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華
社區醫院門診2005~2010年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
徐莉華
目的了解我院藥物不良反應(ADR)的發生情況及引發ADR的相關因素,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方法對我院226例ADR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抗生素的ADR發生率最高,靜脈用藥是發生ADR的主要途徑,臨床表現最多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結論ADR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應加強對ADR的監測及相關知識的宣傳,審慎用藥以減少和避免ADR的發生。
藥物不良反應;分析
藥品不良反應(AdverseDrugReaction,ADR)系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機能時出現有害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即不包括中毒、過量、選藥錯誤或方法不當所導致的反應。而藥品的不良反應是客觀存在的,既不是醫療事故,也不是質量事故。為了解黃浦區順昌醫院門診用藥ADR發生情況及影響因素,我院將2005年~2010年發生的226例ADR報告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及相關因素,為臨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藥提供參考。
本文資料來源于我院門診2005~2010年期間,各科室自發呈報、質控小組認定的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共226例。按患者的年齡、性別、給藥途徑、藥物種類、臨床表現等指標進行統計分析。
2.1 ADR年發生例數由于社區醫院服務人數相對固定,因此年門診量保持在45萬左右。2005年發生22例,2006年發生29例,2007年發生36例,2008年發生41例,2009年發生47例,2010年發生51例,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2.2 ADR發生的患者因素不同年齡段患者均有ADR發生,最小10歲,最大92歲,50歲以上發生數最高共148例,占ADR總數的65.49%。226例ADR報告中,男101例,占44.69%;女125例,占55.31%;女性多于男性。
2.3給藥途徑與ADR的發生不同給藥途徑均有ADR發生,依次為靜脈滴注、口服給藥、靜脈注射、皮下注射,其中靜滴引發的ADR居首位。
2.4 ADR涉及的藥品種類及例數226例ADR報告中,涉及藥品10大類共86種,其中中藥制劑發生ADR的有32例,涉及29種藥品,183例為西藥制劑,涉及57種藥品。抗菌藥物所致不良反應占首位,共101例,占發生ADR例數的44.69%。其中β-內酰胺類61例,占應用抗生素發生ADR例數的60.40%;喹諾酮類17例,占應用抗生素發生ADR例數的16.83%。
2.5 ADR涉及器官/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較多,以皮膚系統的各種皮疹最多,共115例,占50.88%,提示皮疹是臨床最常見的;心血管系統次之,共41例,占18.14%。
2.6 ADR處理結果嚴重不良反應4例,占總數的1.77%,主要表現為過敏性休克。注射用左氧氟沙星引起過敏性休克l例,頭孢他啶引起過敏性休克1例,頭孢拉丁引起過敏性休克2例,見表1、表2。
3.1性別與年齡分布情況226例ADR中,男女之比為0.8:1,女性略多于男性。從年齡分布來看,50歲以上發生數占ADR總數的65.49%,年齡偏大發生率高。其原因可能為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上各重要器官功能的逐漸衰退,藥品易蓄積,對藥品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及其作用與青壯年迥然不同,加上老年人基礎疾病增多[1],合并用藥情況較多,耐受能力減弱,更易發生ADR。安全、有效是老年人合理用藥的目標,應制訂個體化用藥方案。

表1 導致ADR的藥品類別(n,%)

表2 ADR涉及器官/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n)
3.2 ADR的類型226例ADR報告中,皮膚及附件損害最多,共115例,占ADR總例次的50.88%,居首位,其次為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反應。藥物所致各種類的不良反應與藥品因素(包括藥物本身作用、不良藥理作用、藥物的質量、劑量及劑型的影響)和用藥者自身的特異體質有關。若患者使用某一藥物出現ADR,在使用與其結構相似的藥物時易發生類似反應。因此醫生在為患者選用治療藥物時應首先了解患者的過敏史或藥物不良反應史,以減少ADR的重復發生。
根據226例ADR報告,抗菌素所致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其中頭孢菌素類藥物和喹諾酮類藥物引起的ADR為多見[2],感染藥物種類多,使用廣泛,用藥頻率高有關。頭孢菌素類藥物出現的過敏反應以皮疹最為常見,其中口服制劑出現胃腸道反應較多;喹諾酮類藥物出現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反應較多;臨床醫生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嚴格抗生素應用指征,減少用藥種類,結合患者的生理、病理給藥,用藥后認真觀察,以減少ADR發生。
3.3靜脈用藥是發生ADR的主要途徑靜脈用藥相對于其他方式更易發生ADR,這與靜脈給藥方式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和用藥方法可直接進入體循環,作用較迅速立即發生效應,以及靜脈注射液的 PH值、微粒、內毒素等因素有關。誘發 ADR的除藥品內在因素,還與藥物配制、藥物濃度、藥物放置時間、滴速等有關。因此,從合理安全用藥的角度出發,應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治療原則。靜脈用藥發生ADR的速度快,程度較口服給藥嚴重,故在用藥時應加強輸液監護,首次用藥特別注意滴速不宜過快,要仔細觀察患者的用藥情況。
3.4應重視中藥制劑的不良反應一般認為中藥毒性較低比較安全,但隨著對中藥制劑的不斷開發,中藥注射劑尤其是靜脈給藥劑型的增加,中藥引起的ADR報道也日漸增多。中藥之所以能起到治療作用,是因含有有效的藥物化學成分,這些成分的化學結構較復雜,因此多數中藥制劑屬于復方制劑,其有效成分未完全清楚,加之原料來源產地、用藥部位及炮制工藝等差異,致使不同批號制劑產品有效成分存在差異;且中藥制劑不易提純、炮制,特別是有毒中藥或藥性強烈的藥物,如果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均可引起不良反應;而在生產、運輸、保管過程中可能混進雜質或藥物本身氧化、還原、分解等情況產生,故至使ADR的發生,甚至是嚴重的ADR。目前中藥制劑已應用于各個系統,應引起醫患雙方的高度重視,慎之更慎,確保用藥安全。
[1]張麗雅.藥物不良反應監測指南[M].北京:中國藥科技出版社,1995:170-171.
[2]蔣宇利.2003我院404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報告[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6):303.
[3]馬建麗,周亮,陳新文,等.328例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解放軍藥學學報,2005,21(5):394-395.
[4]王文華.296 例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2(18):22-23.
[5]張文勤.上海市老年人藥物反應 128例分析[J].實用全科醫學,2007,5(4):337-338.
上海市黃浦區順昌醫院內科,上海 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