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淹清
60例針藥結合治療失音的臨床分析
劉淹清
目的探討針藥結合治療失音癥的療效。方法分析臨床60例失音癥患者,隨機分成針灸組(30例)和針藥結合組(30例)。結果針灸組治愈20例(66.7%),有效率為80.0%,針藥結合組治愈28例(93.3%),有效率高達96.7%,針藥結合比傳統的單獨針灸治療效果更高。結論針藥結合在治療失音癥方面的療效顯著,針藥結合治療失音癥適合在臨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失音;針灸療法;針藥結合
失音是指聲音不揚,甚至嘶啞不能出聲,常因急慢性喉炎、喉氣管支氣管炎、喉膿腫、白喉等喉部疾患所致,屬于中醫“喉喑”范疇,其可以發生在以喉為主要病變時,也可以作為全身性病變的伴隨癥狀。《內經》中稱之為“喑”、“聲嘶”、“倒音”。針灸治療失音在我國已有2000余年歷史,早在《內經》中就有相關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如《靈樞?寒熱病》篇謂:“暴喑氣梗,取扶突與舌本出血”。目前,針灸治療失音癥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呈現出針灸治療失音癥方法多、療效顯著、副作用少的特點;針藥結合為治療失音癥提供更加廣闊的前景和發展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臨床治療上采用抗生素、藥物霧化吸入等方法的低療效,反復發作的缺陷[1-2]。自 2008~2011年,我院比較單獨針灸治療與針藥結合兩種方法治療失音癥的效果,結果證實針藥結合能取得滿意的效果,為針藥結合療法在治療失音癥方面進一步提供臨床論證。
1.1臨床資料60例失音癥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1~60歲。患者發病后1天至數天內前來就診,病程在1周~2年不等。本組60例患者就診前,大多未經治療,少數經治療但效果不佳。臨床癥狀為失音常突然出現,伴有咽部隱痛、灼熱、發熱惡寒,咳嗽,咽喉疼痛感覺,附著干燥、喉癢、異物感、嘶啞失音、喜清嗓,常伴有咽部及聲帶充血、咽黏膜肥厚或有分泌物。診斷標準根據《實用中醫內科學》[3]關于本病的診斷要點。
1.2治療方法針灸組是指單獨采用針灸的方法進行治療,針藥結合組是指在針灸組的基礎上進行中藥的并治。針灸方法和藥物配方如下:針灸方法:取人迎、水突、開音1號穴、中脘、照海、太溪、列缺。人迎、水突、開音1號穴、列缺均用平補平瀉法;中脘、照海、太溪均用補法,體針均留針30min左右。每日或隔日針1次,一般7次為1個療程或根據病情酌情而定。藥物組成:石膏30g,炙麻黃9g,生桑葉12g,麥門冬15g,荊芥25g,桔梗、防風各15g,薄荷6g,蟬蛻12g,僵蠶10g。每劑加水1L煎湯至500ml時,用細紗布濾出,早晚在餐前分服。
2.1療效判定標準治愈:臨床上失音癥消失,聲音恢復正常,咽部刺激征及伴有癥狀完全消失;好轉:聲音部分恢復正常,咽部刺激征完全消失,伴有癥狀輕微減輕;無效:聲音沒有恢復正常,諸證未見減輕。
2.2數據處理研究中所得的相關數據采用 SPSS 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3治療結果經統計學發現針灸組的總有效率為 80.0%,針藥結合組的總有效率為 96.7%。結果顯示針藥結合組的總有效率遠高于針灸組,且兩組差異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按照療效標準,追訪半年均未發現有效者復發。詳見表1。

表1 針灸組和針藥結合組治療結果(n,%)
中醫認為治療失音時須配合理氣散結、活血化瘀的藥物方能提高療效[4],本院采用針藥結合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失音作為耳鼻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咽喉連于肺胃,為氣機呼吸之門戶,飲食消化之通道,會厭是聲音之門戶,其開和不利是造成失音的一個主要原因。祖國醫學認為是由風寒燥熱之邪侵襲,肺腎陰虛,痰濕結聚于聲帶所致失音[5]。在先前的單純針灸治療中,針灸部位方法:人迎、水突、開音1號穴為局部取穴,能夠通調局部經氣,行氣活血開音;水突、中脘,能健脾化其痰濕,此外,列缺穴有清熱和疏風散寒的雙向調節作用。中藥諸藥皆入肺經,石膏、生桑葉、荊芥、桔梗、防風、薄荷、蟬蛻、僵蠶,疏風清熱;麥門冬又入腎經,有養陰潤肺,滋腎陰之效;炙麻黃性溫與諸藥相反,起反佐作用。臨床60例患者觀察,用中藥治療失音,療效顯著,比傳統的純針灸治療效果更顯著,更有比抗生素、藥物霧化吸入等方法更好的療效。總之,針藥兩治法結合,相得益彰,共奏疏風清熱,散寒潤燥,宣肺開音之效。
[1]姜榮華.針灸治療喉喑30例[J].上海針灸雜志,1996,15(3):8.
[2]謝強,楊淑榮.針藥結合治療聲帶小結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4):246.
[3]黃文東.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190.
[4]張桂芳.滋水清金法治療虛證失音45例[J].四川中醫,2004(9).
[5]陳封.中醫辨證分型點穴按摩治療失音 64例[J].四川中醫,2003(7).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人民醫院,河南駐馬店 46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