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一個社會通過現代化實現現代性是一個歷史潮流。而清王朝在面臨“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即采取了頑固抵制的做法,因此,盡管當時許多人都希望改良立憲走和平變革之路,但清王朝統治者放棄了變革的機會,最終引發了辛亥革命。可見,革命、動亂都是當權者抗拒歷史潮流而引發的。雷頤先生的《面對現代性挑戰:清王朝的應對》正是抓住了這一歷史的瞬間,說明清王朝如何頑固不化,導致自己滅亡。
清王朝頑固地抵制現代化的潮流,根本原因還在于中國傳統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自漢朝形成儒家獨尊的意識形態以來,這種文化中的保守、封閉的本質一直在增長,到清王朝時達到了頂峰。如果說在漢唐甚至以后的宋元,這種意識形態還有一點開放的胸懷,那么到了明清,這種文化就完全是封閉的了。所以,在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之后,中國人不僅沒有像日本人一樣做出積極響應,反而更以傳統文化來抵制一切國外的新思想。
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首先是華夏為中心的天下觀,即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最文明的地方,其他地區不僅在世界的邊緣,而且不是“蠻夷”就是“藩屬”,都要向華夏的主人稱臣進貢。這種與中華民族幾乎同時形成的華夷之辨,在清王朝時達到頂峰。這種惟我獨尊的思想決定了清王朝不可能看到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點,更談不上學習了。他們不僅認為洋人腿不能彎,而且把外國的電報、鐵路等都看作是“奇技淫巧”,所以才有“正途”出身的人,不愿進同文館或出國學外語和“聲光電化、天文算學”。這種傳統意識形態不僅統治者固守,而且深入普通人的內心,從而形成一股從上至下的保守勢力,無論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都難以打破。在這種傳統文化的統治下,抗拒歷史潮流的就不僅僅是當權者,而是全體民眾。
而自秦始皇以來創造的中央集權制帝王制度,在漢以后和主流意識形態結合在一起,就更為頑固了。清王朝是傳統文化的頂峰,也是中央集權的頂峰。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在中國搬一張桌子都要流血。這是何等心酸的感慨!這樣過時的制度,即使在一再被打敗之后仍然能存在,它的生命力有多強!正是這種制度的頑固性使清王朝連康梁變法這樣的改良也不能接受,不革命又能怎么樣?
當然,這種傳統文化和制度并不能給一切人帶來利益。那些抵制現代化的清朝王公貴族、達官富人,他們抵制變革還在于害怕危及自己的利益。他們只懂傳統文化,引進了西學,他們不就無知了嗎?薩繆爾森說,維持舊知識、舊傳統,還在于維護自己的錢包。只有維持這種傳統文化和傳統秩序才能維護他們的權力和利益。口口聲聲說維護傳統,實際上仍是維護他們的“錢包”,群眾的可悲之處正在于他們為當權者當了炮灰。
讀完這本書,我想到現在有些人仍然堅持的國學救國,甚至要從儒家中找到人權、自由、民主這類共同價值,說句俗話,真是病得不輕。
不過回顧歷史,辛亥革命也并沒有改變傳統、主流意識和中央專制,今日中東之“茉莉革命”也沒有換得自由、民主與幸福。所以,還是從思想解放開始漸進式改革制度為好。清末的改良失敗了,但我仍寄希望以后的改良,這種理想的實現還要靠當權者明白歷史潮流不可抗拒這個老生常談的道理。
《面對現代性挑戰:清王朝的應對》
作者:雷頤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29元
《高盛眼中的世界》
作者:[英]吉姆·奧尼爾
出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定價:39.9元
高盛董事長創造了“金磚四國”的概念,并結合“N-11國”的前景,重新定義最具潛力的成長型市場國家。
《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文選》
作者:[加]艾倫·卡爾松
出版:廣西師大出版社
定價:49元
作者是當代西方環境美學創始人與代表人之一,某種意義上說,其環境美學研究成果是當代西方環境美學產生和發展的一個縮影。
《人生的三路向》
作者: 梁漱溟
出版:當代中國出版社
定價:28元
本書是對梁漱溟關于宗教、道德與人生問題研究的一次全面梳理。
《人與事》
作者:[俄]鮑·帕斯捷爾納克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價:19.8元
一部分是作者對過往的回憶,那些曾經有意或無意給過作者深刻影響的充滿智慧和生命趣味的人;一部分是作者在域外的所見所聞。
《深歌與謠曲》《詩人在紐約》
作者:[西]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卡
出版:上海譯文出版社
定價:32元/35元
作者是“二七年一代”詩人群體的代表人物,兩本詩集分別收錄了作者前期和中后期的代表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