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民
有些運動員為了出成績而服用興奮劑類的藥物。短期的確出了成績拿了金牌,但其副作用是最終的身體受損,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這種短視行為在經濟領域更是常見,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各國都會用短期內能刺激GDP而長期會引起不良影響的政策。
當經濟遇到較為嚴重的問題,達不到預期的GDP時,政府往往會只關心刺激經濟的政策,而忽視了這些政策的長期效應。這實際是凱恩斯主義的誤導。因為凱恩斯只關心短期問題,而認為“長期中我們都會死”。他忘了,我們會死,但社會不會死。只關心短期利益的做法往往會使社會長期遭受傷害。這種短視的做法在理論上極容易被駁倒,但現實中卻被一次又一次地采用。
在2008年4萬億刺激經濟時,在今年“穩增長”的又一次類似刺激中,我們的一項政策是對家電和汽車消費的刺激,即政府補貼家電以舊換新和汽車家電下鄉政策。這種政策對短期刺激家電、汽車消費,增加GDP當然有直接的作用。但從長期來看,反而會不利于汽車和家電的生產和消費,甚至不利于社會和諧。
首先,汽車、家電這類耐用消費品有其使用年限。在政府補貼的刺激下,消費者把未到期、仍然可以正常使用的汽車、家電淘汰掉,換為新的,豈不是鼓勵浪費。物盡其用是中國人良好的傳統,總在更新仍可用的物品,無疑是在浪費資源,這種刺激消費與鼓勵浪費有何差別?如果是消費者用自己的錢更新換代,我們無話可說,但由政府出錢,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其次,一個社會耐用消費品的需求量由人口數量和收入水平決定,是一個常量或有著穩定的增長率。社會的長期生產能力應該與此相適應。政府的刺激政策使這類商品的需求出現突發性增長,其結果就是生產能力的擴大,形成產能過剩。在推出這種政策之前,家電、汽車的產能已經過剩了,加之國外市場萎縮,出口減少,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行業的落后產能不能壓縮,甚至還擴大了產能,當這種刺激政策維持時,不是會引起更大危機嗎?
最后,盡管有政府補貼,但有能力更新家電、汽車的還是中高收入人群。許多低收入人群無力購買或更新這類產品,政府再補貼也沒用。這種補貼實際上是用稅收補貼了富人。政府的收入是有限的,補貼了富人,就要減少用于公共支出或補貼窮人的錢。這豈不是“劫貧濟富”嗎?我們要縮小收入差距,重點還在于幫助收入最低的人,完善社會保障。把本該用于補貼窮人的錢用于補貼富人,豈不與共同富裕、和諧社會背道而馳?無論這種補貼的動機如何,結果必定不利于“共同富裕”。
這些影響是直接的,間接的還有增加貨幣量對穩定物價形成威脅。盡管這種補貼只有幾百億,對整個物價水平影響并不大,但如果這種補貼效果不明顯,再擴大到其他消費補貼,豈不就是不顧國力一味刺激消費的“希臘模式”?
我這里講的僅僅是補貼家電、汽車消費的刺激政策,其實上次4萬億和這次“穩增長”的政策中,不少就是此類政策。例如我國現有機場已有70%處于虧損狀態,這次又要大建機場,其長期后果是什么就不言自明了。
經濟只要下行就刺激,這正如運動員成績一下降就吃藥,吃來吃去不就是吃死嗎?擺脫這種“凱恩斯主義綜合征”的唯一出路是從長期的角度來制定經濟政策。我們的經濟政策不能著眼于短期的一時一事或GDP,應該以長期的穩定和繁榮為目標,這才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但現實中往往有矛盾。有時為了解決短期的迫切問題,也可以以長期利益為代價,但決不能老這樣做。一次一次地為了短期GDP而犧牲長期利益,其結果最終連短期問題也解決不了。正如真正優秀的運動員決不能總靠吃藥一樣,成功的經濟決不靠一次又一次的短期刺激。
我們的政策是“穩物價、調結構、保增長”。在這三者之中,我認為前提是“穩物價”。只有物價穩定了,才有長期經濟的正常發展,才有社會的和諧。不能以通脹為代價實現GDP,這是基本的常識。在當前,政策的中心應該是“調結構”。我們的經濟不是總量少或增長慢,而是結構嚴重失調,不解決這個問題,GDP增長率再高也沒用。至于“保增長”,我認為不如改為“保就業”。增長率并不等于就業率。增長率的多少僅僅是面子上的事,就業才是影響穩定與實現共同富裕的大事。人人有事做,人人有飯吃,比GDP增長率多少,來得實在。
(作者為清華大學EMBA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