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火

被告蘋果
如果喬布斯還活著,他或許很難想象,官司纏身的2012年,可能是蘋果公司多災多難的開始。這家承諾“無論蘋果產品在哪里生產,蘋果承諾確保最高標準的社會責任”的科技公司,遇到一系列的麻煩。
2012年初,中國大陸的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聲稱,全球最暢銷的平板電腦iPad品牌,在中國大陸的所有權并非為蘋果公司所有,隨后這家臺資企業便向深圳、惠州、上海的法院提起針對蘋果公司的商標侵權訴訟。把蘋果列為被告的,還有臺灣宏達電子(HTC)、三星電子科技,他們訴訟蘋果侵犯其知識產權;而中國的作家韓寒、李承鵬等則訴蘋果公司侵犯其著作版權。
而最能撼動蘋果公司道德根基的,則是來自蘋果公司在中國代工廠所發生一系列丑聞:雇傭童工、工人自殺、工廠爆炸。由于蘋果公司無法做到與代工廠之間完全切割,其道德信念瞬時面臨巨大的危機。很快,20萬蘋果消費者,向蘋果發出了消滅血汗工廠的呼吁。盡管蘋果公司最終選擇了公布供應鏈名單,并接受公平勞工協會的審查,但是蘋果標識上中國勞工的印記,卻無法輕易抹去。
一個在果粉那里堪稱“偉大”和“完美”的蘋果公司,為何會成為產權和道德上的雙重被告?也許,這不僅事關商業利益。在一個商業化的時代中,主導商業倫理的規則,不但與法律、政治相關,也與人類塑造的世界秩序相關——在這個秩序中,那些非商業化的倫理和道德,處處與商業有關。商業帝國不應漠視這個人類共處的世界中的規則,這規則隱含著情感和道德判斷。
當喬布斯決定使用iPad作為品牌時,他或許沒有意識到,這四個字母將引發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
歷史遺留債
1991年,臺灣商人楊榮山第一次把生意做到了中國大陸,創辦了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深圳唯冠),以此為起點,楊榮山陸續在東莞、武漢和長春設廠,六年后,他把旗下IT業務打包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這時,IT業內赫赫有名的唯冠系才有了一個形式上的母公司:唯冠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唯冠國際)。
楊榮山利用手下數家子公司,從2000年到2001年,先后在31個國家和地區,申請并成功注冊了總共十個iPad商標,其中就包括中國大陸的兩個商標。
在此期間,唯冠國際推出過一款類似上網本的產品,名稱就叫iPad。今年2月17日,楊榮山現身北京國浩律師事務所時向外界證實,這款產品在當初總共生產了將近兩萬個,并且還在南美等市場進行了銷售。
此后五年,唯冠國際進入了黃金時代,在最鼎盛的2006年,這家臺資企業一度擁有超過萬名的工人,年產顯示器750萬臺,產量居全球前三。但隨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沖擊,這家IT巨頭并深陷債務重組之中,目前,僅有位于武漢的子公司還在正常生產。
在唯冠國際推出iPad十年后,2010年9月17日,蘋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蘋果公司)才在中國大陸,推出了同名的iPad平板電腦。此前,蘋果公司也意識到商標權的問題是繞不過去的。自2004年起,蘋果公司便開始與唯冠國際在臺灣的子公司唯冠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灣唯冠)進行接觸。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中國商標網上查詢發現,在中國內地英文商標iPad的申請人眾多,但是,深圳唯冠對iPad品牌的專用權期限仍顯示至2021年6月20日前有效。通過查詢還發現,蘋果公司對同一商標在2009年10月的申請則被駁回復審。
蘋果公司發給《中國新聞周刊》的書面回復稱,在上述期間,蘋果公司已經購買了臺灣唯冠在全球的iPad商標所有權。此外,中國與美國在商標所有權認證上遵循的原則并不一致,前者奉行“注冊在先”的原則,后者則習慣認定“實用在先”,這也讓深圳唯冠和蘋果公司的紛爭更加復雜。
但是,楊榮山稱,由于臺灣唯冠手中并不擁有中國大陸的iPad商標所有權,因此蘋果公司還需要就此與之磋商。2012年初,深圳唯冠向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上海浦東法院提起了對蘋果公司iPad商標侵權訴訟。
“盡管蘋果公司的iPad獲得了那么多人的喜愛,但成功并不是蘋果公司侵權的理由。” 今年2月17日,楊榮山面對媒體的鏡頭表示。
在楊榮山看來,過去18個月,蘋果公司“盜用”了深圳唯冠的商標,并以iPad的名義涉嫌非法銷售近500萬部平板電腦,銷售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按照中國工商部門對侵權案件最高三倍非法銷售額的罰款計算,對蘋果公司的罰款最高可達300億元。
早在2007年,蘋果公司與美國思科公司也曾爆發類似的商標所有權之爭。
當年,思科公司以商標侵權為由對蘋果公司提起訴訟,同時指控蘋果公司多次試圖獲取商標權遭思科拒絕之后,另設掛牌公司試圖以其他方式取得“iPhone”商標。最終,兩家公司于當年達成和解,使蘋果公司和思科可以在各自的產品中都使用iPhone品牌。
而iPad在中國內地的結局,目前卻并不清晰。
誰錯了?
實際上,為早日拆除面對海外市場商標權屬未定的這枚定時炸彈,蘋果公司在iPad產品發布之前,始終與臺灣唯冠接觸著。
在2004年至2006年期間,蘋果公司先是與臺灣唯冠圍繞蘋果公司當時開發的mp3產品“iPod”商標與唯冠母公司的十個iPad商標近似,在英國對簿公堂。蘋果公司通過律師以撤銷閑置不用商標為由,在英國起訴臺灣唯冠,但蘋果公司卻輸掉了這場商標權官司。
這一輪訴訟的具體裁決細節,雙方當事人均未透露。但雙方的糾纏卻進一步深化。
2009年8月,蘋果公司通過律師在英國設立了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Limited公司,(簡稱IP公司),縮寫也恰與iPad相近。
蘋果公司的這一做法,與2007年思科在“iPhone”糾紛中所稱的蘋果公司利用成立一家名為Ocean Telecom Services的公司向國際電聯立案申請“iPhone”商標權的行為,如出一轍。
而這家英國IP公司創立的時間,距離喬布斯計劃的平板電腦全球發布時間僅剩數月。而同一時期,唯冠國際的子公司們正遭受美國次貸危機帶來的重創,庫存和資產巨幅縮水,無論是時任董事長的楊榮山,還是整個唯冠國際,都處在破產的邊緣。
正在此時,這家英國IP公司經過與臺灣唯冠法律代表簡單的談判之后,很快在2009年12月23日與臺灣唯冠就iPad的商標權轉讓簽署了協議。
據雙方協議,IP公司以3.5萬英鎊的價格買走了臺灣唯冠在全球市場上所“代表”的總共10個iPad商標的權益,協議中的附件內容包括了中國內地的兩個iPad商標。隨后,臺灣唯冠很快又發現,這家IP公司又以10英鎊的象征性對價,向蘋果公司轉讓了所有的“iPad”商標。
數日之后,即2010年1月28日,喬布斯捧出的iPad平板電腦便在硅谷舉行的發布會現身了。
遭到蘋果公司商業算計的臺灣唯冠事后表示,由于IP公司當時并未說明商標轉讓后的用途,因此是“使用不正當的欺詐手段取得”,他們正準備以違反公平交易原則的嫌疑委托美國律師在美起訴蘋果公司。
與此同時,由深圳唯冠委托的代理律師們還發現,由于當時的轉讓協議由臺灣唯冠這家子公司與蘋果公司方面簽訂,而注冊于中國內地的兩個iPad商標持有權在深圳唯冠的手中,因此中國內地應不予承認蘋果公司在內地獲得的iPad商標。
換句話說,這一天價的商標現在仍歸深圳唯冠所有,而蘋果公司則在中國內地涉嫌侵犯唯冠商標。
然而,據美國華爾街日報旗下的一家IT行業博客AllThingsD獲得的一份2010年7月雙方對簿香港高等法院的針對深圳唯冠iPad商標使用的臨時禁令,該法院文件稱,深圳唯冠在iPad發布之后曾要求蘋果公司用1000萬美元來換取中國區的商標轉讓。
香港的這家法院還認為,深圳唯冠不僅拒絕履行臺灣唯冠所“代表”的轉讓協議,反而借之為商業機會而謀利。事實上,在金融危機中近乎破產的唯冠國際,目前正處于債務重組之中,而被深圳轄區內八家銀行組成的債權人會議控制。
但是當2月17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兩度采訪楊榮山,詢問公司是否存在商業謀利考慮時,楊榮山均選擇不作答。
但雙方的庭外糾纏并未就此結束。
2月20日晚,蘋果公司在更換了本案的代理人之后,新代理人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在當晚公布了一封致唯冠負責人楊榮山的律師函,稱深圳唯冠在新聞發布會上所稱的“對商標轉讓毫不知情”等言論失實,指出深圳唯冠全程參與了iPad中國商標的轉讓。
目前,蘋果公司和深圳唯冠都重金邀請了律師團圍繞這一天價商標案做文章。
除了考慮在美以不公平交易的嫌疑起訴蘋果公司以外,深圳唯冠還剛剛在廣東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贏得了起訴蘋果公司經銷商iPad商標侵權案的一審。法院判定蘋果公司經銷商深圳市順電連鎖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分公司構成侵權,禁止銷售蘋果公司iPad相關產品。這是iPad商標案件中法院首次認定蘋果公司經銷商侵權。
深圳唯冠在上海起訴蘋果公司中國區公司,即蘋果貿易(上海)有限公司的侵犯商標專用權糾紛案,也在2月22日于上海浦東區法院開庭審理了。
而蘋果公司和IP公司在深圳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深圳唯冠的iPad商標權權屬糾紛案,已被判敗訴。但此案的終審將于2月29日上午8時50分在廣東高級人民法院開庭。這也是蘋果公司在中國內地爭取翻盤的最后機會。
受深圳唯冠委托的國浩律師事務所合伙律師馬東曉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對贏得起訴蘋果公司方面的終審有相當的把握。
盡管記者數次提問,但蘋果公司以及代理律師均婉拒了對此事做出評論。蘋果公司也謝絕透露如果終審敗訴,將如何處理中國內地市場的iPad商標。
盡管法律對于爭議的雙方來說,機會是均等的,但是在時間上,深圳唯冠有的是回旋余地,而蘋果公司絕對不能忽視在中國市場的生存。
中國市場的無價
對于蘋果公司每年千億美元的銷售額來說,中國就是除了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大市場。
更重要的是,中國市場還是蘋果公司市場份額增長最為高速的市場。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四家蘋果公司中國零售店,已經成為了全球蘋果公司零售店中最繁忙的店面。
在2011財年的前三季度,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收入超過88億美元,為去年同期的6倍。
在蘋果公司未來的新產品及各類產品的應用程序若要產生理想的利潤率,中國市場不可能被忽視。“我們非常地、非常地看重中國。”蘋果公司現任CEO蒂姆·庫克近日還在一場公開演講中表示。
按計劃,今年3月7日蒂姆·庫克將照常在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正式發布第三代平板電腦“iPad 3”。蘋果公司已向供應商下達了6500萬塊液晶屏幕的訂單,這一規模遠超過“iPad 2”全球發行時的4000萬塊。
中國內地市場因iPad商標案而拖累,蘋果公司目前要做的抉擇比2010年冒險向中國內地推出第一代iPad時,艱難得多。
一旦蘋果公司在廣東的終審中再次敗訴,蘋果公司無疑將把自己的命運放在生死存亡的巨大市場風險中。知識產權律師指出,面對iPad在中國內地的困境,蘋果公司的每一個抉擇都需要犧牲極大的利益。最有可能的是,蘋果公司或花巨資與深圳唯冠和解。深圳唯冠的債權人協調人已經對媒體表示,蘋果公司要支付4億美元,才可達到和解。
蘋果公司若是在中國內地徹底放棄iPad商標,或在敗訴后繼續上訴最高法院,這種“棄子”的做法不僅將面臨銷售被耽誤的風險,更可能因為徹底敗訴而丟失中國市場的忠實用戶。但時間已經不允許蘋果公司再向中國工商部門申請取消唯冠的iPad商標,因為這項程序往往會長達一年甚至更長時間。
目前,國內的工商部門已經對iPad商標案糾紛密切關注。從北京開始,已有9個省市區近20家工商部門介入調查iPad商標侵權案。其中,石家莊的部分商戶正是在當地工商部門的介入下開始下架iPad產品。
至今,深圳唯冠向海關方面提出的禁止蘋果公司iPad產品進出口的申請仍未得到海關總署的回應。
截至《中國新聞周刊》發稿時,更多二三線城市的蘋果公司經銷商為避免爭議,已主動下架或改為線下交易相關產品。而有關B2C網站,包括京東商城官方則在2月20日承認,是蘋果公司要求其在購物網站上停止銷售iPad產品。京東商城CEO劉強東也表示,正是由于未拿到蘋果公司對iPad產品的銷售授權,因此需要在完成相關談判后再恢復銷售。
2月21日,蘋果公司中國區公司的多位內部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商標爭議的相關法律事務均由位于美國加州的總公司處理,中國區公司內部的業務并未受影響,而是“一切照常”。
“蘋果公司以后要在中國長遠發展,需要面對的問題遠會比這場官司復雜,攢經驗有必要。”上述內部人士表示。對于這一家如今IT領域中最成功的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危機,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