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悠遠蒼勁;殘雪斑駁,縱橫阡陌,巨幅畫面中的景象,如簾似網地奏出細密的和聲。在蒼穹與廣袤的地表上,人類如沙塵般的渺小 ,人與自然如何休戚相生?來自天際的聲聲叩問,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或許只有藝術家才能讀懂這大地的表情,聽得見這天際的聲音……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大地的描繪一直是畫家不朽的命題, 而這一題材的表現幾乎鮮有觸及宏觀、理性的層面。 田衛平站在宇宙的立場,客觀地審視地球、自然、人類的相互關系。 “天人合一”的思想古往有之,而田衛平對這一思想如此宏大視野、獨特視角的繪畫表達卻是全新的。 在真實與虛幻的包裹中,藝術家引領觀者走入生命有涯,時空無限的哲思——人類無論怎樣強調自身的價值,都要以對自然的客觀認知為基礎,進而通向“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田衛平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著大地,他看到了地表之上磅礴生機的勃發,看到了地表之下萬年歷史的沉積。看到了地殼運動的遺跡,曾經的滄海、現在的桑田。他看到了大地的季節、大地的枯榮……
視角的時代印記
藝術創作來自心靈的呼喚。很多次,在飛機上,田衛平高空俯瞰,隨著經度、緯度及高度的變化,大地演繹著色彩的交響,線條的變奏,一點一滴,創作的靈動在藝術家心中盤升。終于,Google Earth為田衛平提供了翱翔天空的翅膀和俯瞰大地的鷹眼。 衛星遙感技術之下,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表呈現出常人罕見的奇異景觀,俯瞰之下的山川、田野本身的秩序、形式具有一種神圣的美感,藝術家在蒼茫大地上尋覓令人心動的風景…… 選擇題材進行系列創作,一直讓很多藝術家在彷徨、思索中前行。 美無處不在,唯有具備深厚修養和審美洞察力的藝術家才能持有獨特的視角。 田衛平自言是幸運的,現代的科技提供給人類一個全新的視角,也正是緣于這只有二十世紀才誕生的視角,作品才有了更為突出的時代烙印。審美取向的選擇無疑是藝術家修養的再現,田衛平用Google Earth在地球上淘景,如沙中淘金,淘景的過程儼然已成為藝術家創作過程的一部分。此時,藝術創作已經開始……
語匯的精酌提煉
從西方繪畫發現了東方的浮世繪之后,西方繪畫趨向“平面”開始,形式美的個性化表現便被很多畫家作為自己的語言,當下“平面性”更是現代繪畫的本質特征。看田衛平各個時期的藝術創作,表現題材、創作視角有所不同,但“平面感”“形式感”與隨之而產生的“現代感”,一直是其作品所遵循和傳導的藝術精神。田衛平的獲獎油畫作品《月光雪地》、《歐洲的表情系列》 即是一個佐證。一幅作品從題材上或許看不出新意,但強烈的平面語言、形式語匯可以形成非常個性化的闡述,“形式”是藝術家自身風格確立的催生劑。 當田衛平第一次看到自然在高科技的呈現下顯現的美感,就已被震撼了,確切地說是被超常視野下的游離于自然景象之外的形式美感震撼了。 如果說抽象和寫實是創作手法的兩極,那么兩極之間的廣闊空間便是田衛平繪畫創作的空間。在他看來,抽象是心象的再現,難免會與觀者產生一定的距離,缺乏親和力;寫實是客觀的再現,藝術家的創造力會受到禁錮。田衛平的“地表系列” 在抽象與寫實之間找到了契合點,在似與不似之間巧妙游移,既很寫實也很抽象。 田衛平運用獨特視角,成功地將大地的題材價值放大,并運用嶄新的繪畫語言及表現形式巧妙地與所表現的內容契合。
地表系列中,大地已被抽象化,山巒、河流、道路、森林、湖泊、沙漠在特殊的視角下成了構成畫面的點、線、面元素,而這些元素不是抽象的圖形,它們是自然的存在。畫面上樹木、房屋、草垛抽象成或單獨或成組的“點”,河流、道路抽象成或曲或直的“線”,而農田、牧場也抽象成或有機形或無機形的“面”。點、線、面組合千變萬化,生成一幅幅構圖迥異、形式感極強的畫面。 每幅畫面的色調都具有統攝性的整體感,不同的明度階梯、彩度階梯隨著塊面的變化,產生色彩的變奏,使得形式美感更為強化。 一直以來,在田衛平的繪畫創作中,很難找到強烈的色彩。藝術家一直玩味于變化微妙的色彩之中。 這些色彩或沉淀在沙礫的底部,若隱若現,或浮刮于堆積的肌理表面,滲透出樸素蒼澀的材料質感 ,而這種沉穩的色彩強調了自然和歷史的力量。畫面上每一個筆觸都是對自然的寫實,同時每一個筆觸又都是現代繪畫語境下獨立的抽象符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對作品的審美過程正是在這樣有形與無形間的游移與審視中完成。
藝術家將傳統的自然主題放置在“形式”美的審視中,展示宇宙自身運行的強大的秩序與法則,賦予了作品獨有的個性化語言。 藝術家的陳述內斂平靜,但畫面包裹著很強的沖擊力,強烈的形式美感和材料美感,為觀者呈現了無限的視覺回味。藝術家近乎完美地達到了一種用最恰當的藝術語言表現主題精神的境界,最終呈現了自然帶給人類的震撼,人類對自然的敬畏……
繪畫的觸覺思考
雖然人們自古以來對繪畫的表面肌理就有一定的認識,但把觸覺作為造型要素提出并加以評論卻是上世紀的事。自從馬里內蒂(Marinetti Filippo 1876-1944)發表觸覺主義宣言之后,材料、肌理作為藝術本身被人們廣泛地探索著,它對繪畫表層狀態的影響是深刻的。
田衛平的繪畫表層狀態是很獨特的,他在以“形式”刺激觀者的視覺神經的同時,又以“材質”刺激觀者的觸覺神經,使觀者有很強的觸摸欲望。觀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了形式美和材質美的雙重審美享受。 地表系列中材料、肌理等繪畫語言運用的獨到之處,在于材料、肌理與自然主題的完美結合。 層層沙礫有的潛伏于色彩之下,有的形成整塊的凸顯,有的則被梳理,形成紋絡, 有粗糙皺褶,有通透靈動,歷史的變遷猶如刀刻斧鑿一般在畫面的地表上烙下層層印記。 在恰當地表現內容的同時,材料、肌理本身獨立的美學價值也確立了。在這樣的觸覺思考之下,觀者進入 了真實與虛構的雙重空間,真實的畫表之下是虛幻的地表。
田衛平的“地表系列” 開創了新時代風景油畫的新樣式。
作者簡介:王敬,1974年出生。1996年畢業于哈爾濱大學工藝美術系裝飾藝術專業,同年分配至黑龍江省日報社工作,2009年赴德國短期學習交流,參加中德藝術家作品展,2007-2010年哈爾濱師范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作品《寨情》獲黑龍江省婦女美術作品展二等獎;壁掛《緣》黑龍江省青年大獎賽優秀獎;金屬藝術作品《蝶舞》獲首屆黑龍江裝飾藝術作品展優秀獎;《追憶》獲“慶祝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成立50周年全省美術大賽”優秀作品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