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清
西方的援非項目主要是在做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培訓,促進民主良政,沒有實際的經濟效益。而中國的援助絕大多數是基礎設施建設,完全是為了促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7月31日至8月10日的11天時間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跑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六個國家。8月1日,在其此次非洲行的第一站塞內加爾,希拉里在一次演講中“警告”非洲國家領導人須與負責任的外部國家合作。
“警告”顯然是在影射中國。美聯社在評論中稱,“中國影響力”是希拉里此行的兩個核心議題之一。
就在希拉里抵達非洲的十多天前,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代表中國政府宣布了今后三年加強中非務實合作的新舉措,包括將向非洲提供200億美元貸款額度。西非中南部國家貝寧的總統亞伊隨后在致辭中說了不下十次感謝,謝謝中國對非洲的長期援助。
“謝謝中國”,不僅頻頻出現在其他非洲領導人在會議上的各種致辭和講話中,也幾乎是采訪會議的非洲媒體同行在和《中國新聞周刊》交流時不約而同說的第一句話。
但西方卻總能找到一些質疑、指責甚或攻擊的所在。近些年來,中國國內也不時出現質疑對非援助的聲音。
感謝、質疑、指責、攻擊,就中國對非援助所獲得的來自國內外種種評價和爭議,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盧沙野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一一予以回應。
中國沒有公布援非數額的義務
中國新聞周刊:6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了中國將向非洲國家提供200億美元貸款額度等新的援非措施,在你近期和非洲各界的接觸過程中,你覺得這些措施是否達到了他們的期望值?
盧沙野:胡主席宣布支持非洲和平與發展事業、推進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的一系列措施是在5個重點領域推進中非合作,這些領域分別是投融資、援助、非洲一體化、中非民間交往、非洲和平與安全,它們都是非洲當前和平與發展最重要的領域。因此,胡主席宣布的措施,非常契合非洲的需要。
中國提供的200億美元貸款,我覺得還略高于非洲人的期望值。非洲人都知道,中國政府非常愿意盡己所能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和幫助。不過,這200億美元,不是無償援助,是貸款額度。有國內民眾說,怎么又拿出這么多錢,到處撒錢。我澄清一下,不是這個意思,沒有到處撒錢。貸款是要還的。
中國新聞周刊:能否介紹一下中國對非援助的主要方式,同時告訴我們一個數字,現在中國對非援助的總額是多少?
盧沙野:中國對非援助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資金方面,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項目方面,有成套項目、技術合作、物資援助和現匯援助等。相比過去,目前的援助手段要多得多。
中國不是聯合國規定的發展援助捐助國,沒有提供相關數額的義務。我們向非洲國家提供的援助,完全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幫互助,是窮國之間的互幫互助,是朋友間的一種行為。這與發達國家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在性質上是不同的。
按聯合國的規定,發達國家或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應拿出國民收入的0.7%來援助發展中國家。但事實上,現在主要發達國家的援助都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中國不是發達國家,也不是OECD國家,沒有義務去執行這個標準,也不會拿我們的對非援助與發達國家進行對比。中國雖然在援非的資金量上不如發達國家,但是援非成果遠遠多于發達國家。
中國新聞周刊:援非成果比發達國家多,如何體現?
盧沙野:這一點,連發達國家也不得不承認。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對非援助的資金量雖然不少,但是它們的錢主要沒花在非洲國家身上,其中的70%至80%是“人頭費”,自己又拿回去了。他們自己的人員經費是很高的,所以真正花在項目上的錢就很少。另一方面,他們的援助主要不是在搞非洲的基礎設施項目,而是在做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培訓,搞一些促進民主良政,沒有實質性成果。
中國的援助完全是為了促進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人講“要致富,先修路”,經濟發展需要基礎設施,公路、橋梁、電站、醫院、學校等等,中國在非洲就是做這個。因此,中國在非洲建的東西都是實實在在地立在那里。
中國新聞周刊:中國在非洲選擇援助對象國和援助項目有沒有具體標準,與上世紀相比有沒有變化?
盧沙野:選擇援助對象國的標準沒有變化,所有與中國有外交關系的非洲國家都是中國援助和合作的對象。項目的選擇上有兩個標準:一是非洲國家需要,二是中國能力所及。
援建惠及普通民眾
中國新聞周刊:剛才你說中國援非的成果比西方多,但是西方輿論似乎不這么認為,它們一直都在指責和質疑,比如說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援非措施沒有惠及非洲普通民眾……
盧沙野:實際上中國目前在非洲開展的援助項目中,絕大多數或者幾乎全部都是惠及非洲民眾的,比如修公路、修體育場,更不用說修學校、醫院、飲水供水項目、城市電網了,這些都是跟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
所謂中國援非項目沒有惠及普通民眾,這是西方媒體渲染出來的,事實并非如此。如果中國去非洲投資的企業雇傭了很多當地人,但是西方媒體愣說中國企業沒有給非洲創造就業。
要說殖民和掠奪,那也是西方國家而不是中國。且不說他們在殖民時期如何掠奪非洲的資源,即便是在非洲國家獨立之后,非洲的經濟命脈依然掌握在西方的手里。
舉個例子:尼日利亞是非洲最大的產油國之一,但它們石油資源的95%控制在西方5個石油巨頭手里?,F在尼日利亞的汽油柴油依然要靠進口,這些西方國家拿走了尼日利亞的石油資源,卻什么都沒留下。這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國新聞周刊:胡錦濤不久前提出的對非合作和援助措施中,提出要在華設立“中非新聞交流中心”。這個新舉措的提出是否就是出于打破西方輿論一統天下局面的考慮?
盧沙野:設立“中非新聞交流中心”,是根據中非發展的需要以及中非合作的新形勢提出的一項全新的舉措。
我告訴你一個數字,非洲和中國建交的國家有50個,但在中國只有3名常駐記者,非方很少能獲得對中國的第一手信息。因此,我們要搭建“中非新聞交流中心”這樣一個平臺,鼓勵非洲國家的媒體到中國來采訪,也鼓勵中國媒體加快走進非洲的步伐。
援非與國內扶貧不矛盾
中國新聞周刊:對于中國對非援助,國內也有一些質疑和不解的聲音。網絡上經常會有這樣一種帖子,在發布關于中國宣布對非援助措施的消息時配上國內一些貧困地區的圖片。你對這種現象怎么看?
盧沙野:中非合作是互利的。
互利,就是中國不僅向非洲國家提供援助,同非洲開展合作,中國也會從合作中獲得好處和收益,既有政治上的,也有經濟上的。
非洲國家在政治上對華非常友好,在涉及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等核心問題和重大關切上,一向給予中國支持,在國際事務中也與我們非常配合,這是非洲在政治上給予中國的回饋。
在經濟上,中國也得到了很大的收益。一方面,非洲是中國重要的資源來源地和市場。另一方面,對非援助和合作帶動了很多中國企業走出去,去非洲開展業務,既給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空間,也增加了很多就業機會。對非援助為中國在非洲開展貿易和進行資源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中國新聞周刊:對于國內的很多普通民眾來說,他們可能會覺得,這些收益離他們太遠,他們并不能獲得什么。
盧沙野:一些抱怨中國對非援助的人,也許他們的親戚朋友正在非洲從事業務,在從非洲賺錢,甚至他們自己可能直接或間接收益,但自己卻沒意識到。
中國是一個開放的世界性大國,不能關起門來搞發展。中國的開放,不是僅僅向西方國家發達國家開放,而是要向包括非洲在內的全世界開放。我們可以跟非洲國家共享資源,共享市場,共同發展。
國家、政府對國內貧困地區發展一直在投入大量資金。
現在中國有2000多家企業到非洲投資開展業務、承包工程,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如果沒有對非合作和援助,一些企業可能就會失去很多業務和利潤,甚至可能破產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