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斌 鄧紅梅 陳呂珍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和突破口。近年來,遂寧市船山區區委、區政府通過引入市場機制,集聚各類投資,建設集基地生產、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市場流通和出口貿易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業園區,取得了明顯成效,推動農業布局優化、規模集聚、產業融合、功能拓展,加快我區農業轉型發展。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緊緊圍繞“抓項目、建園區、興產業、富百姓”的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核心,堅持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載體,積極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著力建設基礎設施完備、特色產業突出、生態環境優良、科技應用優先、服務體系健全、富民增收效益顯著的現代農業園區,扎實推進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截止目前,全區共實現土地流轉8.8萬畝,建設了唐家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園、齊全原生態博覽園、盛唐農業科技園為典范的省、市、區級農業園區,園區涵蓋經濟作物、林業、漁業以及旅游觀光農業等領域。高金食品、美寧實業、齊全飼料等龍頭企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先后在我區建立農業產業園區。我區打造的川白芷、唐家“紅涪”牌綠色蔬菜,老池牌臍橙等知名品牌,產生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已成為我區產業化經營的平臺、農業技術示范推廣的載體、展示高效農業的窗口。
我區是國家級農副產品加工和循環經濟示范區,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為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和有利條件,經過多年的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1.總體規劃和建設目標滯后,影響了園區的健康發展 由于缺乏系統的現代農業園區長期發展規劃和建設目標,導致一些地方在農業園區建設中產業發展方向不明晰,有的技術力量依托不確定,有一哄而上和盲目發展的傾向,從而導致不少農業園區沒有自己的特色和主導產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影響了園區的健康發展。
2.部分園區經營管理體制不健全,不能實現園區建設的長效性 在近年來的實踐中,一些地方對農業園區定位把握不準,不少人把農業園區建設簡單地理解為“土地流轉集中+工商資本+設施建設”,重建輕管。許多園區側重于基礎設施和生產設施建設,各種類型的溫室大棚或休閑農莊建設成為一個個園區最重要的標志。相反,對于更為重要的產業配套、技術匹配、經營方略、技術、經濟效益等問題則往往被忽視。造成投入成本高,而產出效益卻很低,未能起到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
3.農業科技人才短缺,導致園區創新能力較弱 一是我區各地農業園區的農業科技人才尤其是農業經營型人才數量少,結構不合理,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二是農民素質較低,接受農業技術的能力不高,接受培訓次數偏少,與現代農業園區種植品種科技含量高,種植技術要求嚴格很不適應。
4.土地流轉困難,發展規模小,推進力度不大 由于土地流轉規模較小,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不充分,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并且受糧食直補的影響,有的農民圖省事,只想種糧食,不想土地流轉,造成整片開發有困難,也限制了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
1.完善規劃布局,努力打造都市型園區現代農業新格局 要本著“規劃先行、適度超前、體現特色、合理布局、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高起點、高標準抓好農業園區的規劃布局,努力打造都市型園區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格局。在新一輪現代農業園區規劃中要重點把握好“三性”:一是規劃的銜接性。即把握好區域現代農業總體規劃、綜合園區規劃、主導產業示范區規劃和特色農業精品園規劃之間的銜接,使規劃更具指導性、操作性;二是規劃的差別性。即各地要根據各自優勢,重點培育和發展特色主導產業,實現差別化發展,增強我區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三是規劃的配套性。即按照拓展農業功能,強化產業融合,延長產業鏈的要求,抓好產業化的配套規劃。
2.培育現代經營主體,加快農業發展方式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轉變 經營主體是農業生產最為活躍生產要素。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要把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作為重中之重,創新組織形式,加快農業發展方式向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企業化轉變。一要大力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圍繞主導產業和產品的發展,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培育出一批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為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度;二要大力發展農業合作社。要加強規范管理和政策引導,著力培育一批生產和營銷實力較強、發展健康,能真正帶動農民增收的農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園區內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序;三要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要加強引導和政策扶持,著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創辦家庭農場,形成一批專業大戶,使之成為今后現代農業園區經營主體中的主力軍。
3.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業新科技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 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質量和效益,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要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引進、推廣和創新作為一個重要關鍵來抓。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人才政策。積極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引進農業專業技術、經營管理人才,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緊密協作,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運用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和不斷提高新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能力。二要建立健全農業技術引進、推廣機制使產品更具高品質、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征。三要加強對農民的知識技能培訓。要通過科普宣傳、專業培訓、綠證培訓、農函大等多種形式,抓好農民的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綜合技能。
4.以園區建設為契機,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要以本地的資源為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通過種、加、養一體化開發,產、供、銷一條龍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抓好農產品基地建設。結合農業綜合開發,每個園區都要選擇自己的主導產業和產品,建設一批規模大、范圍廣、效益高的農產品基地,形成一批規模較大主導產業帶、產業鏈、產業群;二是抓好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品種引進、技術指導、病蟲防治、產品銷售、市場信息、資金籌集及經營管理等方面提供全面、優質、高效服務;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培育一批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生產基地為依托的一體化集團公司,實現農業生產的組織創新,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5.創新機制,為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1)加強組織領導,保障園區建設順利實施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建設時間長,必須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每個園區建立協調小組或管理委員會,加強對園區建設規劃指導、目標管理、政策制定和落實、有關工作協議等,保障園區建設順利實施。

(2)出臺優惠政策,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也是一項投資大、回收期長,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于一體的基礎性工作,各級政府必須在財政、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要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項目低息貼息貸款,農業科技引進、推廣、創新和人才隊伍培養建設。要建立財政引導投入的激勵機制,引導種養殖戶、工商資本和民間資本等社會資金投入。要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支持,農業信貸要適當集中支持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
(3)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戶作為主體參與園區建設 要在穩定和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土地流轉機制,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使更多的土地集中于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中,以利于實行規模經營,提高規模效益。要建立“園區+農戶”的運作模式,鼓勵園區內農戶作為主體參與園區建設,引導支持農戶將土地、資金聯營、合作,組成家庭農場或股份合作制企業,擴大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真正實現園區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