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巍
摘 要:樂觀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樂觀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樂觀的不同維度對于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組織承諾和幸福感等有較好的預測效果。對樂觀的研究,一方面是對積極心理學的豐富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組織的人事選拔、人才安置、培訓發展及績效輔導提供幫助和借鑒。
關鍵詞:樂觀;工作行為;預測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01
很多現代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壓力之下,適度的壓力能使人挑戰自我,挖掘潛力,富有效率,激起創造性。而不良的壓力,不管其來源是什么,對雇員和組織的后果都是嚴重的。工作壓力會引起焦慮、沮喪、發怒等后果,造成各種生理方面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頭痛,或造成工作事故等,并給組織也帶來經濟上的損失。據統計,與工作壓力相關的心理、生理方面的疾病已經成為導致員工缺勤、停工、意外事故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能夠正確的引導員工以一種積極和樂觀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對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樂觀的概念
樂觀是一種與未來定向有關的積極的心理品質,表明個體對未來好事情和好結果出現的趨勢的積極期待。樂觀可以幫助個體在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時候選擇不同的策略去應對,同時樂觀是與人的積極情緒、堅韌、成就和身體健康密切相關的心理特征(Peterson & Bossio, 1991; Scheier & Carver, 1985; Seligman, 1991; Taylor, 1989)。這說明個人樂觀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并且,樂觀的人會靈活的運用各種不同的應對策略來幫助個體克服壓力和挑戰。所以,樂觀的人在工作中的表現更好。樂觀的人對事件發展趨勢和結果往往有更多積極的期待,可以推動個體向目標不斷努力。同時,樂觀的人任務定向的積極應對行為較多,能夠接受不利的現狀并積極地認知重構,因而往往具有良好的適應結果。
因此,樂觀既是一種人格特質,又是一種積極的解釋風格。樂觀屬于個體的信念系統,是個體對于未來好結果的總體期待(Scheier & Carver, 1985)。樂觀作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質,對于有效地抵御壓力、積極地面對困難和挑戰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樂觀的人也更能適應當今企業環境中的工作壓力和競爭壓力。
二、樂觀對工作行為的預測作用
很多研究都表明,樂觀對組織承諾、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幸福感等方面具有較好的預測能力。樂觀在工作情境下更多的是以工作態度或工作狀態等形式表現出來,而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及主觀幸福感也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主觀評價和體驗(Hoppock, 1935; Becker, 1960; Diener, 1984),所以,個體的樂觀水平越高,他越堅信未來是美好的,這種積極的認知傾向會引發個體對現實較為樂觀、滿意的評價。所以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就會較高、相應地擁有較多的積極情感和較少的消極情感。這也證明了樂觀主義與積極的心理適應(如生活滿意度、正向情感等)有顯著的正相關,與消極的心理適應(如抑郁、負性情感等)存在顯著負相關(Schweizer, 2001)。同時,支持了樂觀主義者是更有效的應對者,而悲觀主義者是較弱的應對者的觀點(Scheier, Carver & Bridges, 2001)。
同樣,樂觀對于工作績效也有較好的預測力。Seligman(1991)對保險公司銷售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縱向研究。發現樂觀主義與工作績效有較強的相關,樂觀主義前10%的銷售人員,他們賣出的保單數量比悲觀主義前10%的銷售人員要多出88%。第二年,樂觀主義銷售員的業績比悲觀主義銷售員的業績好的更多。在隨后的對104名新員工的測驗中,發現樂觀主義者離職的可能性要小的多,并且對于離職率的預測力與對工作績效的預測力一樣好。隨后,Seligman(2002)對大學生和保險銷售員又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發現樂觀與成就有關。樂觀的個體即使面臨失敗或被拒絕等負性事件,依然堅忍不拔,并能取得較大的成就。
因此,樂觀可以幫助個體有效地應對壓力,對身心健康有益。同時,樂觀對生活滿意度、離職率、工作績效、成就動機等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樂觀是人格特質的一部分,具有良好人格特質的員工也能更好的處理工作壓力。因此,企業有必要對員工的人格特質有所掌握,從而幫助員工更好的應對工作壓力,以提高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
三、研究的意義與應用
本研究的結果,有助于企業靈活地使用各種類型的測評工具,為組織的人事選拔、人才安置、培訓發展及績效輔導提供幫助和借鑒,對企業的健康和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樂觀對于組織的人才選拔、績效和離職意向預測及培訓開發都非常有意義。
第一,有針對性地對員工進行甄選及安置。工作樂觀的員工通常擁有正面的情緒以及樂觀的思維,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和組織承諾水平較高,這有助于他們獲得更好的薪資。
第二,我們看到,樂觀受情緒、認知判斷的影響,可以通過培訓來使員工學會改變他們對事件的歸因。樂觀是可以習得的,有針對性地培訓、榜樣學習到自我管理的樂觀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個體成功地轉變思想觀念,習得樂觀主義。
綜上所述,樂觀的這些堅韌、積極、成就導向、快樂的動機品質會激勵個體勇于面對挑戰,及時調整自己應對壓力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使自己的行動更具有效性,更易實現自己的目標。同樣,擁有良好工作績效和成就的員工,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較高,通常都具有比較優秀的個人品質和認知特點,比如熱情、樂群、自尊、目標導向、積極的歸因風格等等。由此看見,具有眾多優異特質的樂觀是推動組織目標實現的核心動力品質之一,可以幫助組織更清晰、更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選拔、人員安置、培訓發展及績效輔導。
參考文獻:
[1]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 32-42.
[2]Schweizer, K., & Wolfgang, K. (2001). The assessment of components of optimism by POSO-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31, 56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