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 榕 呂宛青
民族文化保護可以理解為是對民族文化生境的保護。文化生境是文化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生存狀態。宏觀文化生境強調族群文化間的互動,及國家、全球化、市場、傳媒等現代力量對民族文化的影響;微觀文化生境強調族群文化自身存在及變化的狀況。而民族文化旅游正是當前民族文化生存的一種特殊生境。目前,全國已有27個省區市將旅游業確定為支柱產業。文化旅游業普遍成為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支柱產業或重點產業,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文化正處于一種旅游化生存狀態中。所以,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成為民族文化旅游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和諧發展與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共同要求。這已成為當前學術界急需探討的時代命題。目前,不少學者認為,旅游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有效選擇。①持此觀點的代表性學者有Geoffery Wall、Alister Mathieson(旅游變化、影響與機遇[M].肖貴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徐贛麗 (民俗旅游與民族文化變遷:桂北壯瑤三村考察[M].民族出版社,2006.)、孫九霞 (旅游作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一種選擇[J].旅游學刊,2010(5))、馬曉京 (民族旅游開發與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再認識[J].廣西民族研究,2002(4))、王德剛,田蕓 (旅游化生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等。本文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提出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概念,強調文化通過旅游化生存和發展而得到有效保護。其主要內涵應包括以下幾點:一是作為旅游資源、旅游產品和旅游商品的民族文化,一方面繼承了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具有文化遺產內在屬性;另一方面,得到符合時代要求的與時俱進的創新發展,社會價值得到體現,而不是因過度商品化而變得面目全非;二是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得到有效繼承和傳揚;三是民族文化主體(民族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覺意識在旅游經營和開發中得到激發和體現。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護,只是多元民族文化保護模式中的一種,卻是民族文化旅游地文化保護最主要的方式。
有學者強調,各種文化遺產,幾乎都是以不同的民族或社區為背景,由社區民眾集體創造和發展而來的,所有民族民間文化都可以保護在基層社區。[1]對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而言,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就地保護。作為景區與村寨疊合的民族旅游社區,秉承并體現了文化遺產原地整體保護的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方面堪稱典范。中央宣傳部部長劉云山稱“傣族園的運作模式是一種創新,是一種成功的經驗,值得推廣”。傣族園距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景洪市27公里,景區由曼降、曼春滿、曼嘎、曼乍、曼聽五個傣族自然村寨組成。傣族園現有傣族村民339戶1617人。傣族園以旖旎的亞熱帶自然風光,濃郁的傣家民俗風情,神奇的佛教文化吸引中外游客,享譽海內外,是云南著名的傣族民俗風情旅游勝地。傣族園于1999年5月1日開始營業,遵循“保護就是發展”的經營理念,首創“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2001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2003年被評為中國旅游知名品牌,2004年被國家旅游局授予“生態文明示范村”,2007年被云南省委宣傳部、云南省文明辦授予“和諧文化村”,2008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風景旅游區”、“國際知名旅游景區”,2009年榮獲“中國最美十大主題公園”桂冠。②根據2012年1月傣族園公司提供資料整理。
根據筆者2012年1月參與觀察的情況,傣族園常規旅游線路和主要參觀內容大致是:寨門迎賓—曼將村 (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參觀贊哈演唱、貝葉經制作、銀制品加工、制陶、織錦、舂米、榨糖等)—曼春滿村 (參觀曼春滿佛寺,了解傣族南傳佛教和宗教生活習俗)—曼聽村 (參觀大白塔、公主井、塔包樹、將軍樹等)—勐巴拉納西劇場 (觀看經典大型傣家歌舞表演)—潑水節廣場 (參與體驗潑水節)。此外,各村都有數量不菲的傣族農家樂。游客可以充分游覽傣族園的熱帶自然景觀,參與體驗傣族民俗風情。
1.旅游社區的地方再造:從“旅游圈”到旅游—生活空間
空間已成為當前社會科學研究的一種新視角。民族文化旅游所指涉的空間是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和產品的樣態,是旅游者活動的空間范圍和表現形式。其內涵兼容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常態民俗生活文化等內容,是旅游主客體互動的社會文化空間,是民族文化旅游地地理空間、文化空間、社會空間的疊合空間。
科恩曾指出,旅游在從外部向民族社區日常生活滲透的過程中,會出現一種與社區中人們日常生活相分離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旅游圈”(tourism sphere)。“旅游圈”是對民族旅游社區旅游空間與東道主生活空間的界定。東道主把自身的“真實生活”搬上舞臺,設計建造越來越多遠離民族社區及其傳統棲息地的景點。一旦一個族群完全被旅游轉變后,這種“旅游圈”和他們的日常生活相分離的現象會逐漸緩和并最終消失,逐漸融入這一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中[2]。Jaakson R.提出類似的“旅游氣泡”(Tourist Bubble)概念,他認為東道主會在旅游核心區與邊緣區之間設立邊界暗示 (Boundary Cues)來表達旅游地主客群體的心理區隔[3]。在對國外相關研究評述的基礎上,李東和、趙玉宗提出“旅游罩”概念,以此指稱對旅游者旅游活動構成限制的客觀現象。[4]陳秀清、鐘永德通過對國外“旅游罩”內涵的發展進程的梳理,認為國外學者出于研究的需要給予“旅游罩”不同的概念,但內涵基本是相同的,用旅游罩來指代可以給予旅游者安全、舒適感知的旅游環境和旅游區域。[5]事實上,“旅游圈”、“旅游氣泡”、“旅游罩”等概念兼具地理的、物理的、文化的、心理的空間屬性,體現出東道主文化保護屏障與旅游主客群體文化隔離的雙重功效。
從理論上講,“旅游圈”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民族文化旅游地傳統文化的作用?;诖嗽?,MacCannell提出“舞臺真實”[6]、楊振之提出“前臺、帷幕、后臺”的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新模式[7]。學術界普遍承認:營造“舞臺真實”的旅游空間和“前臺”,確實能提高旅游者的真實感和滿意度,既能保留民族文化本色,還能遏制民族文化涵化。但實際上,像傣族園這樣社區即景區的旅游社區,往往在民族文化旅游全面開發和村民全民參與后,旅游圈會逐漸消失,旅游空間與東道主生活空間的邊界將不復存在。是否真如有些學者預言的那樣,沒有了“旅游圈”和“帷幕”的屏障保護,民族文化就會被外來文化涵化或同化嗎?而傣族園的案例卻恰恰說明,“旅游圈”的消失與旅游—生活空間的形成,已成為傣族園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和發展的新格局??臻g生產是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和民族文化實現旅游化保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以旅游成為社區傣族村民日常生活的常態為標志,傣族園的文化旅游空間與村民生活空間相互作用、邊界交融,最終使旅游—生活空間形成。旅游—生活空間包含劇場化的旅游空間與生活化的旅游空間兩層次,亦指游客的旅游空間與文化持有者生活空間的交融并置。傣族園旅游—生活空間的形成,與其本身的文化空間屬性及景區文化旅游開發的全面推進、村民的全民參與密切相關,其是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實踐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因此,旅游—生活空間,是本文探討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核心概念。
在某種程度上,傣族園作為傳統傣族文化原地整體保護較為成功的旅游社區,其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空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空間”定義為:“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人類學的“文化空間”,是一個有人類的行為、時間觀念、歲時傳統或者人類本身的“在場”的物理空間和文化場。[8]伴隨傣族園文化旅游的全面推進。傣族園逐漸從未加雕琢的傳統的文化空間向各種社會力量集體建構的旅游—生活空間過渡。而傣家樂旅游特色經營戶的涌現,則是游客與村民全面接觸,傣族園旅游—生活空間真正形成的標志。2000年和2004年,傣族園公司對五寨村民實施了整體素質培訓與旅游專業教育培訓。并根據各村寨特色組織進行了傳統旅游工藝品、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餐飲文化、生態花園等項目的保護性開發建設。近年,又陸續對景區100戶村民家庭進行旅游接待基礎設施的改造,使傣家樂成為幾乎全民參與的旅游特色經營項目。以上舉措,極大豐富了景區旅游內容,增加了村民收入,激發了村民文化保護與旅游參與的熱情。最終使傣族園真正發展成為旅游空間與生活空間邊界交融的旅游社區,景區內的村寨自然風貌、傣族民俗風情,乃至村民的日常生活場景,無不成為文化旅游資源,部分還被開發成旅游產品和商品。
2.旅游—生活空間生產的文化政治
傣族園旅游—生活空間的生產,是旅游社區地方再造的現代化成果。空間生產理論大師Lefebvre,H.認為,空間的建構過程是新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產生及其日常生活化的過程。以生計而展開的生產和消費關系是最為基本的,它構成了新的社會秩序的基礎。[9]旅游—生活空間生產的結果,直觀表現為空間轉換:即村民的私人生活空間轉換為公共旅游空間,傣家竹樓、傳統工藝及飲食等生活文化資本化,家庭個人行為逐漸演變為景區村落普遍性的集體行動;更深層的變化還在于其與外部世界共同進行著更大社會空間關系網絡的建構等方面。而后者正是旅游—生活空間意義之所在。
旅游—生活空間形塑的過程,是一個少數民族地方社會在市場化、全球化世界建立起社會關系網絡的文化的、經濟的和政治的現代化過程。外部世界成為旅游—生活空間意義建構的重要影響力:空間被納入國家的治理范圍之中,政府關于傣族園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目標的權力規劃,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地方性決策;企業的旅游發展規劃及產業化實施,成為民族文化憑借旅游途徑得以保護性發展的主要推力;游客作為村民與全球化市場化互動的間接載體,通過對傣族文化的認可和文化旅游消費需求,刺激著傣族文化的旅游商品化生產。其中,國家、企業作為文化生產控制的兩大基本力量—制度權力和資本權力的代表,通過社會控制與經濟控制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作為空間主體的村民,通過與外界多元文化的接觸,對族群性、族群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及文化旅游化保護觀念及執行力在逐漸增強;通過文化經營而獲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以民族性作為文化生產的基點,為這些邊緣化的民族群體抗辯現實的文化霸權、抗爭不平等的政治經濟關系,提供了一個切入的契機。[10]少數民族通過旅游進行文化再生產,激活、保護與傳承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確立了自己在當代多元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梢?,充斥著多種權力話語與多元主體的旅游空間實踐,反映出民族文化旅游資本化和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多重社會效應。
民族文化旅游的空間生產,包括旅游地自然景觀與民族文化物質載體等物理空間的開發建設;標志性旅游景觀符號系統的制造、旅游產品舞臺化再現與產業化開發;相連于旅游地社會民俗生活和游客原真性體驗的空間生產等等。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和空間生產,在旅游—生活空間的劇場化旅游空間與生活化旅游空間兩層面展開。
1.劇場化旅游空間與民族文化保護
劇場化旅游空間是旅游規劃人員根據民族文化特色和市場需求,有意識設計、規劃與生產的概念化的空間。其以舞臺化表演與產業化開發為主要形式,展現的是標志性和符號性的文化旅游產品。通常情況下,劇場化旅游空間依托具有民族文化符號意義的傳統文化,如表演藝術、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等進行生產,通過文化精英精心設計、市場化專業運作生產的旅游產品,是民族文化遺產“形”與“神”結合再現的文化再生形態,是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商品化的結果。其民族文化保護的意義在于:所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能夠吸納和激發各界社會精英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及符號化保護。這是一種以外來精英為主的、多主體參與的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護與發展。側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發掘與保護。其顯著特色在于:文化旅游產品及景觀展示集中、生動、豐富,凸顯文化特色,具有巨大的大眾文化消費潛力。不足之處在于:文化符號脫離整體活態的文化生境,留給觀眾的印象碎片化、表面化?!疤焯鞚娝潯焙哇掳屠Z西劇場表演,是傣族園民族文化通過劇場化旅游空間得以保護的典型案例。
案例1.標志性文化旅游品牌:天天潑水節
少數民族節慶旅游以豐富的文化內涵、深入的體驗性,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潑水節作為傣民族盛大傳統節日,傣族歌舞、服裝、宗教儀式等傳統文化薈萃一堂。1999年,傣族園自建園之初就致力打造“潑水節系列民俗活動”品牌。通過高薪聘請編導和節目主持人加盟,強化演員培訓,進行潑水廣場和觀景樓等基礎設施的改造,于2003年10月,取得西雙版納州“天天潑水節”活動項目的專項經營權?!疤焯鞚娝潯弊鳛榇鲎鍒@標志性的文化旅游品牌,通過每天當地傣族群眾定時的舞臺化集中展演,讓游客有機會在有限的時空,體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同時,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穩定的經濟收入,極大提高了村民旅游參與意識和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接受筆者訪談的游客和村民,對此活動形式給予了高度評價,特別是作為文化持有者的傣族村民,對潑水節作為文化旅游資本運作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充分認可。并不認為“天天潑水節”的藝術加工會影響它的的文化真實性。
案例2.文化旅游歌舞精品:勐巴拉諾西劇場表演
為切實推動民俗文化旅游向產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1999年,傣族園公司投巨資修建了規模較大、設備一流的勐巴拉諾西歌舞劇場,并組建了傣族園藝術團,積極培養本土傣族演藝人才。高薪聘請了西雙版納州內一流的節目主持人、歌舞編導等專業人士培訓演員、創作劇目。藝術團在2003年5月的西雙版納州廣場文化月活動匯演中一舉奪冠,成了全州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一大亮點。目前,傣族園藝術團已擁有演職人員167人,演出劇目百余個,向國內外的數百萬游客演出3500余場次。根據2012年1月筆者的參與觀察,其劇場節目依次有: 《西雙版納明珠》 (舞蹈)—— 《孔雀舞》—— 《傘舞》—— 《讓我聽懂你的語言》(歌伴舞)—— 《傣鄉情》 (服飾勞動工具展演)——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歌伴舞)—— 《想找竹樓安個家》(歌伴舞)——傣族園之花評比 (觀眾參與互動節目)等。表演內容和形式兼具民族性、地方性、娛樂性、參與性。節目通過符號化的藝術再現,既全面展現了傣族獨特的民俗文化,又給予觀眾美的藝術享受。一批自行制作、充滿濃郁民族特色的經典歌舞,如《西雙版納明珠》、《西雙版納天上人間》、《想找竹樓安個家》等,深受游客喜愛。
2.生活化旅游空間與民族文化保護
生活化旅游空間,可以直觀理解為是傣族村民私人生活空間成為了接待游客的旅游公共空間,它意味著私人生活空間的旅游化、旅游公共空間的生活化。這一空間反映了旅游地文化持有者真實的生活,亦包含旅游者的參與體驗。它是旅游利益相關者共同建構的旅游體驗原真性的場景空間。少數民族傳統生活和富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文化空間,能為游客提供原真性高、活態、整體的旅游參與體驗空間產品,是典型的生活化旅游空間。生活化旅游空間的開發,往往與政府的新農村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民族文化保護等目標整合,蘊含政治、經濟、文化多重意義。其民族文化保護的意義在于:政府扶持力度大,村民參與度高;能產生直接的社會經濟效益,能夠激發草根民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保護,喚起文化持有者的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保護意識;能促進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協同發展。這是一種以文化持有者自身為主的、多主體參與的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護與發展。其側重對民族物質文化遺產全面、整體的搶救性發掘與保護。顯著特色在于:突破常規旅游符號空間與原真性生活空間分離的局限,為游客提供豐富、生動、原真性的文化體驗空間。竹樓民居建筑環境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性展演、農家樂特色經營的推廣,是傣族園民族文化通過生活化旅游空間得以保護的代表性案例。
案例1.傣族民居建筑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建筑是一個民族宇宙觀、地方性知識和傳統建筑技藝濃縮的文化符號,它往往被設計生產為民族文化旅游地的標志性符號。由于傣族園公司重視傣族傳統竹樓建筑的保護,且舉措得力,使傣族園至今保存著西雙版納州規模較為完整的傣族民居,傣族竹樓成為傣族園標志性的民族文化符號和旅游吸引物。早在2000年,傣族園公司就明確提出了“保護就是發展”的經營理念。旅游開發的同時,注重保護傣家典型的干欄式建筑、歷史文物、傣家傳統生活禮儀和宗教文化傳統。為解決村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保護民族文化之間的矛盾,公司通過優惠政策實施、資金投入、物質供給等多種渠道,最大限度地滿足村民對現代文明的需要。2003年,公司制定了《保護干桿式建筑的管理辦法》,建立專項住房補貼基金。截止2009年,公司已累計向119戶村民發放建房補貼60萬元。2009年,傣族園公司又出臺了《傣族園五寨村民保護民族建筑及傳統文化補償方案》,從門票收入中提出10%用于補償五寨村民保護傳統民族文化。此外,為配合傣族民居保護和村寨環境建設,公司指導、幫助曼聽、曼嘎兩寨村民建立孔雀生態飼養展示區,開展庭院綠化,推動景區“大花園寨”的建設。
案例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演性保護傳承
為保護傣族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景區文化品質,豐富旅游文化內容,2009年4月,傣族園公司制訂了《傣族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實施方案》。公司從景區五寨挑選了一批擁有傳統工藝技能的民間傳人,在展示區集中展示傣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部分傳統民俗工藝。據筆者2012年1月的參與觀察,有十多位老咪濤 (大媽)進行紡線織錦;兩位老波濤 (大伯)現場刻制貝葉經;兩位中年婦女進行曼輪制陶表演;數名男女藝人現場進行章哈 (演唱)表演;金銀首飾加工者數人;另有部分村民進行榨甘蔗、米線加工制作等勞動生活展演。展示區藝人生產的產品可自行銷售給游客,公司每月發放人均150元至200元的生活補貼。此外,公司在曼乍村組織了幾戶專門從事傳統的烤酒和糯米香茶制作,每年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為弘揚傣族傳統文化,強化和培養村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培養更多傣族傳統文化傳承人,公司于2009年5月18日至22日在展示區舉辦了第一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與比賽活動。西雙版納州、市文化部門及民族宗教部門的領導到場,新聞媒體進行了跟蹤報道。2009年11月10日,傣族園公司出臺《傣族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運作方案》,正式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聘請專業教師,定期開展民間藝人的培訓,組建贊哈表演隊、傣拳隊和民間藝術團,每年舉辦一次民間非物質文化文藝匯演。
案例3.傣家樂特色旅游項目的推廣
民族文化旅游地的農家樂接待戶是民族文化持有者民俗生活前臺化的典型。與少數民族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共同生活經歷,可以滿足游客個體從追求愉悅到尋求意義的不同旅游體驗需求。早在2000年11月,傣族園公司經過精心策劃,出臺《傣家樂旅游服務實施方案》。隨著2001年4月15日《東方時空》的現場直播,“學一首傣家歌,跳一曲傣家舞,吃一頓傣家飯,住一宿傣家樓,觀一次傣家景,干一回傣家活,潑一身幸福水,做一天傣家人”的傣家樂,成為傣族園文化旅游品牌迅速紅火。傣家樂項目的推出和實施,引起了州市政府及旅游部門的高度重視。2010年,景洪市旅游局把傣族園5個村都納入特色旅游村的培植范圍,與傣族園公司簽訂了《景洪市傣族園景區提升改造項目》責任書,將傣族園景區旅游開發建設推上了新臺階。目前,五寨住宿接待總單間數共659間,總接待量2499人,用餐接待共708桌,總用餐人數6934人。五寨共有村民336戶,傣家樂101戶,其中83家掛牌。其中傣家樂所占比例較高的村寨是曼乍和曼嘎村。曼乍村53戶,其中傣家樂36戶,占村寨總戶的近68%。曼嘎村30戶,其中傣家樂20戶,占村寨總戶的近67%。以曼乍村為例,這個寨子因過去專門培養給土司衙門做飯菜的廚師而得名“廚師”寨。曼乍村的傣家風味是傣族園景區內做得最好,也是農家樂經營得最好的村寨之一。依靠傣族園公司發展旅游業,曼乍村民每年增加的收入總額可達300多萬元。曼乍村自開展旅游業以來所增加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90%以上。①根據2012年1月景洪市旅游局提供的《景洪市旅游特色村建設工作總體情況匯報》(2011年11月26日)整理。傣家樂文明接待戶身著民族服飾,展現傣家熱情好客的傳統禮儀。飲食以正宗傳統傣味為主,目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兼營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土特產和工藝品。傣家樂特色經營,集中保護和展示了傣族歷史、文化、宗教、習俗、建筑、服飾、飲食等特色文化,調動了村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使村民在文化知識、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經營理念等方面發生了極大變化,極大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基于以上個案分析,筆者認為,傣族園的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是在遵循文化自身發展規律和民族文化旅游地具體特點基礎上的一種有效的文化保護舉措。可作如下理論小結:
1.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基本特征
“旅游在場”與“文化再現”是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兩大基本特征,兩者互為條件、相輔相成,體現文化旅游與文化保護的互動關系。前者反映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前提、背景和狀態、過程,體現旅游作為文化保護客觀環境和外力因素的規律特點;后者說明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文化樣態和表現形式,體現文化本身發展變遷與再生產的規律特點?!奥糜卧趫觥币馕吨拔幕佻F”的必要性及其社會經濟價值;“文化再現”則為“旅游在場”提供了鮮活的文化內涵和持續不斷的文化生命力。
2.民族文化旅游—生活空間保護模式
傣族園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態村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典型個案。其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通過旅游—生活空間保護模式得以實現。劇場化旅游空間和生活化旅游空間,是民族文化旅游—生活空間的不同層面,也可以說是不同子系統,它們之間通過共同的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實現功能與社會效應的互補。

圖1 民族文化的旅游—生活空間保護模式Fig.1 The Mode of Ethnic Cultural Protection by Traveling-Living Space
3.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基本原則
一是社會經濟文化協同發展的多元主體保護原則。由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相對落后,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利用兼具扶貧和發展經濟的功能。只有建立起經濟與文化良性互動的發展機制,文化的保護才有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障。[11]在某種意義上,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走的是社會、經濟、文化協同發展之路。而旅游化保護則是這種典型。就目前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現狀來看,作為文化持有者的村民是傳承、保有、提供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所有者,企業是文化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和商品的生產實施者,兩者是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關鍵要素。特別是由于村民在旅游—生活空間中的非主導性和脆弱性,會成為影響民族文化旅游化可持續保護與發展的不穩定內因。加之,兩者普遍以各自現實的經濟利益為出發點,缺乏宏觀長遠的社會規劃與約束協調機制,這是造成民族文化旅游地社會經濟文化失衡和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最關鍵的還在于地方政府的指導、協調與扶持,這也是傣族園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企業和村民在利益分配方面曾產生過矛盾沖突,但最終都能妥善解決,政府起了關鍵作用。西雙版納州、市各級旅游局為農村脫貧致富,為保護生態環境和弘揚民族文化,積極推進旅游特色村建設,持續給予政策性扶持。社會、經濟、文化的協同發展,意味著多元主體的成功協作。在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中,文化持有者是核心主體,地方政府是主導力量,開發企業是中堅力量,學者專家、民間社團、旅游中介機構是輔助力量。成功的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必須要有多元主體和諧互動的協作機制。
二是文化再生產的動態保護原則。文化變遷是文化存在的一種絕對狀態。文化變遷有兩種趨向:發展、創新或者涵化、變異,甚至被同化、消失。文化創新是文化變遷的真正動力。事實上,由于影響文化的歷史傳統、社會政治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等原因,文化的變遷和整合是多向度的和多維度的。文化再生產是布迪厄提出的學術概念,它揭示出文化是動態發展變化的,強調文化是人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創造性、適應性改變的結果。民族文化的保護,應遵循文化主體能動性和文化自身的發展規律。最重要的是要培育民族文化主體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再生產創新機制。所以,應對文化旅游所引發的民族文化變遷,必須在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實現保護,堅持文化再生產的動態保護原則。因為“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12]。所以,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就是要繼承民族文化傳統,保持民族文化特質。同時又要借鑒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運用時代精神、現代理念和技術手段,利用文化旅游的優勢,發掘保護和創新發展民族文化遺產,通過文化旅游資源的商品化生產與市場化運作,提升民族文化自身的適應性與生命力,使其通過文化旅游產業進入社會公共空間,獲得廣泛的社會認同,確立自己在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體系中的地位,最終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而旅游化保護就是這一理念的生動體現。民族文化再生產創新機制建設,應包括民族文化持有者在文化保護傳承、參與社區旅游發展的觀念及能力的培養提升;文化傳習館、博物館、民間藝人、民間傳承人等實體的培植;通過旅游收益設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基金,開展民族文化社會傳承教育活動,建設民族文化數據信息庫等等。
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護與發展,因民族文化旅游地類型不同而呈現多元模式。民族文化的旅游—生活空間保護模式,只是眾多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類型中的一種。民族文化旅游地類型包括傳統的村寨類型和后現代的文化主題公園,綜合了原生境的、民族聚居地區域性的、都市異地等多種空間類型。較為典型的類型有:原地開發保護型 (如西雙版納傣族園、麗江古城等)、異地開發保護型 (如云南民族村等文化主題公園)、本地開發保護型 (如楚雄彝人古鎮等后現代文化旅游社區等)。無論哪一種民族文化旅游地類型,其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與開發,往往表現出文化原真性呈現、符號展演、模擬再現等劇場化旅游空間與生活化旅游空間交融的創新復合式發展趨勢??梢姡褡逦幕穆糜巍羁臻g保護模式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領域。
[1]周星.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保護與基層社區[J].民族藝術,2004(2).
[2][以]埃里克·科恩.東南亞的民族旅游[A].見:楊慧等.旅游、人類學與中國社會[C].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19-43.
[3]Jaakson R.Beyond the Tourist Bubble Cruiseship Passengers in Por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
[4]李東和,趙玉宗.旅游罩:類型、形成機制及其對旅游業發展的啟示[J].旅游學刊,2006(2).
[5]陳秀清,鐘永德.國內外旅游罩研究綜述[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6]Dean MacCannell.旅游者休閑階層新論[M].張曉萍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1-122.
[7]楊振之.前臺、帷幕、后臺:民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8]向云駒.論“文化空間”[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9]Lefebvre,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Donald Nicholson-Smith trans.Oxford:Wiley-Blackwell,1991.37-66.
[10]陳慶德.文化生產的雙重控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3).
[11]尹紹亭.文化的保護、創造和發展——民族文化生態村的理論總結[J].云南社會科學,2009(3).
[12][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傅鏗、呂樂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