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軍
參附注射液治療糖尿病并發癥100例療效觀察
楊友軍
參附注射液;糖尿病;并發癥
糖尿病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率和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糖尿病發病率的升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
[1]。本文對老年糖尿病并發癥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老年糖尿病并發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男102例,女98例;年齡55~80歲,平均(70.0±5.5)歲;病程5~20年,平均(18.6±4.4)年;I型糖尿病92例,2型糖尿病108例。臨床檢測多次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及尿糖、尿蛋白均符合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急性并發癥:酮癥酸中毒 52例,非酮癥高滲糖尿病昏迷48例,乳酸性中毒24例;慢性并發癥:糖尿病腎病76例。2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10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并發癥的種類等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診斷標準①酮癥酸中毒:皮膚干燥,脫水,呼吸深大,酸中毒,血糖高于正常值,血pH<7.30,尿酮體(+~++++);②高滲糖尿病昏迷:血糖≥33.3mmol/L(600mg/dl),血鈉>145mmol/L,血漿滲透壓≥350mmol/L,尿酮體陰性或弱陽性;③乳酸性中毒:血 pH<7.30,血乳酸>5mmol/L,陰離子間隙擴大(>18mmol/L);④糖尿病、腎病:尿蛋白排泄率(UAER)20~200μgml,腎小球濾過率>20%,常規尿蛋白檢測陰性。
1.2.2治療方法對照組單純給予西醫治療,常規飲食控制,口服降糖藥或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并給予平衡液,動態監測血糖、電解質、酮體、CO2、結合力(CO2CP)、血壓、脈搏變化,并依據 CO2CP酌情給予NaHCO3。治療組根據急性和慢性并發癥分為兩組,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急性組患者給予醒腦靜 20~40ml靜脈點滴,同時靜脈注射參附注射液50ml,均1次/d;慢性組給予川芎嗪100mg靜脈點滴,1次/d。療程均為2W,期間兩組未使用其他藥物。
1.2.3檢測指標分別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FPG、紅細胞醛糖還原酶(AR)活性、糖化血紅蛋白(HbAIc)水平。急性組:酮癥酸中毒患者,增加尿酮體轉陰時間測定;乳酸性中毒患者,增加血乳酸水平的測定。慢性組增加UAER和尿β-微球蛋白(β -MG)的測定。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變化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FPG都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W后,治療組的FPG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的AR活性與HbAIc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變化(±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變化(±s)
FPG(mmol/L) AR(IU/g) HbAIc(%)組別(n)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100) 25.06±3.23 7.86±1.70 6.25±2.12 1.89±0.58 0.95±0.22 0.68±0.19對照組(100) 24.81±3.22 8.23±2.18 4.88±3.20 2.12±1.62 0.98±0.32 0.89±0.3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AER和尿β-MG的變化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的UAER和尿β-MG都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2W后,治療組的UAER和尿β-MG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AER和尿β-MG的變化(±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UAER和尿β-MG的變化(±s)
UAER(μg/min) 尿β-MG(mg/L)組別(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100) 161.6±31.6 59.2±10.3 71.2±13.2 41.2±0.98對照組(100) 162.2±31.2 72.3±11.2 72.1±12.3 2.10±1.62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各種急慢性并發癥,由于長期的高血糖、高血脂、內分泌失調以及高胰島素血癥等原因引起微小血管病變、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盲、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2]。糖尿病患者酮癥酸中毒時機體的糖、蛋白質、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紊亂,尿酮體陽性,因此,在使用降糖藥的同時,采用擴容、補液等方法恢復體內糖和酮體的正常代謝,糾正酸中毒。醒腦靜由天然麝香、冰片等中藥精制而成,對各種病因引起的意識障礙以及高熱等具有顯著療效,可減輕糖尿病高滲昏迷患者血糖恢復正常后的腦水腫、降低顱內壓,改善腦細胞功能。參附注射液由紅參和附片組成,方中紅參性味甘溫,功能振奮元氣,益氣固脫,回陽救逆,為扶正補虛之第一要藥;附子辛熱,純陽燥烈,補火助陽,可通行十二經脈,溫一身之陽氣,有“回陽救逆第一品藥”之稱,兩藥合用,可共奏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之功。川芎嗪為中藥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改善血液流變學等多種藥理作用,已廣泛用于心、腦、肺、腎的治療。有文獻報道,川芎嗪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有很好的療效,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腎病的臨床癥狀[3]。本文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發揮藥物的協同作用,還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效果優于單純西醫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芳.胰島素泵治療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0,17(5):60.
[2]潘小紅.腦心通膠囊治療糖尿病并發癥概況[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3):232-233.
[3]李袖珍.淺議糖尿病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0,16(19):133-134.
寶豐縣中醫院,河南平頂山 467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