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鳳
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護理體會
王文鳳
目的總結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體會。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隨機分為兩組,均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給予系統的護理干預,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死亡率的差異。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較短、死亡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期間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康復進程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中西醫結合;急性心肌梗死;護理干預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危急重癥,患者心肌急性缺血導致心前區疼痛、發熱、急性循環衰竭、心律失常等表現,屬于中醫學理論中“真心痛”等范疇。近年來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工作對于挽救患者生命、減少后遺癥十分重要,我院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期間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干預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8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其中男74例,女56例;年齡45~78歲,平均(59.35±11.62)歲;梗死部位包括心尖部16例、前間壁25例、廣泛前壁22例、前側壁31例、高側壁15例、下壁及后壁21例。全部患者均經心電圖、心肌酶譜、肌鈣蛋白等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死,同時排除嚴重心臟并發癥、肝腎功能障礙、嚴重高血壓、精神病史、智力障礙、聽力、語言障礙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治療和護理操作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65例。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
1.2.1治療方法全部患者均給予中西醫結合治療,給予絕對臥床休息、吸氧、擴張冠脈、抗心律失常、溶栓等對癥治療。根據中醫辨證分型,氣陰兩虛型給予生脈注射液;瘀痰阻絡型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陽虛寒凝型給予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治療期間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1]。
1.2.2護理方法治療期間對照組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給予系統的護理干預。首先減少探視人數和時間,保持病房環境安靜,防止不良刺激。經常巡視,對心律、血壓等異常變化及時報告,以便醫生掌握病情變化,及時采取措施。遵醫囑給予溶栓、鎮痛等藥物治療,嚴密觀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控制輸液滴速。準確記錄24h出入量,如有異常,及時報告[2]。指導患者以滋而不膩、補而不燥為飲食原則,以低脂、低蛋白、低膽固醇、高維生素為宜。急性期給予流質飲食,病情穩定后可改為半流質飲食、軟食。做到少量多餐,防止過飽增加心臟負擔。多進食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囑患者養成床上排便的習慣。日常飲食中可加入蜂蜜,必要時給予番瀉葉泡茶飲、口服麻仁丸等,保持排便通暢,并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以防誘發再次心肌梗死意外[3]。指導患者調攝神志,戒躁戒怒,做到心胸豁達,正確面對疾病,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囑患者家屬和探視人員減少言語刺激,避免帶來情緒劇烈波動。強調靜養的重要性,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避免一切不良刺激[4]。
1.3統計學方法數據均錄入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較短、死亡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死亡率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的危急重癥,中西醫結合在治療和護理上各有特點和優勢。本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治則以扶正祛邪為法。在治療期間需掌握扶正補養之法,切忌盲目大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發生便秘后,可能誘發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等嚴重后果。中醫學理論認為心主神明,心肌梗塞發生后,心肌血流不暢,以致血不養心、心不藏神而發生失眠不寐,對患者康復不利。本研究結果表明,在中西醫結合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期間實施系統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康復進程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應用。
[1]耿文怡.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醫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0):1716-1717.
[2]徐潔芳.急性心肌梗死的中西醫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醫學,2010,11(3):107-108.
[3]周霄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西醫綜合康復護理[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9):895-896.
[4]楊曉萍.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2):197-198.
河南省民權縣中醫院,河南商丘 4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