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

“從蘋果公司創立之初,我就意識到,我們的成功是來自知識產權。如果人們可以任意復制或偷取我們的軟件,我們早就破產了。如果知識產權不受到保護,我們也沒有動力再去制作新軟件或設計新產品了。如果沒有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那么很多創意公司就會消失,或者根本不會出現。”
喬布斯的這段話,足見其對知識產權的重視,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蘋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蘋果公司)與微軟、谷歌、惠普、諾基亞、摩托羅拉、HTC、三星、亞馬遜這些競爭對手之間的專利官司“沒完沒了”。
蘋果公司的應用商店,最初就是為保護知識產權而生,卻因其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惹上了官司。這種情況為什么會發生?是水土不服,還是對中國的知識產權沒有給予足夠重視?未來,其應用商店在中國應該如何管理,這些都值得進一步觀察。
“法院的鄰居”
智能手機領域關于專利權的訴訟,堪稱“混戰”。
據分析機構Lex Machina的一項有關手機行業專利訴訟的研究,自2006年以來,與手機有關的訴訟每年增長約25%,僅2011年8月,這一領域就出現了294起專利訴訟,占移動行業所有專利訴訟的8%。
蘋果公司更是身處這場“混戰”的中心。盡管蘋果公司表示,專利侵權官司耗費了“巨大的時間和成本”,但這家公司已經成為近年來世界上起訴案件最多的科技企業。蘋果公司也因此被戲稱為“法院的鄰居”。
蘋果公司最早是以被告的身份出場的。2009年10月,諾基亞在美國法院對蘋果提起訴訟,稱蘋果公司生產的iPhone手機使用了屬于諾基亞的專利技術,卻并未支付授權費用。蘋果公司隨后表示異議,并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投訴諾基亞,稱諾基亞手機產品侵犯蘋果公司9項專利技術,同時請求ITC頒布禁令禁止諾基亞相關涉嫌侵權手機在美國市場銷售。
經過調查,ITC于2011年3月作出裁決,稱蘋果公司沒有侵犯諾基亞相關技術專利。隨后諾基亞再次對其提起法律訴訟。
這場官司直到2011年6月才宣告終止。諾基亞宣布,已同蘋果公司就針對對方的所有手機專利侵權法律訴訟達成了和解協議。作為和解協議的組成部分,蘋果公司將向諾基亞一次性支付相關專利費用,并承諾向諾基亞支付后續使用專利技術的相關費用。
相對于和諾基亞官司中的被動接招,蘋果公司對臺灣宏達電子(HTC)和三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星電子)則采取了主動出擊的策略。
2010年3月,蘋果公司在美國地方法院對HTC提交侵權訴訟,控告HTC侵害其“滑動解鎖”屏幕啟動技術專利。同時,蘋果公司還向ITC指控HTC侵犯其十項專利,并尋求禁銷售由HTC制造的相關手機。
到了2011年7月,ITC初步裁定,蘋果公司對HTC的十項指控有兩項成立,HTC表明會作出上訴。2011年9月,HTC向美國特拉華州聯邦法院起訴蘋果侵犯其三項相關專利。涉及的產品包括iPhone、iPad、iPod、iMac電腦等。HTC還向ITC發起了相同訴訟。
官司到2011年10月18日才暫時告一段落。ITC的法官裁決,蘋果公司沒有侵犯HTC專利權。雖然蘋果在訴訟中贏得了勝利,但是HTC也沒“虧著”。就在敗訴當天,HTC股價大漲,似乎并沒有受到官司的影響。
除了HTC,作為蘋果公司零配件最大供應商的三星電子也未能幸免。2011年4月8日,三星電子被蘋果公司告上法庭,稱其Galaxy系列手機和平板電腦涉嫌侵犯蘋果一系列知識產權。蘋果公司稱,三星電子的最新產品從外觀到用戶界面,乃至外包裝,都與iPad和iPhone十分相似,這并非巧合,而是公然的抄襲,要求法院禁止三星電子的侵權行為,并進行賠償。
三星電子積極應訴,并且“戰場”蔓延到了世界各地,最終的結果是,歐盟多個國家對Galaxy系列平板下達禁令。不過后來,因蘋果公司訴訟時提供的三星電子Galaxy Tab 10.1平板電腦與實際零售版本有所差異,最終法院解除了該禁令在德國以外的效力。
“戰爭”仍在繼續。最新的進展是,蘋果公司對三星電子專利侵權訴訟案已經升級,涉及侵權的三星產品已經擴大至17款,涉及8項專利。
蘋果公司向上述企業提出訴訟,大都在這些企業推出了與蘋果公司存在直接競爭的產品之時。在這其中,三星電子無疑是最重要的。蘋果公司和三星電子已經在高端智能手機領域形成雙寡頭壟斷局面。市場調研機構Canaccord Genuity的報告指出,在2011年第四季度,蘋果公司和三星電子一起瓜分了手機市場超過95%的利潤。而在中國市場,根據賽諾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同樣在2011年第四季度,三星電子在3000元以上智能手機市場的銷售量首次超過蘋果,占據第一,其銷售量占市場整體的37%,比蘋果多出3個百分點。
為何各大手機廠商之間專利訴訟大戰會頻頻發生?在日新月異的IT行業,對知識產權產品的占有和保護,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保持創新能力,并利用專利維護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當然無可厚非。
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張平認為,知識產權訴訟本質是商戰的工具,通過專利、商標等知識產權及產品所有權的爭奪,一方面能夠了解對手的實力,另一方面還能直接以侵權、禁售等法律裁決獲得直接的經濟利益。
“專利訴訟是被市場先發者用來維持其市場地位的一種手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傳媒與信息法研究室吳峻博士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蘋果公司在移動智能終端領域及其商業模式經營過程中遇到了谷歌的強大挑戰,作為市場的先發者,利用專利訴訟來打擊對手,就成了蘋果的一個選擇。”
但是,巨額的金錢和精力被花在了訴訟而非進行研發或實施并購上,而這卻并不能夠幫助廠商真正地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
被告蘋果
在蘋果公司不斷地和競爭對手大打專利權官司的時候,蘋果網上商店卻在中國遭遇了侵權官司,成了被告。
2012年1月5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作家維權聯盟訴蘋果侵權一事正式立案。這次立案涉及9位作家37部作品,索賠金額達到1191萬元人民幣。這些知名作家包括了韓寒、李承鵬、慕容雪村,還有《藏地密碼》的作者何馬,另外還包括新經典翻譯的日本著名歷史作品《德川家康》。
作家維權聯盟成立于2011年7月4日,據其執行人貝志城介紹,該聯盟是一個以公司為實體的公益性機構,成立該機構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法律維權手段來幫助作家打擊互聯網侵權行為,為簽約作家代理訴訟維權。
在作家維權聯盟起訴蘋果之前,蘋果公司在中國就已經因為盜版問題遭遇過麻煩。2011年4月,北京邁思琪科技公司開發的iPad軟件“中文報刊”就因涉嫌擅自使用未經授權的《新京報》內容而被告上法庭索賠60萬;另外,作家朱金泰、相聲演員王自健也都曾表示,要就App Store涉嫌侵權對蘋果公司提起訴訟。
目前蘋果公司主要有兩個內容下載商店,一個是以音樂、影視為主的iTunes Store,另一個就是以下載應用程序為主的App Store。
對這兩個商店上架銷售產品的審核,蘋果公司的標準卻有所不同。對于iTunes Store里的產品,蘋果公司一般通過直接和影視公司、唱片公司、出版商、作者等版權方直接合作進行銷售,審核也比較嚴格,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盜版問題。
而對于在App Store上出現的軟件,蘋果公司主要是只審安全, 忽視內容。“蘋果的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到一個軟件準入申請后,會對其程序代碼進行審查,審查的重點是該軟件是否存在漏洞、木馬、后門等安全問題,如果沒有就放行,而在該軟件的內容是否合法,實際功能與其宣傳的是否相符等方面的審查力度,則要寬松得多。”北京和豐信公司CEO簡晶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App Store會要求應用程序開發商不得侵犯版權,但應用軟件中的單個文件下載,如具體圖書文件,并不經過蘋果審批。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些涉嫌山寨、盜版的軟件能通過蘋果公司的審查,能夠在App Store上出售。
在App Store上,有很多未經作家維權聯盟代理的作家授權的作品的應用程序,而且大多是付費軟件。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下載了其中排名靠前的幾個,發現這些軟件提供的書籍排版粗糙、錯別字連篇的現象非常嚴重,并且這些軟件信息都只提供了開發者信息,對于版權信息并未涉及。
對于這些App Store中出現的盜版現象,蘋果公司的解決方法是,如果有人自己的書被盜版了,可以向蘋果公司或者開發者申訴,要求把相關軟件下架。
2011年7月,作家維權聯盟剛成立時,貝志城就曾經向蘋果公司總部發過律師函提出申訴,但蘋果公司不僅沒有把盜版軟件刪除,“而是在回函里說‘你所發來的資料不符合我公司的有關格式要求,不能證明你可以代表這個版權方。還說這個程序是由開發者提供的,我們建議你自己找開發者協商,它基本上是像一個官僚機構一樣對你不理不睬或者是敷衍了事。”貝志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信息傳播保護條例》中,為平衡信息傳播和版權人的利益,有一條“避風港法則”,它規定,如果網站方并不明知是盜版,其提供的鏈接在接通知后及時刪除,就可以免責。那蘋果是否也能夠因此而免責呢?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律師游云庭認為,蘋果公司的App Store中的軟件都經過了審核,而且還從收費軟件中獲得了三成收益,所以蘋果公司面臨著較大的潛在法律風險。如果出版商起訴蘋果公司,幾乎肯定會勝訴。
“就這件事情來講,確實還不能夠說是否蘋果公司就一定能進入‘避風港,”中國互聯網知識產權專業律師于國富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因為從應用商店的角度講,App Store應該是各個手機、終端平臺應用商店中審核機制比較嚴格的一個。在這種嚴格的審核機制面前,實際上審核的權力越大,應當對審核過的上架內容的責任也就越大。而獲利只是一個定量的問題。沒有營利的,也不能夠把他人享有權利的內容免費提供給他人看。”
《中國新聞周刊》就此事聯系蘋果公司,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并未得到回復。
對于App Store在中國出現的盜版問題,游云庭認為,歸根結底是蘋果公司對于海外市場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夠重視,此外還和中國此類侵權賠償過低也有一定關系。
“在美國本土很少見到因為App Store存在侵權內容而被起訴的事,因為如果版權人就此起訴蘋果公司,根據美國法律的懲罰性賠償原則,其要承擔非常高的侵權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