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偉
今年是江蘇省鎮江中學建校120周年。校方有關資料上說,該校最早為光緒十八年(1892)鎮江知府王仁堪創辦的南泠書院。
這種說法不夠準確,正確名稱應為“南泠學舍”。
王仁堪創南泠學舍,是在1892年。王仁堪在蘇州去世后,他的弟子、翰林院編修費念慈撰寫《王仁堪傳》中記載:“郡城無學舍,諸生散處,乃出私錢,益以賑馀之息,于府廨前,卜地構屋數十椽曰南泠學舍,為治經講學之所,工未竣,七月調蘇州府,諄囑代者終其事。”
這里意思很清楚,王仁堪利用私財和部分賑災余款,在鎮江府府衙(在北固山南峰鼓樓崗)門口創建“學舍”。在當時江蘇官辦教育布局中,這是一個地方(“南泠”之“泠”用異體字“氵霝”)興辦的經學教學機構,直到王離任時還未建成。
王仁堪去世后,其間鎮江士紳聯名的《請崇祭祀名宦函》《鎮江鄉紳公稟》等文書以及王氏諸子為父親年譜中均用“南泠學舍”。1911年3月黃炎培代表江蘇教育總會調查鎮江府中學堂后形成的報告“該堂于光緒二十九年就府署西偏南泠學舍開辦”。只有后來的《鎮江紳士公請入祀南泠書院稟》,文中褒揚了“創學舍以居寒畯,懲稂莠以戢善”的政績,可見到改制學堂前夕,可從俗“南泠書院”。此后江蘇省立鎮江中學校歌歌詞“院本南泠,山依北固”,即由此而來。
《清史稿》對“南泠學舍”記述一句“(王仁堪)出私錢于府治前建南泠學舍”。
“學舍”與“書院”,涵義頗有差異。一是“學舍”是學校的別稱,最早見于《后漢書·儒林傳》,遠遠早于宋代興起的“書院”,清末功能大體同于書院,但規模不及書院。二是南泠學舍創立時,江蘇許多知名書院(如江陰南菁書院等)已進行改革,在學習經史辭章外兼習天文、算學等新學,而另一些書院為外國傳教士創辦,如鎮江潤州書院、南京匯文書院,都是洋學堂,與傳統書院殊不相類。王仁堪創辦的“學舍”是山長掌教的經古之學,諸生專攻“制藝”(八股文)。王仁堪創辦學舍的善政,出發點是企圖突破八股取士體制束縛,對于已破損的科舉價值體系進行恢復或修補,且局限在追求實學的專攻經史的“通經致用”圈子里。因此,南泠學舍之創立,對鎮江的城市近代化,自然是無力回天了。
盡管如此,“南泠學舍”在中國教育史上還有一席之地。《教育大辭典》(顧明遠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中國書院大辭典》(季嘯風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收錄“南泠學舍”詞條,詞條中學舍創辦人、時間信息與史籍一致,因“泠”的異體字(“氵霝”)難認,都錯寫成“南濡學舍”。
王仁堪是清朝晚期“清流派”代表人物,為政清廉,他從京官下派到鎮江任職時竟然沒有寬敞住房,他效法南朝史學家裴子野“無宅,借官地二畝、起茅屋數間”(《南史》),在府衙東面“偏隙地”“小有結構”,建設了一處竹籬茅舍的書房。他親自做了一副對聯“郡齋讀書,借官地二畝;山谷治事,占尺陰一分”,強調做官做學問兩相宜,顯出不為俗務所困的灑脫境界。王仁堪的同鄉同窗好友葉大莊(字臨恭)給他換了下聯,為“江城如畫,看煙樹萬家”,點染出書房主人醉心于古城鎮江山水人文之色。這也與王仁堪自撰書房聯“西園翰墨,北府旌旗”的精神一致。
末了,再來揣測王仁堪為創立的學舍取名“南泠”的用意。其一“南泠”,取自揚子江心的天下一等好水“南泠水”之名。“南零水”為唐人品評煎茶用水,以甘冽殊絕聞名天下,但此水汲取十分不易,必須“執瓶操舟,深詣南零”(張又新《煎茶水記》),取名南泠暗喻治學要領在于“深詣“——探本求源、探驪得珠。當然,王仁堪本人也是修復中泠古跡的一大功臣。其二,“南泠”與學舍所在“北固”字面相對,其時兩者同處江濱,其名一南一北,一水一山,如吳敬梓《水龍吟》“北固山明,南泠水美”,同可指代江南名城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