得值了,畢竟一屆世博能讓這么多人“不出國門看遍世界”。排隊過程中,大家聊足球,聊物價,聊這長長的隊伍到底拐了多少彎。盡管天氣炎熱,但游人都體驗著排隊的苦中之樂。
三人曰眾,既然是“眾”,就得排隊,只是在中國,排隊的場景比較少見。就個人經歷而言,有學生的地方,隊伍形成比較快,而大人們往往缺少排隊意識。中國自古是禮儀之邦,當朋友聚餐在門口相遇時,總要拉拉扯扯禮讓一番再進,其實魚貫而入就可以了;可是奇怪的是,當陌生人聚攏在一起時,誰也不愿意讓,非得奮不顧身擠一擠。
不難發現,外國人排隊,浪費空間,他們排隊占用100米的話,我們10米即可。因為他們人與人之間通常保持一定的距離,沒有摩肩接踵之感。我們排隊就親熱得多,前面人的胳膊肘會戳到你胸口,后面人噴出的熱氣會吹拂你的頸部。當然,一個客觀的原因在于,中國人口數量龐大,而對應的公共資源卻十分稀少。不過最重要的原因,還得追溯到中國國民本身的素質上。
生活中有太多“不排隊”帶來的特殊好處。舉例說小學升初中,許多家長都想方設法走后門進名校,即使進了名校,還要托關系把孩子送入最好的班級。這讓還未踏入社會的孩子早早地就知道了走“捷徑”的好處。上文提到的公共資源的缺少,使得“弱肉強食”的法則得到了社會的默認,爭搶成了國人的習慣。有人原本想老老實實“排隊”,但不斷有人涌到自己前面時,便會發現,不擠不搶,就難以得到應得的東西。這便是我們的社會:人人想要得到公平,希望社會講求規則,卻又因為種種原因,不自覺地踐踏著規則;當我們對曝光的種種“特權”嗤之以鼻時,卻時時希望自己可以利用這樣的“特權”不排隊。
梁實秋先生說排隊是舶來品,可是舶來這么多年了,何時才能成為全民的一種習慣?我們的人生同樣如此,每個人都需要排隊,要習慣排隊,即使漫長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