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寧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臨床分析
王 焱
目的觀察冠心寧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方法我院近年共收治9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按照隨機對照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抗血小板、擴冠、營養心肌、抗凝等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冠心寧注射液。治療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心電圖療效。結果臨床療效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68.9%;心電圖療效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95.6%,對照組總有效率71.1%。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冠心寧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確切,安全可行。
冠心寧;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常急性發病,繼發于冠脈堵塞,若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患者極有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后者常常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如何迅速控制不穩定心絞痛病情,防止進一步發展為心肌梗死非常有意義。我院近年來共對45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冠心寧注射液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 9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不穩定心絞痛[1]及中醫胸痹病診斷標準[2]。合并疾病:2型糖尿病 21例,高血壓 33例,無重要器官衰竭病例。按照隨機對照的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45例。觀察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17~76歲,平均69.2歲;病程3d~7d;對照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49~74歲,平均68.8歲;病程2d~9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情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入院后給予心電監護,同時進行常規西醫療法:抗凝、擴冠、營養心肌、抗血小板、降血脂、控制血壓血糖等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冠心寧注射液20ml+ 5%葡萄糖250ml靜脈注射,qd。治療2周后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及心電圖療效。
1.3觀察指標入院時、病情發作、病情緩解、1個療程結束時監測患者血壓、心率、常規心電圖及動態心電圖。同時定期監測患者凝血象、血尿常規、生化系列等實驗室檢查。統計并記錄患者有無出血及過敏現象。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處理,采取χ2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
2.1療效評估臨床療效判定,顯效:同樣勞動強度下心絞痛發作次數量減少 80%以上,有效:發病次數減少 50%~80%,無效:發病次數減少不足 50%。心電圖療效判定:顯效:靜息心電圖正常,有效:靜息心電圖 ST段下降回升超過0.1mV,主要導聯 T波倒置變淺超過 50%,或平坦 T波變直立;無效:治療前后心電圖未見明顯變化。
2.2治療結果臨床療效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總有效率68.9%;心電圖療效方面,觀察組總有效率 95.6%,對照組總有效率 71.1%。觀察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

表2 兩組患者心電圖療效對比(n,%)
2.3不良反應兩組均有5例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皮膚點片狀出血點,停止用藥后自行消退,均未見嚴重副反應。
不穩定型心絞痛若未能及時控制,較大可能會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常規西醫治療如抗血小板、抗凝、擴冠、提高心肌缺氧耐受及調脂等治療手段,雖然能夠有效解除心肌血供并挽救缺血心肌,但是易造成心律失常、出血、休克及過敏等并發癥。在中醫中,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于“胸痹”“心痛”[3]。漢代張仲景即提出本病乃心臟鼓動無力,脈絡瘀滯所致,治療需活血化瘀、行氣通絡并輔以溫補之品,標本兼顧,療效甚佳。冠心寧為中藥制劑,主要成分包括丹參、川穹嗪等。丹參通過清除氧自由基、抑制 Ca2+內流來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從而避免缺血導致的血管損傷。此外,丹參還可有效抑制脂質過氧化。丹參中富含丹參酮IIA,能有效逆轉心肌細胞缺血造成的左心室重塑,主要通過減少血管緊張素II生成,同時降低活性氮含量來實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心肌細胞缺血,NO及前列環素含量降低,內皮素及血管緊張素II含量升高,后兩者能導致心肌細胞肥大、細胞間質纖維化,造成病情惡化,嚴重影響預后。而川穹嗪能顯著擴張冠狀動脈從而改善心肌細胞血液循環,具有良好的抗凝、抗血小板功能,能夠明顯改善內皮細胞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素A2生成,緩解平滑肌痙攣,從而降低心肌負荷,大大減小缺血再灌注損傷。冠心寧注射液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療效確切,安全可行。
[1]中華醫學會血管分會,中華心血管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第一輯,1993:41.
[3]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42.
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人民醫院中醫內科,河南信陽 46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