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林

臘月二十七的晚上,村里干部到飯店扎堆,領一年的工資。張錫江開著小車去了,拿回2400元,這是他當上張八寨村四隊隊長15年以來,開資最多的一次,最早是40元一個月,后來漲到了60元,如今是200元一個月。
張錫江生活的張八寨村位于河南新鄉郊外,緊鄰107國道,已竣工待通車的石家莊至武漢高鐵穿過村莊西南邊緣的土地。隨著城鎮化的發展,2011年,占地100多畝的物流公司開在了村旁,村里規劃的占地40多畝的8棟小產權房也建好了……
村里的養豬戶都發家了
對于張錫江來說,當隊長的工資只是年底家中的一部分“收成”,他還置有一輛拉貨卡車和一輛拖拉機。他包下了8棟小產權房建設所需的水泥,拉一趟水泥要先墊資四五千,他借了表妹五萬、親姐三萬、老婆的二妹一萬,賒欠水泥廠12萬,石武高鐵在村旁修建的時候他拉了很多趟石子,賺了五萬多塊,這些錢都投了進去。臘月里他就主要跑這塊的錢,去了十來趟,拿回五萬。
這五萬在家里放了一個晚上,第二天一早他就拿去還表妹了。表妹這幾年養豬發了家,她是個能干的女人,和他老公租了一畝地,蓋了豬圈,包下市里幾家飯店的泔水,養了一百多頭豬。表妹說,她養的豬每頭都有三百多斤,每頭都養上一年才成,這種泔水豬比飼料豬的肉要好吃,一頭豬能賺個一千塊。去年瘦肉精的事出來后,上面查得緊,沒人再敢用那個東西了,這幾年豬肉價格不賴,她村里的養豬戶都發家了。
張錫江聽了后也隱約萌生了養豬的念頭,他琢磨著今年卡車生意不會好了,張八寨村以及周邊村莊的小產權房都建得差不多了,村里蓋房子的人家也會越來越少。
離開表妹家,他駕著東風雪鐵龍的轎車,吹著暖風,愁著“2012年該干啥活兒”。去年賺的錢買了這輛七萬多塊的車,修整了房子,馬上48歲了,他覺得自己還遠沒到退休的日子,要再謀個營生。
兩兒女都要去北京
這個年,張錫江在食材上花費了不少,豆角和蒜苔一斤六塊,蘑菇一斤五塊,菜價相比往年大致貴了兩三塊。
肉也不便宜,但不比往年貴多少。張錫江喜歡吃牛肉,這一直是過年食材里必備的。張八寨村隔著不遠的古固寨鎮上有家殺牛的,不勾芡、不加色素的牛肉一斤三十八塊,這種口感好,他買了兩斤,還有種勾芡加色素的三十塊一斤,這種看上去好看,他買了四斤。
他老婆年前在一個粉皮廠里干了三個月活,有種白色粉末總是在有人去檢查的時候被藏起來,她很好奇,就偷偷拿回家一些,不過最終也沒弄清楚是啥東西。
老婆覺得食物的事較真不得,否則啥東西都吃不了。年貨斷斷續續采購了一個多星期,跟著貼了對聯,煮了餃子,燃了鞭炮,年氣就來了。
在張八寨村,正月初一大早所有人要走街串巷拜年,見面時大人都會閑說起家里孩子的學習。張家惠是張錫江近門哥哥的小孫女,正在讀小學二年級,家里送她讀了附近的明昌學校,私立的,教學質量比村里的好些,就是離家遠,每天要坐校車往返。
明昌學校有三輛校車,每天挨村接學生,2011年甘肅校車出事故后,學校把校車停了,學生上下學就得家長接送。校車風波在張八寨村各家的電視上日漸減退后,加上許多家長都怨沒工夫每天接孩子,校車就和往常一樣接著開起來了。
校車能坐得下二十多個學生,張家惠一般早上七點半的時候在路口等校車,通常能搶得座位,偶爾會擁擠。每學期車費五十塊,她已經坐了兩年多校車,司機是她近門的一個爺爺,家里人還是放心校車的,因為一直也沒出過意外。
對張錫江來說,看到孫輩上學,還是遙遠的事。兒子在省內念二本,大三了,打算考研去北京,閨女把工作也定在了北京,倆孩子提起結婚就搖頭,更別提育養下代人了。
很少去大醫院,怕被坑
大年初一過后的幾天里,大人就忙著走親戚,年輕人就張羅著小學初中高中的同學聚會,張錫江的閨女年初五聚了高中同學,回來說起她一個當醫藥代表的朋友,月薪一兩萬,但他剛干這個職業的時候,心頭不舒服了很長一段時間,總覺得有點兒像賺了黑心錢。他所在的制藥廠,是一家以腫瘤藥、麻醉藥知名的企業,他的工作就是負責跟某個醫院的醫生搞關系,不定期地送些錢物,拜托醫生多開他們公司產的藥。
這個支出最后要加到藥價里。他舉例說,一個成本六十塊的藥,加上給醫生送禮的錢,一般以369元的價碼供給醫藥公司,醫藥公司再410元賣給醫院,醫院再478元賣給患者。對這種行業明規則,他剛開始心里很痛恨,“不過許多制藥廠都這樣,日子久了,也習以為常了。慣壞的是醫院,坑慘的是患者”。
他覺得這種行業狀況不大可能根除,他說,醫改一直抓虛高藥價,但怎么改也改不到他們頭上,沒有現在這種模式,也會有別的方法代替。
閨女說她的另一個女同學對此看法不一樣。這個女同學去年從南方一所重點大學醫學院的護理專業畢業,今年剛考完臨床專業的研究生。她說自己實習的時候,曾跟著一個有良知的教授,他做手術絕不多收錢,這個教授給她很大影響,她覺得自己以后當醫生了,堅決不會干缺良心的事。
張錫江對閨女這個女同學的話還是有點含糊,“大醫院的醫生和護士沾油水的機會多,沒辦法處事特干凈。”他說他很少去大醫院,怕被坑。
去年有段時間他牙疼難忍,就到村口的一家口腔診所治了痛,比大醫院要少花很多錢。今年閨女臨過年回家時在北京也遭了牙疼,北京的醫生檢查說是根尖炎,治一下要兩三百塊,還要花幾周時間,她就在北京的藥店只買了兩盒消炎藥,花掉四十多塊,打算在新鄉市里的醫院治。
張錫江拿自己的治牙經歷為例,堅持帶閨女又到村口的口腔診所看了牙。最后抓了三塊錢的藥,花五十塊拔掉牙神經又補了牙,病果然就除了。張錫江得意了幾天,他覺得農村人看病,就圖個藥到病除,圖個便宜,村里診所開的藥足夠醫治平常的病痛,所以他幾乎不去大醫院。
張錫江的日子是許多農村人每天經歷著的,他們活在中國,日子都是真實的,也一直是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