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木城
(福建省云霄縣林業局莆美林業站,福建云霄363300)
長期以來,由于自然和人為原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造成境內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危及到當地群眾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影響了群眾正常的生產與生活;導致農業生產條件及生存條件進一步惡化,成為本地群眾實現脫貧致富的一個主要障礙,嚴重制約了當地資源的開發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項目區地層從泥盆系中統至第四系全新統都有出露,以石炭系最為完整,分布范圍廣,其它為零星分布。出露的最老地層為泥盆系中統罐子窖組(D2Y),最新為第四系全新統(Qn)。地質構造以普安山字型構造體系和黔西南渦輪構造體系為主要骨架,形成連成一體的向斜、復背斜、逆斷層、扭斷層、壓扭斷層伏形帶地層。
內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土壤主要分布在壩子、槽谷、石旮旯、梯田和坡地上,土壤類型主要有11個亞類,28個土屬,49個土種,其中黃棕壤土是本區的主要土壤類型,其次是黃壤土。土壤多為粗骨性幼年發育狀態,土層較淺。土壤母質主要以碳酸鹽巖為主,成土速度慢,土地“石化”現象嚴重,流失程度極深。
(1)項目區植被類型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灌叢、稀疏草坡、草坡等。原生植被破壞嚴重,多為人工林和次生的灌木林及疏、幼林地,林相單一,疏、殘、幼林居多。其中:喬木林10.73km2,主要樹種有云南松、華山松、杉木、柳杉等;灌木林0.86km2,主要樹種有杜鵑、火棘、麻梨等,森林覆蓋率僅為6.1%。
(2)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春季3~5月,各月氣溫在16.3~23.9℃之間。夏季 6~9月,氣溫在26.5~28.2℃之間,以7月份為最高。整個季節白天至上半夜炎熱,凌晨至清早有微弱西北風,涼爽宜人。由于悶熱,經常在午后發生雷陣雨,并時有臺風暴雨襲擊。秋季 10~11月,氣溫在19.5~23.2℃之間。初秋白天仍時有雷陣雨天氣出現,晚秋則天高氣爽氣候宜人。冬季為12月至次年2月,氣溫在13.4~15.4℃之間,以1月份為最低。整個季節干燥少雨,但遇有南風出現時便會降雨。
(3)雨量、濕度。云霄縣多年平均年雨日138d,雨量1200~2400mm,平均降雨量1730.1mm。干旱指數0.66。由于受季風強弱及進退時間遲早的影響,雨情變化較大,主要特點為:地理分布不均勻,沿海雨量偏少,常年陳岱 1251.8mm,峛嶼 1380.5mm;西北部山區、半山區偏多,烏山東南坡棪樹村常年2403.3mm,為漳州市各測點之最;云陵地區1730.6mm。雨期較集中,云陵夏半年(4~9月)1402.8mm,占年總雨量81%,各月均達140mm以上;冬半年(10~3月)327.8mm,占年總雨量19%,其他觀測點與此近似。
2.4.1 水土流失狀況
項目區是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屬斜坡切割強度流失區,根據實地調查,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03.54km2,占土地總面積的 58.7%,年土壤侵蝕量41.34 萬 t,平均土壤侵蝕模數 2343.1t/km2·年。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耕地,其次是荒山荒坡和疏、殘、幼林地。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蝕的面蝕、溝蝕為主。水土流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流失面積大、潛在危險程度高及坡耕地分布較廣。
2.4.2 水土流失的危害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項目區內土地資源的破壞,導致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惡化,生態平衡失調,水旱災害頻繁,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直接或間接地危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甚至對本地群眾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威脅,阻礙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土地石化,農民失去了生存條件。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農業生產的最根本資源,水土流失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的破壞,尤其是陡坡耕地,遇上暴雨時,大量泥沙即隨水流下泄,造成地形破碎,山上“石化”,山下“砂化”,群眾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2)肥力降低,糧食產量低而不穩。項目區出露地層多為碳酸鹽巖,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隨著水土流失程度的加劇,土層變薄,土壤養分流失,肥力降低,中低產田土所占比例不斷擴大,土地日益瘠薄,保水能力變差,造成糧食產量低而不穩。
(3)水源枯竭,灌溉面積減少,人畜飲水困難。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林草覆蓋率低,水源涵蓄能力差,每年冬春季節,不少山溪、小河水源枯竭,河水干涸斷流,影響農業灌溉用水,造成農村人畜飲水困難。
(4)淤積水庫、河道,抬高河床,降低防洪標準。由于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暴雨季節,山洪攜帶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道、水庫、渠道,降低了現有水利工程的效益,嚴重影響到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縮短水利工程的壽命。河道泥沙的淤積抬高了河床,使過水斷面減少,削弱了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了防洪標準,直接威脅到河道兩岸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5)生態環境惡化,水旱災害頻繁。“小雨大澇,無雨則旱”是本項目區氣候特征的真實寫照。由于森林植被大幅度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導致光山禿嶺遍布,每小時10mm以上的降雨就會造成洪澇災害,同時造成區內小氣候變化明顯:地表溫度升高,蒸發量加大,降雨地面匯流加快,洪澇和干旱災害加劇,山洪暴發,山體滑坡,良田好土被水沖砂壓,房屋被沖毀,人畜死亡,群眾生命財產沒有保障。
由于經濟落后,群眾生活貧困,難以依靠自身力量大面積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要全面實現現有水土流失面積的初步治理,按現有的投入水平和治理進度,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由于所開展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投資少,投入與任務之間矛盾突出,使重點防治設施質量偏低,綜合治理配套不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布已10多年,頒發了相關的地方配套法規文件并付諸實施,但由于一些部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對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水土保持意識和法制觀念淡薄,忽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不惜以毀壞資源為代價,在開發建設中盲目追求眼前效益和政績,亂挖亂棄,淤塞河道,造成人為水土流失。
根據項目區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水土流失的特點,規劃設計時以水為主線,以坡面水系工程、溝道治理工程、坡耕地改造為重點,充分利用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大面積實施封育治理,并適當發展水土保持防護林和經濟果木林,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化,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
項目區內實施坡改梯工程369hm2;營造水土保持林2141hm2,種植優質經果林697hm2;實施封禁治理4335hm2,其中補植補種360hm2;修建排洪溝4305km,蓄水池(窖)180個,沉沙池180座,沼氣池479口,塘堰2座。
項目區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坡面水系工程、溝道治理工程、梯田工程、植物措施、封育治理工程、保土耕作等6大類。本文僅對蓄水池、水窖、谷坊、梯田、造林等5種主要措施進行標準設計。
4.2.1 坡面水系工程設計
(1)設計原則。蓄水池布設在坡腳或坡面局部低處,具體位置應根據地形有利、巖性良好、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等條件確定。蓄水池的分布與容量,根據坡面徑流總量、蓄排需求和修建省工、占用耕地少、使用方便等原則,因地制宜具體確定。
(2)設計標準。蓄水池的設計標準,根據工程規模具體確定,一般以10年一遇24h最大降雨量不發生橫向漫溢為原則。
(3)蓄水池容量設計。公式為:

V為蓄水池容量,m3;VW為設計頻率暴雨徑流量,m3;VS為設計清淤年(n年)累計泥沙淤積量,m3;K為安全系統,取 1.2。
4.2.2 谷坊工程
根據以往的治理經驗,結合本項目區石料豐富的實際情況,采用漿砌石谷坊設計,為階梯式石谷坊或重力式石谷坊。
(1)斷面要素。漿砌石谷坊取壩高3~5m,頂寬1.0 ~1.4m,壩頂過水深0.5 ~1.0m ,一般不蓄水,建壩后2~3年淤滿。
(2)斷面尺寸。谷坊斷面尺寸可參考表1。

表1 石谷坊斷面尺寸數值參考表
(3)谷坊間距。在侵蝕溝布設谷坊群時,谷坊間距用“頂底相照”原則確定。
L=H/(i-i')式中:L為谷坊間距,m;H為谷坊底到溢洪底高度,m;i為原坡面比降%;i'為谷坊淤滿后的比降%。
4.2.3 梯田工程
(1)布設原則。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坡面水系、田間道路和梯田綜合配套,優化布設。選擇坡度較緩、土質較好、距村較近、交通方便、位置較低、鄰近水源的地方,以水系、道路為骨架,集中連片。改造范圍是5~15°之間的坡耕地。設計時考慮梯埂的穩定性、工程量,梯埂沿等高線布設,遵循大彎就勢,小彎取直的原則,保持田面平整,以利于耕作。
(2)設計標準。梯田防御暴雨標準,一般采用10年一遇最大降雨量。
(3)斷面設計。梯田斷面要素見圖1。

圖1 梯田斷面要素
圖1中,θ為原地面坡度(°);α為梯田田坎坡度(°);H為梯田田坎高(m);Bχ為原坡面斜寬(m);Bm為原坡面毛寬(m);B為梯田田面凈寬(m);b為梯田田坎占地寬(m)。
斷面尺寸。石坎水平梯田斷面主要尺寸參考數值見表2。

表2 石坎水平梯田規格參考表
減輕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每年可增加蓄水能力 113.7 萬 m3,減少土壤流失量 21.1 萬 t,可降低水利水電工程設施的泥沙淤積,增加下游地區的防洪安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危害減輕。水土保持各項治理措施的合理布設,形成了立體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資源得到合理利用,蓄水、保土能力增強,保護土地不遭受破壞,避免石漠化面積繼續擴大。
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扶貧攻堅的根本,是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水土的保持 ,對項目的順利實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1]大姚縣水土保持技術服務站.國家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云南省大姚縣實施方案[R].大姚:大姚縣水土保持技術服務站,2002.
[2]王禮先.水土保持學[M].北京:林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