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事實上,當中國資本已成為全球資本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時,中國在全球租借港口碼頭,保護中國資本和人員順理成章。從現(xiàn)實反觀歷史,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帝國主義在中國”,應該以一種理性精神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的發(fā)展
一直以來,我們在討論近代中國歷史時,把一部豐富多彩的近代中國變革史簡約為侵略與反侵略的歷史。對于對帝國主義的分析,以為資本主義發(fā)展到了帝國主義階段,就是資本輸出,就是用資本對后發(fā)展國家進行瘋狂掠奪。于是“帝國主義在中國”成為一個批判性最強的題目,只要探討這個問題,無不將注意力放在外國資本對中國的剝削和超額剩余價值榨取上。
時至今日,中國在經歷了三十年超常規(guī)發(fā)展后,在經濟上已具備了資本輸出、用資本說話的能力,但中國絕沒有“新殖民主義”或“新帝國主義”的政治訴求。中國資本對外輸出,純粹是商業(yè)性的,有資源的因素,有利潤的沖動,但絕對沒有政治訴求,其效果追求是雙贏,是有助于該國經濟自主發(fā)展的。
如果熟悉我們的近代中國歷史表達,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對今天中國的指責,其實就在過去幾十年的中國歷史教材中。時過境遷,我們確實有必要重新認識“帝國主義在中國”這樣的問題,為中國未來發(fā)展,為中國資本在全球經濟中健康增長提供一個合乎情理的理由。
資本確實像馬克思《資本論》所分析的,具有榨取超額利潤的沖突,這是資本的本性。資本也確實具有列寧所分析的特點,一旦在國內經濟增長中過剩,必須向外輸出時,總與一國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事行動相關聯(lián)。只是資本輸出給被輸出國所帶來的后果,列寧的分析和我們過去幾十年的表述,可能太表層化。因為我們從來沒有過資本輸出的經歷,沒有對資本輸出需要保護的切身感受。
西方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大約在19世紀80年代,那時的中國人也曾敏感意識到一個新時代的來臨,鄭觀應就呼吁朝野注意這些國家的“商戰(zhàn)”謀略。
當然,《馬關條約》是在日本強權主使下的不平等條約。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敗之后,處于戰(zhàn)敗方的中國,派李鴻章赴日談判,簽下《馬關條約》,李鴻章此后感慨道:“日本將成為終世之惠!”正是因為當時的清政府在資本入侵時的無力感,談判中總是處于下風,導致我們對近代中國的表達,更集中于一部侵略的歷史,而忽略了其他方面。
過去很多年,我們在解讀鐵路為什么在《馬關條約》前不能在中國獲得發(fā)展時,總是以為鐵路理念與中國人傳統(tǒng)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相背離,總是說鐵路所經地方破壞了中國的風水,因而被抵制被拒絕。其實,這個說法是不真實的。鐵路在《馬關條約》前無法在中國獲得充分發(fā)展,主要是因為那時中國沒有足夠的物流和人流;而那時中國之所以沒有足夠的物流和人流,是因為中國的資源沒有獲得充分開發(fā);而中國的資源沒有獲得充分開發(fā),主要原因也不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理念,而是因為中國沒有足夠的開發(fā)資本,中國憑借自己的資本去開發(fā)礦產資源,去修筑鐵路,是一個不可想象的困難。
《馬關條約》之后一切都不一樣了。這個條約同意“日本臣民”有權在中國投資辦廠,享受進出口政策優(yōu)惠。根據(jù)條約體制,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對日本人獲得的這個權利一體共享。于是,在1895年之后短短幾年時間,外國資本像錢塘江大潮一樣涌進中國,貫通南北的兩條鐵路干線迅速分段動工,開平煤礦、漢冶萍公司等礦產資源很快獲得開發(fā)。至1903年,鐵路已成長為一個具有巨大贏利空間的新興產業(yè),以致中國民間資本強烈要求政府將這些產業(yè)向他們開放,新興的資產階級、無產階級,也就在那個時刻產生。
外國資本對中國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就像今天的中國資本在非洲一樣,迅速帶動了那兒的產業(yè)升級和資源開發(fā)。我們不能只說這就是經濟侵略,這也是資本憑著本性尋找利潤空間和價格洼地。
對于資本來說,不僅需要利潤,更需要安全,因此東西洋各國在向中國投入巨大資本的同時,也在想辦法為其資本營造安全保障。在政治上,各國加強與中國的聯(lián)系,相繼調整和擴大了駐華外交官。在軍事上,各國都向中國沿海派遣了海軍艦隊,他們除了沿途擔負各國遠洋貨運及人員來往安全,其實還對在中國境內的各國資產、人員負有安全使命。連帶著,還有軍事或商業(yè)基地構建。
在近代早期中國開發(fā)過程中,由于外國資本分量巨大,外國資本總是希望能在中國沿海尋找一個比較優(yōu)良港口碼頭,建設一個基地。一方面用來外國遠洋巨輪抵達后停泊和休整,另一方面具有海軍基地性質。對于這些基地,清政府當時遵從商業(yè)原則去處理。大致以租借方式去解決,很少使用香港早期那種“永久割讓”方式。有期限的租借,意味著這些國家只是擁有一定年份(一般為99年)使用權。在這個期限內,租借者有權投資有權維護,到期歸還。這種純商業(yè)租借方式并不涉及主權和領土完整。
事實上,當中國資本已成為全球資本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時,中國在全球租借港口碼頭,保護中國資本和人員順理成章。從現(xiàn)實反觀歷史,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帝國主義在中國”,應該以一種理性精神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