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資源稅經歷了多次改革,但與新經濟時代特征要求相差較大,對當前世界環境經濟、相應環境壁壘以及資源稅可轉嫁性帶來的物價推動,資源稅改革還需加大力度。本文針對新經濟時代和國內外資源開采使用與環境問題,提出資源稅改革的新要求,并給出相應改革建議。
關鍵詞:新經濟時代;資源稅改革;建議
中圖分類號:F812.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一、新經濟時代下我國資源稅改革發展狀況
1.新經濟時代對資源稅改革的特征要求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完善,中國經濟加入到世界經濟全球化中,同時也進入到新經濟時代。新經濟時代特征要求經濟資源配置全球化、環境保護問題更加突出,而我國經濟資源分布、使用、價值鏈等嚴重不平衡,與資源全球化要求存在較大差距;環境保護問題盡管得到普遍認同,但執行力度和實際成效還不夠,與新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相差甚遠。如何真正使中國整體經濟步入新經濟時代,需要從經濟體制、市場機制和宏觀政策多方入手,資源稅便是改善資源管理,促使資源全球化配置的一個有效手段。因而加大我國資源稅改革,是世界新經濟時代發展的特征要求。
2.中國資源稅改革的自我完善過程
我國于1984年起開征第一代資源稅,課稅對象僅石油、天然氣、煤炭3種自然資源,后來1986年開始擴大到對鐵礦石征收資源稅,1987年4月開征耕地占用稅,1988年11月開征城鎮土地使用稅。1994年1月1日開始征收第二代資源稅,對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鹽等7種自然資源依據從量計征資源稅。2011年11月1日起執行新修訂的資源稅條例。新的資源稅改革在稅率和計稅依據方面都有了新變化,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二、新經濟時代下中國資源稅改革的新要求
1.國內外環境壓力要求
社會經濟發展及資源無序利用導致國際環境惡化嚴重,全球礦物燃料大量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礦物燃料產生大量的硫、氮帶來的酸雨,嚴重影響著森林、土壤、水體、農業和建筑,破壞了生物多樣性的結構等。許多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具有非關稅貿易壁壘性質的國際環保認證標準,迫使其他國家的產品向其標準靠攏,近年來歐盟的碳排放標準推出,迫使眾多國家不得不加大本國產品生產的調整。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水資源短缺、大面積干旱、荒漠化、水資源污染等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節能減排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重要的核算依據,而對資源的節約利用已刻不容緩,因而加大我國資源稅改革,保護資源和監督資源,是我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2.中國經濟增長轉型需要
由于受到我國國情影響,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增長都是靠資源粗放型投入方式,農村大量毀林開荒,致使森林資源嚴重破壞,地表水土流失;企業對富礦資源的壟斷性開采,對貧礦資源的漠視浪費,對我國可持續性發展和循環經濟發展目標造成嚴重傷害。為了使我國經濟增長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高能耗的高碳經濟向低能耗的低碳經濟轉變,從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從自然資源為代表的物質投資增長向以技術為核心的非物質投資增長方式轉變,必須加大資源稅改革力度,事企業主動規劃開采量和開采范圍,提高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效率。
3.中國資源稅的不平衡性要求
我國資源稅開征較晚,課稅范圍較小,而且稅率偏低。這與我國體制特點相關。長期以來我國礦產資源的開采主體主要是國有企業,而且國企在發改委的調控下對市場的供給和價格具有一定壟斷性。國家對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和稅率都相對較低,對資源的開發和保護起到不利的影響。表面上資源稅對資源開采企業起到稅收杠桿作用,而對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則存在行業間的不平衡性。為了縮小我國目前行業間差距,達到資源可持續開采利用目的,加大我國資源稅改革是適應市場行業平衡性調整的一大有效途徑。
三、中國資源稅改革的建議
1.公平性思路
資源稅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杠桿調節,但稅收調節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是有條件的,這一條件就是稅賦是否具有轉嫁性,如果稅收是輕易可轉嫁的,那么即使征收再高的稅率,對企業行為起不到任何調節作用,相反會成為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因素。稅收轉嫁結果取決于供求雙方的價格彈性,誰的價格彈性越小,誰承擔的稅賦就越少。從資源供給彈性來看,我國資源開采企業主要國有大中型小企業為主,對市場具有一定的壟斷性,其供給價格彈性相對較低,而消費者對市場價格是十分敏感的,盡管不能決定價格和放棄消費,但可以減少消費和增加消費,其彈性相對較大。因此在我國資源稅普遍被轉移給了消費者,資源稅的征收具有不公平性。為了維護公平,減少二元結構下的收入差距問題,我國資源稅改革應與企業所得稅有機結合,有必要開展特別資源收益稅,作為資源稅的后續補充,迫使企業重視資源的合理數量開采。
2.保護性思路
我國資源稅經歷多次改革都是在征收方面的修訂,但都沒有達到資源稅作為大稅種來加以實施,沒有在過度開采和環境代價方面體現資源稅的作用。因此我國的資源稅改革首先應確定資源稅的開征和使用原則,其次按資源特征劃分資源類別等級,對資源再生性、存儲量、對國民經濟重要性等進行分類定級,對不可再生資源、存儲量較少、關系國民經濟運行的資源全部納入資源稅范圍,針對這一類資源國企參與度較高、壟斷性突出的特點,應按開采量、邊際收益納入特別資源稅征收范圍,并且使用超額(率)累進稅率,將資源稅源頭征收為分配環節征收相結合,降低資源稅轉嫁程度,這樣可以限制企業無節制開采,實現資源可持續開采和保護目的。
3.可持續性思路
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不影響或不掠奪下一代發展的前提下發展,主要是針對資源和環境的自我約束,維護代際公平的自我責任意識。資源稅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還應起到維持資源可持續使用的作用。因此資源稅改革應體現這一時代特征,要把資源稅額用于對資源的補償、循環、替代、研究等,這樣才能達到資源開發和保護的可持續性,才能真正體現代際公平和代際責任。而我國目前征收的資源稅主要直接由于發展消費,而補充、環境替補、轉移支付等都難以實現,征收額相對資源恢復、修繕的成本而言相差甚遠,資源稅改革應確立取之于資源,用之于資源的原則。
參考文獻:
[1]張婷婷,馮相昭,龐軍.國際經驗對我國資源稅改革的啟示[J].環境保護,2009(17).
作者簡介:李志平(1977-),男,云南大理人,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