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題】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力學家說:“沒有腳與地面的摩擦,人便無法走路;沒有繩子之間的摩擦,繩子便不可能挽成結。”
哲學家說:“沒有摩擦,社會便不能前進;沒有摩擦,人們便不能聯結成一個整體。”
文學家說:“摩擦是一連串輕微的碰撞,碰撞是一次激烈的摩擦。有了兩個角度摩擦與碰撞,才會有琴聲、鼓聲、鐘磬聲,才會有世界進步的進行曲。”
請以“摩擦”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選,不少于800字。
【素材解讀】
“摩擦”本意是“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時,在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運動的作用。” 也比喻個人或群體間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的沖突。
摩擦有消極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但在多數情況下是不利的。但材料肯定了摩擦積極的一面:沒有磨擦是不行的。要緊扣摩擦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構思,開頭可先從摩擦的弊端入手略寫一段,欲揚先抑,再強調其積極方面。如果運用求異思維,反向立意寫摩擦的負面影響,則偏離命題的旨意。
寫議論文可以從以下角度立意:摩擦是阻止人后退的力;摩擦是促使人前進的驅動力;摩擦是雙方相識相知的別樣路徑;摩擦是雙方相伴相行的另類動力。先從摩擦現象切入,提出積極向上的觀點,再通過典型事例進行正反論證分析,得出結論。
寫記敘文小可以寫同伴之間的摩擦,最終增進了感情;大可以寫人與自然的摩擦,人類最終認識到怎樣與自然和諧相處;還可以寫國家與國家間的摩擦,使兩國關系更加和睦。行文時要注意運用欲揚先抑、倒敘等手法,進行細節描寫。如果寫一次摩擦導致的后果,揭示同學間因為小摩擦帶來的大悲劇,則視為離題。
擬題參考:①摩擦之美 ②把摩擦轉化為和諧 ③摩擦成就輝煌 ④假如沒有了摩擦力 ⑤石本無火,相擊生光 ⑥從珍珠的形成說起
下列擬題不妥當:①減輕摩擦 ②摩擦皆因利益起 ③一次摩擦導致的后果 ④摩擦是把雙刃劍
【經典素材】
1.摩擦產生星星之火,星星之火點燃偉大創意的燎原巨焰。
——廣告語
2.摩擦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摩擦是火,點燃理想的燈;摩擦是燈,照亮前行的路;摩擦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模仿流沙河之《理想》
3.只有擁有痛的記憶,才會創造未來的輝煌;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煉,才能擁有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泰戈爾
4.感謝 “反對者”。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有人說:那些反對三峽工程的人貢獻最大,三峽反對者的存在使我們的工作更圓滿。
如果沒有那些三峽工程的“反對派”提出的意見或建議,三峽工程的建設也許不會這樣順利,也許會多走彎路,用更長的時間,花更多的錢……
有時,反對派的意見會給設計者和決策者提供重新審視的新角度,發現可能被忽略的問題。
5. 一粒砂見到周圍的伙伴鉆進蚌的體內后,都變成了珍珠,羨慕不已,于是下決心向它們學習,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它請求一只蚌讓自己鉆進它的身體里,沒過多久,砂的周身被蚌分泌的白色粘液包裹起來,越裹越緊,它透不過氣來。砂禁不住痛苦的磨煉,讓蚌把自己吐了出來,而它的伙伴們都變成了美麗的珍珠。珍珠與砂的價值有天壤之別,可仔細想想,它們之間相差的只是一段過程和經歷。
【優秀例文一】
掬 水 沉 香
——感懷曾經的摩擦
肖 鈺
杯子里靜靜地躺著一塊平凡的石頭,掬水杯中,石頭泛起,浮浮沉沉,一連串的輕微碰撞,暗香四起……哦,它是塊沉香,是碰撞使它泛起陣陣馨香。
夜晚的天空,一顆流星劃過,無比燦爛,殊不知其穿過大氣時因摩擦而產生的滾滾血淚。天山雪蓮,孤獨傲立,艷美之下深藏風雪摩擦后的傷痕累累。唯有摩擦,流星才會在長空中熠熠生輝;唯有摩擦,雪蓮才會在高山上傲然屹立。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忘不了吳國殿上,奴顏卑膝的自己;忘不了吳王床前,屈膝嘗便的自己;更忘不了在草屋牛棚之中,風吹雨打之下,臥薪嘗膽的自己。待到國富兵強,舉兵滅吳,稱霸中原之后,勾踐驀然回首,老淚縱橫,但他又笑了。如果沒有臥薪嘗膽的經歷、痛苦的摩擦,怎么會有國家的復興?
上帝常常將自己的寵兒安放在惡劣的環境之中,讓其經受摩擦之苦。
兒子問:“爸爸,梵高的畫那么值錢,為何他的故居只有一張木床和一雙破草鞋?”“孩子,他是一個窮得連妻子都娶不起的苦命人。” 父親的眼神閃過一絲尊敬。梵高生前窮困潦倒,但他仍然勤奮作畫,終于成了繪畫大師。如果死后有知,他的畫作成了世界上最昂貴的拍賣品,他一定會感謝不幸給他帶來的靈感,感謝貧困讓他變得堅忍,感恩摩擦讓他創造出的奇跡。
黑暗中的摩擦,使海倫· 海勒創作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胯下之辱的摩擦,使韓信轉身為將。有了摩擦與碰撞,才有了琴聲、鼓聲和鐘磬聲,有了交響曲;有了摩擦與碰撞,三峽大壩的設計才會更加理性,方案更加周密,建筑更加堅固。
那塊沉香還在沉浮不定,此刻暗香已經溢滿乾坤……
【點 評】
反復點題,含蓄蘊藉。江蘇省作文閱卷組長何永康先生說過,考試作文要像二鍋頭,要一下子就讓人品出味來;而不能像碧螺春,需要反復品味才能品出味來。 本文既有“二鍋頭”之烈,又如“碧螺春”般耐品!作者深諳點睛之道,字里行間處處點明“碰撞”“摩擦”,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不讓閱卷老師費思量;又含蓄蘊藉,不乏耐品的佳句。
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本文從沉香入題,又以沉香收束,前后呼應,結構完整。事例點面結合,古今中外結合,輻射性強,頗有說服力。
【優秀例文二】
棱 角
伍 航
一顆方形石子蹦蹦跳跳地來到了一條流淌著的小溪中,快樂地感受著清涼河水的沐浴。
嬰兒睜開眼睛,感受人間溫暖的陽光,他是快樂而欣喜的。
石子在小溪中待了一段時間后,忽然發現河水沖刷著它的棱角。它看著自己堅實的肌肉在享受清涼的同時,也被腐蝕著,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30多歲的人發現自己處在一個違背自己意志而動的社會,他想掙扎,卻發現沒有用。他熱愛繁花似錦,不滿爾虞我詐。他欲言,卻無聲;他欲罷,卻不能。
石子在水中經歷了很長時間,忽然發現自己已不再有棱角,成了一塊“美麗”的鵝卵石。它無法與河岸產生摩擦,也無法再堅守陣地——一個浪過來,把它卷走了。
五六十歲的人,在經歷了人間滄桑之后,發現自己已不再擁有斗志。在發出一聲嘆息之后,他開始隨滾滾紅塵而起伏,隨滔滔江水而沉浮。
石子就是這樣,在剛剛入水時有棱有角,然后在河水的沖刷下日益變得圓滑,最終被沖走。人呢?一定要“如是”嗎?
人活一世,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摩擦之后留住自己的鋒芒,這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立在地上的木樁只能隨風而倒,根基深厚的大樹卻可以笑傲狂風;漂在水上的木船只能隨波逐流,裝上發動機的汽艇卻可以逆水行舟。面對迎面吹來的狂風,我們應有一種堅持立場的定力和搏擊風雨的魄力,保證我們在經過摩擦之后仍能棱角分明。
【點 評】
構思新穎巧妙。將石頭由棱角分明到光滑無比的不同階段與人生的各個階段穿插在一起來寫,比照鮮明,讓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結尾,提出“人呢?一定要‘如是’嗎”,然后以排比表明自己的觀點,令人深思。
語言生動形象。本文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同時,還引用了詩詞、格言,富有韻味,極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