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東,張 黎
(西藏民族學院財經學院,陜西咸陽712082)
改革開放以來,西藏的經濟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社會呈現出局勢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和諧繁榮局面。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從一個單純的農業地區,發展到擁有采礦、旅游、飲料、太陽能、建材、制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業、藏醫藥等20多個門類、工業總產值近百億元,形成比較完整、富有豐富特色的產業體系。在2010年中央第5次西藏工作會議上,中央提出:西藏繼續實行跨越式發展的模式,中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最緊迫的問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通過擴大同內地的交流合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增強西藏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經濟增長、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社會穩定、文明進步的統一,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按中央發展西藏的指示精神,西藏自治區提出走有“中國特色、西藏特點”的發展路子,其核心就是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發展特色經濟,以構筑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進。
如何與時俱進,尤其是在世界仍處于金融危機、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整體結構性調整這一特定背景下,實現西藏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并形成有西藏特色的經濟發展模式呢?這就需要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進行相關政策的引導和管理。要確保這一經濟戰略目標的實現,筆者認為,除了積極發揮財政稅收政策的支持作用外,還應該充分發揮西藏資本市場的作用,大幅度提高西藏國資證券化的比例,讓優質國有資源通過證券市場產生資本的放大效應,以定向增發、整體上市為運作路徑,支持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筆者認為西藏的特色產業就是充分體現和維護西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積淀、成型的獨特的高原資源、環境、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在政府支持下,從而形成的具有國際、本國或本地區特色、能夠可持續發展、有一定核心市場競爭力的產業。
在定義中強調利用西藏資源的特殊性、維護西藏生態的重要性、產業可持續性、政府的政策支持性。
通過特色產業理論、西藏產業的演變趨勢、生態屏障的建設目標,再結合西藏特色產業發展的基本原則、評價指標等,筆者認為西藏今后一段時期特色產業體系的發展應該圍繞三個中心來進行。
2.2.1 自然資源優勢中心
西藏獨特的高原生態農業包括農牧林產業,是大農業的范疇。筆者多次到西藏區考察,在我國內地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嚴重的今天,西藏非常有希望成為我國最生態的農作物和畜牧業等生產基地,這是一個非常綠色有巨大市場潛力的產業,如聯合國就把西藏青稞認定為最健康的綠色食品之一。2009年筆者前往西藏林芝,發現林芝的林業資源特別豐富,許多林下產品有良好的產業前途,并且初步形成了波密縣野生天麻種植基地、工布江達縣藏豬藏雞養殖基地、米林縣藏藥材種植基地、林芝縣蔬菜基地等為特色的區域林下資源種養業。基于這個中心,可以把西藏的特色農牧業及其加工業做大做強,形成生產—加工的產業鏈條,作為我國的特色資源產業。
2.2.2 文化和資源展示中心
感受與欣賞西藏幾千年歷史所沉淀下來的獨特的宗教文化、飲食文化、醫療保健、風土人情、民間技能等非物質文化和各種自然風光、生態環境、生產工藝等物質文化,涵蓋了西藏的傳統歷史和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的現代化面貌,基于這個中心:文化產業、旅游業、特色飲料業、民族手工業、藏醫產業可以成為國際性或中國的特色優勢產業選擇。
2.2.3 現代新興產業發展中心
這是基于西藏今后的產業轉型的需要、西藏建立友好型小康社會的需要以及自身存在的巨大的可利用的再生資源價值開發需要,建議在“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西藏綠色新能源,并將其納入優勢特色產業。西藏是舉世無雙的自然地理單元,擁有中國最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綠色新能源。同時西藏常規能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充分利用西藏顯著的新能源資源優勢,科學開發,高效利用高原上豐富的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資源,是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緩解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也將極大改善西藏居民的生活質量。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既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又有較好的經濟效益的產業,屬于西藏地區的特色優勢產業。
對于有分歧的礦業資源的開發,主要考慮到西藏目前的生態建設的巨大意義,西藏還處于比較特殊的反分裂和社會穩定維護狀態,以及現階段開發西藏還不具備人財物及生態保護等主要條件,加之從西藏已有的礦業開發的情況看,經濟效益也并不理想,同時,西藏礦業整體是潛在礦產資源的價值非常巨大,可能高達上萬億元,但主要的礦區處在險峻的山區,開發的成本高、難度大,且不容易做到生態的維護,因此,可將其視為屬于未來潛在大開發的特色產業。
關于國資證券化的概念,筆者較認同西藏民族學院的專家陳愛東博士的觀點:在其專著《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國有股權運作研究》(東南大學出版社,2010)中,他認為:國資證券化是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通過資本市場,采取股權轉讓、發行新股、配股融資、定向增發等方式,把實物資產,變為證券資產,實現國有資源整合目標的過程,并提出:在全流通時代,原有的國有股權運作背景發生了重大的制度變遷,在新的制度安排下,國有股權的作價基礎則發生了巨大變化,衡量國有股權的價值不再是靜態的公司凈資產,而是公司股票的價格,過去的凈資產考核目標基本沒有意義,同時上市公司國有股權的資源價值更加突出,股權的稀缺性更加明顯,參與經濟的調控性更加顯著,國有股權運作思路還要從有利于社會資源配置、穩定發展經濟、實現充分就業、壯大國有經濟的整體競爭力、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等全局高度,重新進行戰略性構造,國有股權的運作不但要“有所為”,而且要積極“必為”,通過國有上市公司這一資本運作平臺,在國有資源整合中,在股權運作上,推行“國退國進”。即在全流通背景下,利用證券市場財富倍增效應,在國有經營性資產范圍內,進行股權轉讓,大力推行國有資產證券化,通過國有資本的并購、重組,讓國有上市公司成為國有優質資產的集中地[1]。
根據該理論,西藏實行國資證券化的主體就是西藏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客體就是西藏屬于國有性質的特色優勢資源,包括會計上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具體的說,就是分布在西藏各個有特色優勢行業的國有企業、土地、礦產資源等等,凡是現在或今后都可以變為現實財富、有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資產都可以視為國資證券化的對象。國資證券化的目標就是2個最基本的目標:一是促進西藏特色資源的整合,引導資本的流動、優化產業布局;二是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實現上市融資、提高效益、做大做強。
2010年西藏自治區政府提出了“突出重點、體現特色、打造亮點”的特色產業發展目標,并積極通過國資證券化進行了產業的集中于優化,西藏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組建旅游、礦業、建筑、建材、藏藥5大特色產業發展的集團,開始重點打造特色龍頭。按西藏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的規劃,西藏將在這5大集團的基礎上,再扶持幾家特色農業、飲料業等特色優勢企業,爭取在每一個特色產業中都有1~2家上市公司。
以西藏天路公司為例,西藏國資委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二產抓重點”經濟發展戰略部署,把西藏國有上市公司——西藏天路,作為建材產業國資證券化的載體,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逐步把西藏國有優質資產注入給上市公司。西藏天路(600326)擬定增募資4.17億元夯實三大主業。據2011年12月19日起停牌籌劃非公開發行的西藏天路(600326)公告稱,公司擬以不低于8.89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695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4.17億元。募集資金凈額將全部投向西藏天路建材業、礦產業、建筑業三大主業,所募投的項目包括,7000萬元投向建材業的西藏高爭建材股份有限公司2×20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余熱發電工程項目,2.22億元用于收購西藏聯誠礦業開發有限公司60%股權并增資用于湯不拉銅鉬礦和旁嘎弄巴鉛礦勘探項目(公告指出,以勘探提供的鉬金屬資源總量20.65萬t和礦體平均品位鉬0.095%(國家工業品位0.06%)分析,具有較好的遠景資源潛在價值。僅以333鉬金屬資源量3.31萬t和當前鉬金屬價格30萬元/t計,其價值已達百億元,如對礦山14.88km2范圍進行全面找礦勘探,其遠景資源量將有更大突破。如能開發建設,以500t/年開采金屬鉬計,可開采約30~40年;以25萬元/t計,年收入為12.5億元,按20%凈利率計利潤亦達2.5億元(表 1)[2]。

表1 西藏天路公司最近4年經營狀況表 萬元
由上可知,自從西藏天路公司2009年實行國資證券化路徑以來,公司的競爭力明顯逐步提高,三大主業共同發展的戰略,推動了公司的做大做強。截止2011年三季度報告:公司總資產較2008年增加了4億元,主業業務收入增加了5億多元,公司凈利潤增加了7000萬元左右,優質的國有資產的注入不但壯大了公司的實力,成為了西藏國有上市公司的龍頭之一,而且確保了國有資產的增值與保值。公司目前總股本為5.5億股,其中國有股本約1.9億股,公司國有資產證券化前公司的平均股價在8元左右,而證券化后的平均股價在15元左右,最高達到了22.20元,按平均價格計算,國有資本增值了10億元左右,也大大提高了社會公眾股股東的價值。
(1)西藏政府成立國資證券化專門小組,制定推進規劃。可以由西藏國資委牽頭、西藏財政廳、拉薩證券監督管理局、發展改革委員會等職能部門聯合成立西藏國有資產證券化領導小組,制定資產證券的規劃、協調優質資產注入等事宜。
(2)優化西藏特色產業發展戰略,重點選擇5~10家各行業龍頭企業進行培育。西藏特色產業的發展戰略,涉及到西藏未來產業的優化目標,西藏應該進一步對現有的特色資源進行勘查,在保護西藏生態的大背景下,結合中央西藏工作會議精神,確定重點扶持的特色產業和培育龍頭企業。
(3)進行資本運作的專門人才的培養。積極借鑒上海、深圳、重慶等發達地區的國有資本運作的經驗,一方面要派出一批干部去考察、學習,更新管理者的思想觀念,開拓其發展視野,另一方面,在西藏高校和職業技術學校中建立證券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滿足西藏未來資本市場發展的需要。
(4)提高西藏現有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西藏國資證券化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現有西藏的上市公司進行資產注入等,提高現有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規范其經營行為,直接關系到西藏國資證券化的效果。西藏上市公司整體還存在管理人員素質比較低,會計制度不太健全,對社會責任的意識重視不夠,法人治理水平不完善等問題,需要采取培訓、督查、激勵等措施進行改進。
[1]唐 靜.西藏國資證券化理論與實踐[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11(1):61~62.
[2]王 瑾.西藏天路擬定增募資4.17億夯實三大主業[N].證券時報,2011-12-29(10).
[3]鄧淑紅.特色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1(3):27~28.
[4]劉雨林.西藏產業結構調整與主導產業選擇[J].貴州民族研究,2006(6):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