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負壓技術在靜脈留置針穿刺困難患者中的應用體會
劉 巖
目的提高靜脈留置針穿刺困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法將100例需行靜脈留置針穿刺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按常規穿刺,觀察組采用負壓技術穿刺。結果兩組靜脈穿刺回血率、一次成功率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χ2=18.32、27.56,均P<0.01);對于留置針保留時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結論負壓技術可提高留置針穿刺回血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
靜脈穿刺;留置針;負壓技術
2009年4月~2012年10月,筆者在留置針穿刺中應用負壓技術對患者進行治療,效果較滿意,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靜脈穿刺困難患者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齡33~77歲,平均(58.9±12.8)歲。入選條件:失液過多;一般狀態差而致血管塌陷;因長期疾病、長期輸液致靜脈穿刺困難者。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病情、靜脈穿刺的部位、血管基本條件等比較,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留置針選擇:對照組采用貝朗醫療有限公司生產的 VASDCANR留置針(16~24號);觀察組采用天津市溫度計廠生產的留置針,其容量為2ml的吸球1個,橡膠引流管1段,一次性三通管1個,兩組均按常規靜脈留置穿刺方法穿刺。
1.2.2操作方法按常規消毒穿刺靜脈周圍皮膚,取出三通接頭后上面接通輸液器,前端接通留置針,后面接通吸球,確保銜接部位緊密,勿漏氣。然后擠盡吸球內的氣體,吸入0.9%氯化鈉注射液,排去0.3~0.7ml,關閉三通開關,使吸球內持續保持負壓狀態。術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針柄和針翼按常規進針,速度要慢,針尖斜面直接進入皮膚后,打開三通開關,進入血管可見少量回血,用左手拇指和食指輕擠吸球,見回血通暢后,繼續沿血管潛行0.5~1.0mm。同時左手拇指和食指再次輕擠吸球,使液體進入血管達到血管充盈。左手一邊擠吸球一邊固定針芯,右手拇指和食指持外套管全部送入靜脈后,按壓套管近心端,取下針芯及三通管和吸球,接上輸液器進行輸液。
1.3觀察指標回血率,計算套管針穿刺后有血液回出次數;計算一次穿刺成功率;計算留置針保留時間。
1.4統計學方法數據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經計算,兩組靜脈穿刺回血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留置針保留時間比較,觀察組穿刺回血率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18.32、27.56,均P<0.01);而兩組留置針保留時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t=0.57,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有些危重患者因為靜脈條件差,造成搶救工作難度大,加之護士在搶救時精神緊張,壓力大,同時有些老年性疾病因為大多有血黏度高、循環差、脫水、休克、進食少、血容量不足等臨床表現特點,常規穿刺法進針常常造成回血不暢、回血少、不回血現象,不能準確判斷穿刺是否成功,導致穿刺成功率低。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其優點有操作簡單、套管柔軟、穿刺成功后較易見回血、穿刺成功率高。套管在靜脈內留置時間長、不易穿破血管壁、回血室有帶微孔的疏水性膜,有利于及時回血,防止溢血,臨床應用廣泛。
本研究創新點是穿刺針后接三通開關和吸球,其重量較輕,不影響操作,能保持穿刺針有一定的負壓,回血快速,持針的長度無改變,使血管充盈,避免血管被刺破,保護血管、利于送套管入血管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本研究的關鍵是運用負壓技術,采用增大輸液器負壓穿刺法,負壓保持較穩定,避免了連接注射器抽吸過程中負壓控制不佳導致負壓過大易使靜脈癟陷、回血受阻的弱點。擠去前端液體0.2ml或0.6ml,使回血迅速,提高穿刺成功率。負壓進針法穿刺置管比常規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率高,主要原因是采用負壓進針法穿刺加快了穿刺回血速度,血液能迅速流入針頭前端,提高了回血率和成功穿刺的判斷率。負壓穿刺置管的成功為危重患者搶救提供了可持續性的靜脈通路;保證了危重患者及時用藥;還減少了患者因反復穿刺而造成的靜脈損傷;從而贏得了搶救時間,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減輕了護士的工作壓力。
本研究技術要領是套管針一旦刺入靜脈立即可見回血,采用負壓進針法,找準血管走向及深淺度,可將套管全部送入血管,可達到滿意的負壓穿刺送管置管效果,避免了常規方法穿刺時送管不徹底的弊端,減少了因粘貼松動或肢體活動,套管脫出血管外,造成穿刺部位腫脹、滲液、滲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靜脈留置針相關性局部靜脈病理變化主要是炎性反應和血栓,發生機制主要是在末梢靜脈輸入非生理PH值的液體、血漿滲透壓高的液體及某些微粒因子刺激局部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同時促進并釋放的組胺,引起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促進炎癥的發展,是使用留置針易發生的一種并發癥,與留置針型號、血管因素、輸入藥物性質、留置時間、封管技術、技術操作、個體差異等因素有關,表現為穿刺部位出現紅、腫、熱、痛,觸診時靜脈如繩索般硬、滾、滑、無彈性,較嚴重者局部針眼處可擠出膿性分泌物,同時伴有發熱等全身癥狀。局部硫酸鎂濕敷,經皮膚吸收至皮下后,使血管平滑肌松馳,解除血管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進微循環,解除局部炎癥,臨床上使用廣泛,但使用后局部皮膚有脫水起皺現象,易揮發、形成結晶,需經常更換紗布,如患者躁動時不合作,容易弄濕被褥,影響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靜脈留置針相關性靜脈炎是臨床工作中的常見問題,采用紫花燒傷膏聯合硫酸鎂聯合治療,具有療效好、價格低廉、取材方便、操作簡單易行等優點,節約操作時間,極大地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及患者的舒適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楊武.套管針肢體靜脈穿刺術的術中應用及處理[J].實用護理雜志,2010,10(2):9.
[2]莫雪英.小兒靜脈穿刺成功后無回血 112例分析[J].實用護理雜志,2010,18(1):47.
[3]張燕,劉羨儀,劉虹,等.股靜脈穿刺置管術的應用及與其它置管法的比較[J].實用護理雜志,2010,14(1):16.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中心衛生院,山東東營 25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