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善堂,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以為是藏有文房四寶的地方。走到利濟路對面的寶善街,詢問寶善堂何在,一位在硚口住了幾十年的老人,告之這一片都被稱之為“寶善堂”。原來,寶善堂其實是善堂的名字,是過去的地方慈善機構。據說在武漢解放以前,武漢的善堂非常多,居全國都市之首。其中三鎮的善堂,又以漢口的數量最多,寶善堂就是其中一家。后來,寶善堂沒了,但“寶善”這個名字卻遺留下來,寶善街小學、寶善堂民俗小吃城、寶善集貿市場……一直沿用至今。
毗鄰人來人往的漢正街,曾被譽為武漢市最大室內集貿市場的——寶善集貿市場顯得格外破舊,仍然保留著80年代的樣子,上下兩層樓的蔬菜集市,每天摩肩接踵的人流,讓這里喧鬧而雜亂。這里的攤販,大多操著外地口音,而來這里買菜的,有周邊商鋪的外地客,也有以前住這里的原住民“老漢口”。走出集貿市場,深藏于商鋪之間的街巷一個挨著一個,永慶街、長堤街、廣貨巷,街道狹窄擁擠,店鋪和居民區混雜在一起。火災、作坊、集市成了這里的代名詞,穿行于這些密密麻麻的“握手樓”之中,在出租屋里和居民聊天,才能感受到這里的“一線天”正是打工者的希望所在,走進城市他們從這里起步。
生活在握手樓
走出寶善集貿市場,一路向前,從大馬路拐進長堤街,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深長的街道,兩旁擠滿各式商鋪,理發店、小吃店、水果店……街道中間,有蹣跚前進的板車、也有長按喇叭不止的轎車,還有人力三輪車,街道不寬,卻也容得下他們的隨意穿行。
在與長堤街的交叉路口,寶善街顯得更加擁擠和破敗。街口的電線桿上拴著個大喇叭,喇叭下方,擦皮鞋的女工、擺地攤的小青年,一字排開。在寶善街1號,琳瑯滿目的糖果批發店,許多小墟市找不到的商品,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往里面走,空間的高度擠壓,樓宇之間雜亂無序,無數的電線在頭頂上雜亂延伸,這就是所謂的“握手樓”,樓房之間緊密得連陽光都遮住,如同穿行在地道之中。生爐子,是這里最常見的風景,搬個爐子在門口,用大扇子扇動煙霧繚繞。更多的是,中午時分,把爐子搬出來炒菜,因為屋里實在太暗,為了節省空間,不少出租屋都是廚房和房間共用一間,所以這里的租客多選擇在露天炒菜,一邊炒一邊還可以和對面的街坊閑聊。
便民澡堂、修電器、修皮鞋……很多已經在市中心消失的服務,在這里都可以找到。一個角落,放上一輛推車,就是一個攤子,拿到這里來修的電器,有不足100元修了又修的電飯煲,還有各式遙控器,一臉憨厚的修理師傅說,這里住的都是打工的,圖的就是方便,維持生計。的確,在這里住的租客,基本都是在外面商鋪打工,操著各地的方言,擠住在幾十平方米的屋里,早出晚歸,夜以繼日。
曾經的武漢表帶廠
早些年,這里曾經是火災的重災區。經過多年的整治,小作坊基本已經清除干凈,留守在這里的都是純居住的租客。走到永慶街1號,被貼上的白色封條格外顯眼,門簾上用繁體寫著“武漢表帶廠”幾個大字。住在旁邊70歲的李爹爹說,這里曾經被用作表帶廠的廠房,400多平方米的占地,最頂峰時有300多個工人一起生產,四層樓非常熱鬧。那時,武漢表帶廠生產的表帶銷到云南、四川、貴州一些地方,尤其是80年代,形勢非常好,當時他就是其中一名工人。到90年代由于社會巨變,經營不善,終于在1992年倒閉了,機器設備都變賣,工人們也都清退了。后來,這里租給外面做過服裝廠、賣過盒飯,失火之后,這里不允許再經營,去年由國資委收回,貼上封條后這里就再也沒熱鬧過。
李爹爹說,上世紀80年代,小商品市場開放以后,這些小街小巷道路就變得狹窄,不少商戶把住宿和倉庫合為一體,后來引發大火之后才稍微得以緩解。現在表帶廠的工人都離開了,只有他還駐守在這里,李爹爹說,如今住這里的都是外地租客,原本住這的村民都搬出去住高樓了。
南來北往的潮汕客
從永慶街的握手樓走出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長堤街。在街上,有牽著一群活雞叫賣的商販、也有當街做衣服的裁縫、還有各式透著熱氣的快餐,不過最吸引人注意的還是,這條街上的“潮汕鹵味”店。出于好奇,和一家潮汕店的老板聊起天來,老板是地道的汕頭人,講著蹩腳的普通話。
“基本來這買鹵味的,都是潮汕、福建人,本地人不怎么買的。”老板說,他來這里7年的時間,基本都是服務自己的老鄉,做的都是回頭客的生意,“這里有8萬多潮汕人,做不銹鋼、文具、服裝的都有。”據老板介紹,每年他還會參加湖北潮汕人海外聯誼會,漢正街做生意的這些潮汕人,成為他們最主要的顧客,除此之外,就是浙江、福建這些口味比較清淡的人群。不過,他透露,“生意已經大不如從前,很多老板都回去汕頭了。”他說,今年做完估計自己也會回汕頭,畢竟那里才是他的家鄉。在這條街上,像這樣的潮汕鹵味店還有4、5家,他們都互相認識,平時的時候互相照應,偶爾店子也會成為潮汕人喝茶聊天的聚集地,成為這條喧鬧嘈雜的街道上一道風景。有人說,這也許就是魅力所在,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舒服的生存方式。
商鋪街深藏小學
在密集的深巷中穿行,經過一個個商品批發市場,卻沒想到,在一條以童裝為主的商鋪街上,還藏著兩所小學。這兩所小學,大門相對,校門都很小,稍不留神就容易錯過。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這里的學生仿佛自得其樂,下課之后這些商鋪就成了他們玩耍的地方。
靠左的這所小學——寶善街小學,校名下的大大的紅色橫幅提示著,這是武漢籍網球明星李娜的母校。在校門的右側,寫著幾個大字“惟善為寶”,周邊的老人告訴我們,這里在解放前曾經是一個慈善堂,據說叫“寶善堂”,解放之后才拆了辦起這個小學。而對面的星火小學,則是原來的“圣慧堂”。這兩間都是當時的有錢人辦起的慈善場所,一位李爹爹告訴我們,當時很多窮人衣不蔽體,過世之后沒有地方安葬,就找慈善堂申請,由“保長”出具證明之后就可以得到棺材,“當時我們7、8歲的時候,不曉得,還經常躲在里面玩。”
關于寶善堂這個名字,史料和民間都沒有太多的記載,只是稱為過去的地方慈善機構。有一種說法是,在1949年武漢解放時,武漢的慈善堂有154家,居全國都市之冠。三鎮的善堂中,漢口的數量最多。其中歷史悠久較有名氣的有濟眾、潛仁、仕善、仁善、滋善、敦實、廣濟、鎮安、圣惠、復善、從仁、濟生、普化、惠濟、同善、慈善、慧心、培心、永安、楚善、永修、愿善、求實、依善、敦仁、開化、懷義、天元等五十余家。其中就包括了寶善和圣慧兩家。現在,在這兩所學校讀書的小學生,有一部分是附近商鋪的子女,大多學生都不知道學校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
時光荏苒,附近的居民,大多叫慣了“寶善”這個名字,這一片區域也成為外來工和老漢口最集中的地方。對于外來打工者來說,這里是夢開始的地方,是他們踏進城市的第一步。而對于老漢口來說,這是他們生活了一輩子的居地,他們都守望著這片土地,盡管這里殘舊、雜亂,但依然充滿生機勃勃,給人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