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津 劉連啟 董利麗 吳月敏 翟謝民 洪有波
臨床護理路徑在垂體腺瘤50例的應用效果分析
張小津 劉連啟 董利麗 吳月敏 翟謝民 洪有波
臨床護理路徑;垂體腺瘤;護理模式
垂體瘤是發生在垂體上的腫瘤,通常稱為垂體腺瘤,是較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之一,約占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絕大多數的垂體腺瘤都是良性腫瘤。2008年以來我科對垂體瘤患者實施了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本組50例垂體瘤患者中,對照組24例,為2008年1~12月住院患者,男15例,女9例,年齡41~80歲,平均60.5歲;實驗組26例為2009年1~12月在神經外科住院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齡38~75歲,平均55.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及文化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對兩組患者均采用整體化的護理工作模式。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護理,即常規護理加健康教育;實驗組嚴格按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格逐項對患者實施護理指導。首先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充分了解垂體瘤患者及家屬需求,再經查閱資料、專家指導、結合醫生的治療計劃,針對垂體瘤疾病的不同時期,制定相應的臨床護理路徑表格,在試行的過程中并根據實際需要及具體情況不斷修改完善,使之更符合患者的實際需要,見表1。

表1 臨床護理路徑表
1.3路徑實施情況人員構成:1名副主任護師、3名主管護師、3名護士。由責任護士每天按照路徑表上的指示,根椐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落實措施、評價,并在路徑表上對已經執行的內容打勾、簽名,對未打勾的內容要做好記錄及交班,并在下一階段做好指導和評價。
1.4效果評價每天由負責的副主任護師或護士長進行床頭護理查房,檢查前1天患者的治療及護理進展情況及措施落實情況,發現不到位,及時給予強化、補充、完善、修改后再評價。完全按照PDCA的循環模式進行分析,患者出院前再進行綜合評價,檢查是否達到路徑中的預期目標,發放本科設計的“護理服務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從而發現問題,并組織護理人員分析原因,總結經驗,從而提高護理工作質量達到患者滿意。
2.1 兩組患者對各項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比較(%)
2.2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及對住院費用滿意度比較,見表3。

表3 平均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滿意度比較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深化整體護理的新型護理工作模式。是由醫生及護士針對某個疾病或手術所做的有順序性和時間性的護理計劃,使護士按照路徑的要求有計劃性、預見性、針對性的護理患者,避免了盲目性,同時也使患者了解了自己的護理目標,自覺地參與到疾病治療中來,以減少康復的延遲與資源的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照顧質量[1]。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對垂體瘤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提高了患者及患者家屬圍手術期的知識了解程度,配合治療的能力得到提高,減少了護理并發癥。表 2顯示實驗組在對護理技術、服務流程、患者滿意度、健康知識知曉率等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心態平和,心理負擔減輕,樂于接受并配合治療和護理。表3結果顯示縮短了平均住院天數,降低了住院費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同時也有助于護理工作,護士知道在什么時間應做什么,該如何去做,逐項落實,減少了護理行為的隨意性、盲從性,提高護理質量[2]。目前,我國正深化整體護理模式,完善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流程,從而不斷的提高護士的自身素質,以滿足不同層次患者的不同需要。
[1]劉曉英,馬麗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路徑變異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0):893.
[2]雷松惠,莊永秀,于慧芳.有效實施護理健康教育落實人性化服務[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5,24(12):767-770.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河北滄州 06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