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敏 董 艷
甘草瀉心湯加味治療中年失眠癥的療效觀察
陳淑敏 董 艷
目的觀察甘草瀉心湯加味治療中年失眠癥的療效。方法選取68例原發性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甘草瀉心湯加味和阿普唑侖治療12周,比較兩組療效。結果兩組治療后,PSQI、SDS、SAS評分與治療前均有顯著差異(P<0.01),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85.2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9.41%,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使用甘草瀉心湯加味通過調理脾胃能改善中年失眠情況,值得臨床推廣。
甘草瀉心湯加味;中年;失眠癥
失眠癥是一種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滿意狀況,中醫稱之為“不寐”。長時間失眠會引起焦慮、恐慌等癥狀,影響日常生活。筆者采取對癥治療,使用甘草瀉心湯為基礎方,根據辨證加味治療中年失眠患者34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至門診自訴失眠患者68例,男32例,女36例,年齡40~60歲,平均(52.3±8.9)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日均睡眠時間<4.5h。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學歷上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能性。
1.2診斷標準
1.2.1納入標準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不寐的辨證分型,將34例患者分為肝郁化火型5例,痰濕內阻型6例,陰虛火旺型5例,心脾兩虛型11例,心虛膽怯型7例。
1.2.2排除標準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癥狀導致的繼發性失眠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對藥物過敏者;40歲以下或60歲以上者;合并有心、肺、肝、腎系統等原發病或精神病患者;依從性不強,即連續3d或以上不服藥者。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每晚睡前30min口服0.4mg阿普唑侖,3d后睡眠質量無改善,則增加劑量至0.8mg。
1.3.2治療組給予甘草瀉心湯:甘草 10g,黨參10g,黃芩6g,黃連6g,干姜6g,半夏6g,大棗4枚為基礎方,肝郁化火型加龍膽草6g,柴胡10g,澤瀉12g;痰濕內阻型加竹茹12g,枳實6g,茯苓10g,去黨參,大棗;陰虛火旺型加酸棗仁6g,澤瀉6g,牡丹皮6g,熟地6g,去干姜,黨參;心脾兩虛型加白術6g,當歸6g,酸棗仁3g,黃芩、黃連量減半;心虛膽怯型加酸棗仁6g,茯苓3g,知母3g,川芎3g,去干姜。每日煎煮兩次,于服用中兩次煎煮混為一劑,早晚各服用一半。以 12周為 1療程,治療1療程后觀察效果,期間不使用其他鎮靜安眠藥。
1.4療效評價標準
1.4.1觀察指標于用藥前及用藥后4、8、12周末評定觀察以下指標: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自評抑郁量表(SDS);自評焦慮量表(SAS)。
1.4.2療效評價以治療后12周末,PSQI總分減分率作為療效標準,痊愈為減分率>75%;顯效為減分率50%~75%;好轉為減分率25%~49%,無效為減分率<25%。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伴隨抑郁、焦慮癥狀的治療指標為治療前后的SDS、SAS評分改變情況。
1.5統計學方法數據均采用 SPSS 13.0軟件處理,均數以±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PSQI評分變化見表1。
表1 兩組PSQI治療前后的評分變化(±s,分)

表1 兩組PSQI治療前后的評分變化(±s,分)
注:①與治療組比較,P>0.05;②與治療前比較,P<0.01;③與治療組比較,P<0.01
組別 治療前 4周末 8周末 12周末治療組 17.1±5.2 11.3±4.9②7.4±3.5②4.5±2.5②對照組 17.1±5.4①13.4±5.2②12.4±4.6②11.9±4.5②③
2.2睡眠質量改善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睡眠質量改善情況(n,%)
2.3 SDS、SAS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SDS、SAS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SDS、SAS評分對比(±s,分)
注:①與治療前對比,P<0.01,②與治療組對比,P<0.01
SDS評分 SAS評分時間 治療組 對照組 治療組 對照組治療前 47.71±12.14 48.21±11.54 49.78±10.77 49.21±11.77治療后 35.64±9.62①38.46±10.05①②36.98±7.21①39.31±5.50①②
失眠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或睡眠質量不滿足并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與抑郁或焦慮關系密切[1]。中醫稱為“不寐”,首見于《難經?第六十四難》。有報道指出[2],應激性生活事件可能是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生活壓力、工作壓力等。在我國的家庭結構中,中年人收入為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在事業上也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容易導致中年人壓力過大而引起失眠。現代中醫認為,青中年之失眠,精神情志因素變化是主要病因[3],不寐是由于臟腑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導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五臟之中,心主神明,神明被擾或心陰滋養不足,導致心火偏亢,不能安逸入眠;肝主疏泄,調節情志。有報道表明[4],病理性心理應激反應屬于中醫學中情志異常范疇,因工作、生活壓力大,肝主疏泄不及,導致氣機郁結,或肝疏泄太過,肝氣上逆,導致失眠等。因此中醫在治療不寐一般采用養心、疏肝、補腎調和陰陽的治療原則。甘草瀉心湯出自中國古代醫學專著《傷寒論》太陽下篇166條,雖名為“瀉心”,但其功能主要是調節腸胃。因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與心肝的關系,無論從經脈相聯、五行相生、功能相濟等方面,都有著互相影響、互相調節的作用。方中以甘草為君藥,補中益脾護胃,生化氣血;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半夏、干姜宣暢中焦氣機;黨參、大棗補中益氣,再根據辨證進行加減,從而達到養心、補脾、調理脾胃等作用治療失眠;并且通過調節肝來減少失眠伴隨的抑郁、焦慮和不安,若精神緊張得不到緩解,則病情易于反復,使某些癥狀頑固存在甚至惡化不治[5]。本研究表明,使用甘草瀉心湯加味治療中年失眠癥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
[1]李舜偉.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143.
[2]王琳,周娟,雷紅.慢性失眠患者年齡、受教育水平、人格特征與應激性生活事件的相互影響[J].重慶醫學,2007,36(22): 2302-2303.
[3]許紅.失眠癥1018例相關因素調查分析—附553例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5,32(2):114-115.
[4]嚴燦,徐志偉.肝主疏泄調暢情志功能的中樞神經生物學機制探討[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5):459.
[5]劉悅坡.“肝主疏泄”探析[J].現代中醫藥,2004,24(2):43.
湖北棗陽農合辦,湖北襄陽 4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