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鶴 耿 亞
我院2011年藥品不良反應回顧分析
劉秋鶴 耿 亞
目的了解我院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特點及一般規律,促進臨床合理用藥。方法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對我院2011年收集的81例不良反應報告從患者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種類、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結果81例ADR中,抗感染藥占45.7%,中藥制劑占14.8%。靜脈給藥引發的ADR例數最多,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多。結論臨床應合理使用抗感染藥及中藥制劑,加強對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檢測和規范使用,減少或避免ADR重復發生。
不良反應;合理用藥;抗感染藥;中藥制劑
開展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藥安全,減少或避免 ADR的發生;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合理用藥,提高臨床用藥水平。本文對我院2011年發生的81例ADR進行歸類統計與分析,旨在發現和研究其發生的特點及規律,為今后的用藥提供更安全、更科學的依據。
1.1資料來源選取我院2011年收集的81例ADR報告,其中住院部75例,門診6例。
1.2統計方法依照ADR報告表,分別對發生ADR患者的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種類、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頻數分析。
2.1性別比例81例不良反應中男性 35例,占43.2%,女性46例,占56.8%。女性患者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大于男性。
2.2年齡比例不同年齡階段都有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18歲的8例,占9.9%;19~40歲13例,占16.0%;41~60歲28例,占34.6%;≥60歲的32例,占39.5%。年齡最小的1歲,年齡最大的87歲。
2.3報告類別醫師上報45例,護士上報30例,藥師上報6例。
2.4不同給藥途徑與ADR的發生統計結果表明,靜脈滴注方式給藥引發的 ADR最多為 71例,占87.7%,與文獻報道一致[1];口服給藥7例,占8.6%;肌注給藥2例,占2.5%;外用給藥1例,占1.2%。
2.5引起ADR的藥品種類及發生率引起ADR的藥品種類有抗感染藥,中藥制劑,消化系統藥,營養治療藥,心腦血管用藥,神經系統藥,血液系統藥,維生素類,抗腫瘤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藥,調節內分泌藥等;抗感染藥和中藥制劑種類及發生率分別占前兩位,發生率分別是45.7%和14.8%。
2.6 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同一藥品引起的 ADR可以在不同器官、不同系統表現出癥狀,因此ADR發生例次大于ADR報告總數,共計85例次。ADR報告中涉及的器官/系統損害和主要臨床表現,詳見表1。
2.7轉歸情況81例ADR報告中出現不良反應后及時停藥,有45例患者未行其他治療而自愈,占不良反應總病例的55.6%;36例患者接受對癥治療而治愈,占不良反應總病例的44.4%;所有發生ADR的患者無留有后遺癥病例,無死亡病例。

表1 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分類及臨床表現(n,%)
3.1 ADR與患者年齡的關系ADR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老年人代謝機能衰退,多發病、多聯用藥使ADR的潛在發生率較高,臨床應加強ADR的監測。
3.2報告人與報告來源我院于2007年6月成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領導小組后,ADR報告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81例ADR報告均經《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直接上報。從 ADR報告的來源分析,臨床醫師上報ADR的數量最多。
3.3引發ADR的藥品種類抗感染藥引起的不良反應例數最多,其中β-內酰胺類抗感染藥21例,占56.8%。這主要是和其使用量大有關;另一方面,頭孢菌素類藥物皮試符合率不高,經常出現皮試結果假陰性,也是此類藥物ADR多發因素之一。β-內酰胺類抗感染藥中的一些高分子雜質,可聚合成多價半抗原或與蛋白、多肽、多糖等大分子載體共價結合成全抗原,抗原與抗體結合,使靶細胞釋放組胺等活性物質,從而引起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微循環障礙等一系列過敏反應癥狀[2]。
中藥制劑引起的不良反應例數也不可忽視,中藥制劑多以復方為主,其成分復雜,多種活性物質、多靶點起作用是中藥 ADR發生的物質基礎和根本原因。中藥制劑的純度與中藥材質量、提取工藝、添加劑等密切相關,特別是中藥注射劑在制劑過程中難以除盡的雜質,也是引起 ADR的重要原因。而儲存環境的變化(如溫度、濕度、紫外線等)、配伍過程中pH值的變化,以及制劑中各組分的相互作用,往往會改變制劑中各組分原有的化學性質,從而導致 ADR的發生。建議加強中藥注射劑應用的臨床臨護,促進合理用藥。
3.4 ADR與給藥途徑的關系目前,我院的 ADR報告主要來自住院病區,門診報告量較少。從我院81例ADR報告統計上看,其發生率最高的給藥途徑為靜脈給藥。其主要原因首先是靜脈給藥基本在醫院進行,對不良反應的監測較重視,而門診患者口服給藥不在醫院進行,無法對不良反應進行嚴密監控,報告例數與實際發生例數可能存在偏差;其次,靜脈給藥是將藥物直接輸入血液,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諸如配液的環境是否達到潔凈標準,靜脈注射劑的pH、滲透壓、微粒、內毒素、藥物配伍的合理性等均可能引發ADR發生。提示在治療過程中,應遵循能口服給藥治療的盡量口服給藥,效果不佳時再依次考慮肌肉注射和靜脈給藥的原則[3]。對于嚴重感染患者,應采用序貫療法,感染控制后,立即改為相應的口服藥物治療,以減少靜脈用藥并發癥及ADR發生的風險幾率[4]。同時不可忽視對門診患者口服用藥的隨訪工作。因此,我院門診ADR報告體系還有待加強。
3.5 ADR的臨床表現在收集ADR病例報告中,臨床易于觀察的ADR(如皮膚損害、胃腸反應及發熱等)患者短時間內反應較為明顯、強烈,上報數量較多。而肝、腎、血液系統損害等則較為隱匿,醫患都不易察覺。提示醫務工作者,應進一步深入開展ADR的監測工作,除及時發現體表皮膚及其附件損害外,還應關注用藥期間藥物對肝、腎、血液等各系統功能的損害,以及更加陰性的遲發型各系統功能的損害,把安全用藥提高到醫療質量的首位。
ADR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其發生雖然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但在臨床用藥時,有些 ADR只要加以注意是可以預測和避免的。臨床醫師及藥師應告知患者可能出現 ADR的臨床表現,叮囑其注意用藥時的反應;對長期用藥的患者應定期進行相應的生化檢查,做到對 ADR早發現早治療,減少患者的痛苦。總之,增強醫務人員對 ADR監測工作的認識,提高合理用藥水平,降低用藥風險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減少和避免 ADR的發生,保障患者用藥安全、有效。
[1]陳軍,黎碧玲,魏俊婷.我院2004~2006年41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8,19(5):372.
[2]許文舉,袁志發.我院 2010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08):49-50.
[3]耿亞,陳保江,穆曉燕.我院2009年藥品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中國藥房,2010(20):110-111.
[4]呂子濤,李連茂,崔恩臣.我院20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32):25-35.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第二附屬醫院,河南漯河 4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