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傳玉 高艷華 劉德民
探討全麻下腹腔鏡手術時血氣分析的變化
李傳玉 高艷華 劉德民
目的探究全麻下腹腔鏡手術時血氣分析的變化情況。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前瞻性開放研究,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共收集123例進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根據術中使用的麻醉方式分為研究組(全身麻醉)和對照組(硬膜外麻醉),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血氣分析的變化情況。結果研究組的PaO2在麻醉供氧后較麻醉前明顯增高(P<0.05),同時,研究組麻醉后的PaO2增加較對照組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0min恢復麻醉前狀態(P>0.05)。研究組的PaCO2氣腹過程中均較麻醉前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氣腹30min后增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HCO3-在各時點較麻醉前均無明顯變化(P>0.05),對照組在氣腹后HCO3-增大,術中的時點與研究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全身麻醉可以較好的控制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的呼吸循環功能,持續較好的血氣狀態,利于患者的手術治療。
全麻;硬膜外麻醉;腹腔鏡;血氣分析
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腹腔鏡手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成為未來手術方法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現在腔內手術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開放性手術,增加了手術的應用范圍。腹腔鏡手術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切口小、痛苦小、恢復快等優點[1],深受患者的歡迎,其發展空間將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其麻醉方式的選擇也受到同樣的關注。本文主要采用前瞻性開放研究,共收集 123例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進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根據術中使用的麻醉方式分為研究組(全身麻醉)和對照組(硬膜外麻醉),分別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血氣分析的變化情況,進一步探究全麻下腹腔鏡手術時血氣分析的變化情況。
1.1一般資料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共收集123例進行腹腔鏡手術的患者,根據術中使用的麻醉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24~62歲,平均(40.3 ±4.8)歲。對照組63例,男40例,女23例,年齡26~60歲,平均(42.3±5.2)歲。術前均征得患者極其家屬的同意并簽訂手術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病情的嚴重程度等各項基線指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標準入選標準:在本院就診的擬行腹腔鏡手術的住院患者,以上病例均簽字同意行腹腔鏡手術。排除標準[2]:合并嚴重的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婦科患者出現盆、腹腔巨大腫塊使手術操作空間受限等;合并彌漫性腹膜炎伴腸梗阻等疾病;嚴重的盆腔粘連;腹部疝或橫膈疝等。
1.3觀察指標密切觀察兩組患者麻醉前10min,氣腹后5min、30min和術后30min血氣變化,取動脈血行血氣分析,做好記錄。
1.4治療方法[3]兩組患者均在手術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及苯巴比妥鈉0.1g。
1.4.1研究組采用全身麻醉:①全身麻醉的誘導: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功能監護儀連續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麻醉開始前5min,靜脈給予芬太尼3ug/kg,異丙酚2mg/kg,順式阿曲庫銨0.15mg/kg,插管成功后與麻醉機鏈接,控制呼吸,行橈動脈穿刺,直接測壓,調整呼吸參數,使 ETCO2維持在 30~35mmHg;②全身麻醉的維持:術中吸入七氟烷1.0MAC,泵注瑞芬太尼0.15ug/kg/min維持麻醉。
1.4.2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穿刺點選擇L2-3間隙硬膜外穿刺,均頭端置管。泵液:0.125%羅哌卡因+0.4~0.5g/ml舒芬太尼6~8ml,泵2ml/h。術后持續泵入以維持鎮痛效果,自動氣腹機以 1~2L/min向腹內充CO2,腹壓維持在12~14mmHg。
1.5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兩者之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麻醉前、氣腹后及術后的血氣變化情況,詳見表1。研究組的PaO2在麻醉供氧后較麻醉前明顯增高(P<0.05),同時,研究組麻醉后的PaO2增加較對照組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30min恢復麻醉前狀態(P>0.05)。研究組的PaCO2氣腹過程中均較麻醉前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氣腹30min后增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HCO3-在各時點較麻醉前均無明顯變化(P>0.05),對照組在氣腹后HCO3
-增大,術中的時點與研究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血氣比較(±s)
腹腔鏡手術的麻醉要求是在滿足良好的鎮痛效果和肌肉松弛作用的情況下,同時減輕甚至消除人工氣腹導致的血氣[4]。血氣分析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用于判斷機體是否存在酸堿平衡失調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的指標系列,可有效監測麻醉前、術中及術后患者生理功能的變化情況。常用指標有酸堿度(PH)、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氧分壓(PO2)、碳酸氫根離子濃度(HCO3-)等。目前,臨床上腹腔鏡手術一般采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兩種方式。硬膜外麻醉是將局麻藥注入硬膜外腔,阻滯脊神經根,暫時使其支配區域產生麻痹的麻醉方式。其適應范圍要求高,麻醉前后患者生理功能變化較大。全身麻醉是指從呼吸道吸入或靜脈注射麻醉藥物后患者出現可逆性意識喪失、痛覺消失的狀態。對氣管插管的要求較高,是一種傳統的、常用的麻醉方式,麻醉后患者能更好的適應生理變化。由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PaO2在麻醉供氧后較麻醉前明顯增高(P<0.05),同時,研究組麻醉后的PaO2增加較對照組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0min恢復麻醉前狀態(P>0.05)。研究組的PaCO2氣腹過程中均較麻醉前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P>0.05),氣腹30min后增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的HCO3-在各時點較麻醉前均無明顯變化(P>0.05),對照組在氣腹后增大,術中的時點與研究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于全身麻醉在麻醉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加氧氣流量和調整呼吸參數限制 PaCO2的升高[5],進一步糾正呼吸和循環功能的紊亂。因此,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術中血氣變化較穩定,指標能達到滿意的狀態。
綜上所述,全身麻醉可以較好的控制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的呼吸循環功能,持續較好的血氣狀態,利于患者的手術治療,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羅遠國,李洪,曹國輝,等.不同麻醉方法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氧代謝的影響[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0,29(3)318-319.
[2]李建文,華偉,張愛華,等.硬膜外麻醉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血氣變化的觀察[J].中國內鏡雜志,2010,8(3):51-52.
[3]李守華,陳丙俠.兩種硬膜外阻滯麻醉對腹腔鏡手術血氣分析的影響[J].腹腔鏡外科雜志,2009,11(4):326-327.
[4]邴來英,姚尚龍.不同麻醉方法對腹腔鏡手術患者的皮質醇與醛固酮水平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0,20(3):181-182.
[5]莫志武.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血流動力學影響的比較[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9,26(2): 150-151.
牡丹江醫學院附屬二院麻醉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