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燕
摘要: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農產品出口有了很大的發展,據2008年《中國糧食經濟》報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農產品進口國和第五大出口國,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占有重大的地位。但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我國農產品出口存在著很多問題,這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本文具體分析了我國農產品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出口;人民幣升值;綠色壁壘;質量安全;品牌戰略
中圖分類號:F76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2
一、制約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原因
(一)人民幣升值增加農產品出口企業壓力
我國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幅度已遠遠超過15%,2012年4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首破6.29元再創新高。人民幣持續的升值,大大壓縮了農產品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特別是水海產品、蔬菜、水果和茶葉等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的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將受到較大影響。目前,由于國內農產品價格和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多數農產品出口企業處于微利生存狀態。隨著人民幣升值步伐的加快,農產品出口企業處境將更加艱難。
(二)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負面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高速增長的同時,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工農業產生的污染,通過土壤、水等作用于農作物,使農作物受到污染,我國一些農產品就因為農藥、化肥殘留較高而被一些國家禁止進口,有的農產品則因為難以得到進口國的質量認證及其包裝標簽認可而不能出口。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在國外的聲譽,很多國家出于安全考慮,已經大量減少甚至取消了對我國農產品的進口。另一方面,國家目前仍然沒有對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衛生質量、檢驗檢疫標準及檢測技術手段較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關于食品中農藥、獸藥、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標準達到8000余項,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等也有數千項,采標率在80%以上。但中國的食品安全衛生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仍然極不完善。目前比較重視出口農產品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管理,但對生產源頭控制力度不夠大,缺乏有效的監控體系。
(三)農產品加工度低,技術創新薄弱,缺乏品牌產品
據統計,我國近年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的生產成本中,人工費用占到35%-53%,而發達國家農產品人工費用則不到10%,這使得我國原本具有價格優勢的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相當,出口競爭力下降。我國農產品的技術含量低,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不能適應國際市場消費多樣化的需要。東部地區大部分出口蔬菜產品基本引進日本種苗,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品種和技術,不利于現階段中國將勞動密集型低成本競爭優勢同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結合起來,打造中國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目前為止基本還沒有出現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馳名的品牌農產品。與此相反,國外的許多農產品,憑借商標名牌的效應,把產品打入全球市場,建立穩定的全球供應與銷售鏈條。
(四)農產品出口企業競爭力不強
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小,其中很多出口企業,還沒有建立生產、加工、儲運、營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沒有形成有效的國際營銷、市場開拓能力和品牌效應。大多數出口企業沒有建立相對穩定的國際營銷渠道,只能作為出口鏈條中的生產加工環節,缺乏市場風險控制能力,無法應對復雜而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出口產品結構相同,為爭奪國際市場,竟相壓價、惡性競爭,缺乏有效的行業協調機制,既影響出口優勢的發揮,也破壞了出口秩序,還引發進口國的反傾銷等保護主義措施的限制。
二、應對措施
(一)穩定匯率,保障出口企業的利益
央行應采取穩定的貨幣政策,適當降低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對匯率政策進行相應的調整,防止匯率大幅度起伏給出口企業帶來損失;同時,農產品出口企業應加強外匯風險防范意識,采取各種規避匯率風險的措施,如加強與進口企業的磋商,盡量使用人民幣結算,與外匯銀行簽訂遠期外匯協議等,盡可能靈活運用各種避險工具,減少人民幣升值給企業帶來損失。央行2012年4月14日發布公告表示,從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5‰擴大至1%,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當日美元最高現匯賣出價與最低現匯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當日匯率中間價的幅度由1%擴大至2%。這一改革措施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但也意味著企業需要更多地對人民幣外匯交易進行風險管理。
(二)幫助企業增強對綠色壁壘的應對能力
政府應成立專門數據庫和預警機構,及時指導、幫助農產品出口企業按照不同國家的不同標準做好基礎性工作 ;對已受綠色貿易壁壘所限不能出口的農產品,要及時查明原因,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一些預案和對策,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對綠色貿易壁壘的應對能力。 同時要加快具有國際水準的綠色人才培養。同時要推廣綠色認證制度,政府要為企業申請與環境有關的認證創造條件,采用國際環境標準,積極宣傳和加強對企業的咨詢服務,向企業發布認證信息,在程序上給與指導和幫助。另一方面,政府應努力開展“環境外交”,參與國際問題的商討、談判。還應該通過外交和法律手段正面反擊綠色壁壘。
(三)提高企業的環保和營銷意識
合理利用資源并保護環境的實用農業生產技術進行生產,改善農業生產技術,減少農業污染。將控制污染策略由“末端處理”轉向“污染預防”。同時采取使用后利于回收、再利用或易于分解的包裝。此外,現代營銷觀念認為生產者必須同時是一個經營者,經營者在制定經營計劃,安排生產時,首先要研究市場、了解信息,最大限度的規避可能遇到的市場風險。隨著人么對人身健康方面的產品質量要求和期望愈來愈高,“綠色”食品觀念已進入千家萬戶,企業應該積極開展綠色促銷,樹立企業產品的綠色形象,使之與消費者的綠色需求相協調,鞏固企業的市場地位。企業應形成共識,采取有力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加強技術創新,開發生產優質綠色產品,沖破國際綠色壁壘。
(四)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高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是破除國外技術壁壘的根本途徑,也是提高出口農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企業應逐步實施動植物病蟲害區域化管理,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示范區建設,切實提高動植物衛生水平;進一步推廣"公司+基地"的農產品出口經營模式,支持農產品出口企業建立自有種植、養殖基地,開展農產品和食品認證,進一步推進標準化生產,建立質量監控體系;進一步完善出口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體系,重點加強和完善出口優勢農產品及相關農業投入品的檢驗檢測工作,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五)實施綠色品牌戰略
當前,缺乏品牌是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軟肋。當今國際市場的競爭已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中國要沖破農產品貿易中的綠色壁壘,必須走“被市場認可”的品牌之路。因此,專業戶特別是基地和企業要樹立和增強品牌意識,學會打造品牌,尤其要打造綠色品牌。政府也要轉變觀念,不斷增強品牌意識,將農產品品牌戰略當作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同時要要加強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引導和管理,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對農產品品牌給予積極的支持,要使企業充分認識到農業創品牌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從而自覺地走農業創品牌之路。
三、結論
目前,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以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都在嚴重制約著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在復雜的形式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出口企業一是要苦練“內功”,增強綠色環保意識,走生態農業之路;二是國家要積極為出口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的出口創造良好的條件,針對綠色壁壘,制定相關預警制度和對策。相信在企業和國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產品出口將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中國農產品出口現狀及對策.世貿人才網,http://class.wtojob.com/.
[2]石雪花.農產品質量安全困境分析及對策.安徽農業科學,2006.
[3]翁鳴.中國農產品出口面對國外技術壁壘的挑戰.世界農業,2003(04).
[4]孫敬水.實施標準化戰略—我國應對技術壁壘的有效途徑.2004(17).
[5]揚代友.發展模式轉變與企業綠色競爭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8.
[6]程國強.WTO農業規則與中國農業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7]王榮艷.綠色壁壘—我國對外貿易的又一綠色樊籬.2002(02).
[8]劉思華.代中國的綠色道路.湖北人民出版社.
[9]王策之.關于農產品品牌的思考.農業經濟,199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