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銓
(福建省沙縣林業局,福建 沙縣365500)
沙縣地處福建省西北部,閩江支流沙溪下游,于三明、南平兩市之間,在閩中重要交通樞紐的位置。這里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資源豐富,自古以來作為閩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中國竹子之鄉”和“中國竹席之鄉”的美稱。同時,沙縣是全國南方48個重點林業縣之一,是全國首批的福建省唯一的全國林業工作站建設示范縣,全國森林資源和林政管理示范點。近年來,沙縣一方面緊抓森林資源管理,一方面建設林業生態,同時落實林業扶持政策和措施,為林業的飛速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大的舞臺,在資源培育、林農收入、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縣域生態建設及林地保護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林地保護利用任務艱巨,且意義重大。
沙縣整體地貌以丘陵為主,主要山脈屬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地勢由兩側向中部傾斜,東南部與西北部有部分中山,中部屬低山丘陵。土壤可以分為:紅壤、黃壤、紫色土、沖積土、石灰性土、山地草甸土和水稻土等,其中紅壤分布最為廣泛,占土地面積的75.3%。若按照植被區劃,沙縣隸屬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照葉林區,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針葉林、針闊混交林、毛竹林經濟林、灌叢、灌草叢等。沙縣地處中亞熱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5.6~19.6℃之間,而整體氣溫卻是由中部向四周擴散,呈由高到低的趨勢,年平均降雨量為1510~1840mm。沙溪河貫穿整個沙縣,水資源總量可達15.5億m3。沙縣整體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還有足夠的降雨量,滿足林木生長時期的光、熱、水、氣等條件[1]。
在林地面積中,沙縣林地資源利用現狀數據顯示見表1。
沙縣在《福建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定位為“支持重點開發區域發展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根據《沙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沙縣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沙縣生態縣建設總體規劃綱要》、《沙縣林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全縣林地劃分為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4個主體功能區,各區域范圍及開發重點分述如下。
其中優化開發區是以風崗街道所轄的8個村、虬江街道所轄的3個村以及高砂鎮下的龍慈村為中心,占地面積6651.15hm2。優化開發區主要的林地應用見表2。

表2 優化開發區林地情況%
針對此優化開發區,依照《沙縣林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其實際的林地狀況,主要進行優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開發,可以發展老城區,開發新城區,并且要努力保護綠色的生態環境,同時進行林地擴張,為今后的發展創造條件[2]。
重點開發區是以富口鎮所管轄的5個村,虬江街道所管轄的7個村,高砂鎮所管轄的6個村,青州所管轄的5個村等,以及金沙園開發區二期、金谷園開發區二期、金谷園后底開發區、金谷園高砂渡頭開發區、金谷園高砂龍慈開發區、金谷園高砂樟墩開發區、金谷園高砂林場開發區、金谷園高砂下坑開發區、高砂硅產業園、喬丹生物產業園和夏茂鎮、高橋鎮鄉鎮周邊為主。該區域主要在保障國家基礎設施、公益類建設項目使用林地,規范商業性經營使用林地前提下,重點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并同步推進生態建設(表3)。

表3 重點開發區林地情況 %
在此重點開發區內,進行“生態立縣”的戰略措施,在規劃林地面積和林木數量的同時,發展工業和城鎮的建設,實現此區域內的可持續發展與林地面積的雙重平衡。一方面,調整林地的使用情況,對林地的結構重新劃分,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保證國家基礎建設和公益建設的使用林地,進行綠化,擴大可利用的林地面積,同時也可在此區域內進行高科技的開發。
限制開發區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主,增強水源涵養、維護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適宜產業,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給生態環境一個休養生息的時間。限制開發區是保障林產品供給安全的重要區域,是農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區(表4)。

表4 限制開發區實際林地情況 %
該區域主要進行發展集約商品林、筍竹兩用豐產林、木本油料林、森林藥材林、茶葉等基地,適度開展林下非木質資源利用,開發森林旅游等;引導城鄉建設、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節約集約使用林地,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并保障區域生態用地需求。適度支持環境友好型的特色產業、服務業、公益性建設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中心城鎮建設使用林地;禁止可能威脅生態系統穩定、生態功能正常發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類林地利用方式和資源開發活動;禁止城、鎮、村建設,控制線型基礎設施和獨立建設項目用地,逐步減少城市建設、工礦建設和農村建設占用林地數量,形成點狀開發、面上保護的空間格局,使開發強度控制在規劃目標之內。
該區域范圍包括富口鎮所轄荷山、堆積坑、郭墩、山氽、蓋竹等5個村,鳳崗街道所轄際巖、垅坑、三姑、靈元等4個村,以羅卜巖省級自然保護區、大佑山省級森林公園、洞天巖水源保護區為主,既要考慮到它們的資源優勢也要考慮劣勢,在此區域內建設自然保護區,提供一個舒適的生長和生活環境,讓野生動植物能夠更好的生長、棲息繁衍。不能忘記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保證水資源的安全,不能夠進行工業和城鎮的開發[3](表5)。

表5 禁止開發區的林地情況 %
林地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是森林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在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主體功能區劃分這一項目工程上,沙縣林業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周密部署、精心組織,但在工作當中我們還要注意其他一些方面。
(1)積極保護并擴展優化開發區綠色生態空間。該區域以縣城老城區、金沙園開發區、金谷園開發區一期、海西物流開發區和三明沙縣機場為主,主要進行優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因此,在該區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應大力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循環經濟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節約集約使用林地。同時,對建設用地要進行嚴格的控制,對那些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各類開發區使用林地要進行限制。
(2)支持重點開發區發展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重點開發區主要是在保障國家基礎設施、公益類建設項目使用林地,規范商業性經營使用林地前提下,重點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并同步推進生態建設。對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占用林地進行限制,鼓勵高標準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的建設,積極支持城鎮化、工業化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用地需求,支持主導產業及配套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占用林地,盡力保障中心城市建設對林地的需求。
(3)保障限制開發區生態用地需求。禁止可能威脅生態系統穩定、生態功能正常發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各類林地利用方式和資源開發活動,適度支持環境友好型的特色產業、服務業、公益性建設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中心城鎮建設使用林地,限制進行大規模高強度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并保障區域生態用地需求。
(4)嚴格保護禁止開發區的林地資源。該區域主要以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資源保護為目的,應嚴禁任何有悖于保護目的的各項林地利用活動,禁止開發區內各類建設項目,確需占用林地的,要組織論證評估,盡量縮小使用林地規模,禁止各類項目占用Ⅰ級保護林地,嚴格控制人為因素對禁止開發區自然生態的干擾,禁止進行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對區域的林地資源要實行嚴格保護。
(5)做好各項保障措施。加強組織管理,落實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專項工作經費,搞好協調指導,項目組的具體工作要明確分工,各項任務落實到人,項目組各項任務承擔者要定期進行自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并妥善處理,確保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加強質量管理,重視技術支撐。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技術性強,要求標準高。項目組成員要認真學習有關材料,適時組織成員進行技術培訓,使項目成員明確抓獲質量管理對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工作的重要意義,強化質量意識。嚴格工作部署,確保規劃進度。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準備工作復雜多樣,涉及面廣,要注意與縣屬各有關單位和部門的工作協調,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按照《縣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要點》安排規劃進度,確保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工作的順利進行。
加強林地保護、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對于發展現代林業、保障國土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沙縣林業正處于高效的發展時期,針對其進行的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主體功能區的劃分與初探,要注意它的現實狀況和實際問題,考慮其森林資源的潛力,在注重經濟效益的時候,關注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到“三不誤”,切實利用每一個區域的優勢和弊端,依照上述合理的方法,堅持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可持續利用的方針,統籌協調林地的保護與利用,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萬 青.金沙縣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封山育林區調查分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0(1):67 ~68.
[2]牛宗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背景下的合作林場研究——以福建沙縣L村林場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0.
[3]王洪帥.濟南市森林資源現狀分析與評價[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