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滿宏
(中鐵七局集團有限公司,河南鄭州 450016)
蘭渝鐵路蘭廣段隧道受地質構造影響,幾乎每個隧道施工都不同程度受困于圍巖變形困擾,嚴重影響施工中的安全和進度,加大了施工成本。各個隧道又由于開挖斷面、施工工藝和水平的不同,變形成因和處理辦法各有不同。本文通過實踐對控制哈達鋪隧道變形的難題得出一些結論,可為后續施工提供參考,并有待繼續研究和完善。
蘭渝鐵路哈達鋪隧道為穿越長江、黃河的分水嶺——麻子川的越嶺隧道,全長16.59 km,設計為兩座單線隧道,線間距40 m。為滿足全線工期要求,施工組織設計采用進、出口和5個斜井共7個主要工作面。控制段落為進口—阿塢1號斜井,區段長6 600 m。
隧道洞身經過地層主要有2種:
第一種為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淤泥、淤泥質粉質黏土,粉質黏土,砂質黃土,中砂,洪積細(粗)角礫土,這種地層變形比較小。
第二種為下第三系砂巖、礫巖、泥巖及三疊系中統砂巖,板巖局部夾灰巖,板巖夾砂巖,主要分布在隧道里程DK220+496~DK226+000段。板巖主要以直立為主,基本平行于隧道走向,隧道變形主要發生在這種地層,尤其變形嚴重的為直立、薄層狀的板巖局部夾灰巖、板巖夾砂巖(T2ss+s1)。該段地層正好位于青藏“歹”字形構造體系之疏勒南山—日月山—尖扎山斷褶皺(合作—岷縣斷裂帶F3至舟曲—金廠—石峽斷裂帶F4),形成大花溝背斜,核部里程為DK221+400。受2008年5.12汶川8.0級強烈地震影響,隧道圍巖與本條線勘測設計時相比,巖層更破碎,節理更發育,這從蘭渝鐵路蘭廣段(夏官營—廣元)隧道施工揭示也得到證明。
隧道通過區地下水以潛水為主,分為嶺南、嶺北兩個大的水流系統,正好處于隧道里程DK220+485~DK226+000處,局部具有弱承壓性。但由于圍巖褶皺、斷層等影響,節理發育,使含水介質各向異性,使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十分復雜,地下水無侵蝕性。隧道斷面形式(圖1)為鴨蛋形,高寬比為1∶0.82。

圖1 隧道斷面(單位:cm)
圍巖初期變形速率快、持續時間長、累計變形大,造成噴射混凝土剝落掉塊、開裂。初期支護未能達到有效約束,導致邊墻收斂大,累計收斂變形達到520 mm,使某些區段隧道凈空侵限時有發生。變形范圍內支護出現環、縱向裂紋,甚至出現鋼架扭曲失穩,造成塌方,施工進度嚴重受阻。從開工以來,一般水平收斂在200 mm以上,日最大變形速率104 mm/d,開挖后15 d左右收斂變形速率變大的情況較多。
由于勘測技術手段和技術的限制,加上地質體的復雜多變,期望在施工前完全查明工程巖體的狀態、特性是十分困難的。全隧道原設計Ⅲ級圍巖有3 500 m,并且全部分布在進口—阿塢1號斜井(DK220+485—DK226+000)之間。但從施工解釋的情況看:目前根本沒有出現Ⅲ級圍巖,造成前期施工盲目樂觀,變形和塌方頻出。
對策:通過設計及時對圍巖級別進行調整。目前在已施工過的區段,基本上都調整成Ⅳ、Ⅴ圍巖。
原設計Ⅳ級一般沒有拱架,Ⅳ級加強(Ⅳ為φ22 mm格柵,但施工后,格柵扭曲變形嚴重),即使后來加強,采用Ⅰ16、Ⅰ18型鋼鋼架,仍然出現大量變形,侵入二次襯砌限界。
對策:經過與設計單位反復協商,并通過現場施工試驗段量測數據分析,最后確定主要采用Ⅵb支護參數,只是根據圍巖情況,將拱架間距調整為60~80 cm,有效避免了侵限換拱。
該隧道板巖傾角大部分基本垂直水平面或略帶傾斜,走向與線路夾角為9°~11°,經常出現薄層狀,節理發育,層間有軟弱夾層。根據巖體力學分析,開挖后水平收斂大,拱頂沉降小,如果巖層產狀正好向隧道內側傾斜,更容易造成單側收斂值偏大,造成侵限,嚴重的造成單側滑塌。哈達鋪進口初期的3次塌方基本上都是單側邊墻,洞頂則沒有出現。而蘭渝線為客貨共線鐵路,隧道要求雙層集裝箱通過,設計標準斷面為鴨蛋形6心圓,邊墻曲率較小,承受水平應力差,隧道進口左線4處風機加寬段,每段80 m,斷面比普通斷面大很多(Ⅳ級圍巖開挖斷面79.5 m2,風機段109.5 m2)。風機段曲率大,近似圓形,在相同支護參數下,由于要采用特殊的臺車襯砌,有些從開挖支護完成到襯砌完成歷時1年半,卻仍然保持穩定。而標準斷面卻在20 d內變形,侵限、失穩。
對策:①增大變形預留量,將原設計預留量從10~15 cm,先調整到30 cm,但部分邊墻仍有少量侵限;②改變隧道斷面形式,根據量測數據,拱頂沉降小,邊墻收斂大的特點,拱頂預留變形量調整為15 cm,變更邊墻曲率,這樣邊墻實際預留量達到60 cm;③根據實際揭示的圍巖節理走向,增加增長單側邊墻錨桿和注漿小導管、鎖腳錨管;④將原來設計的素混凝土變更為鋼筋混凝土;⑤再根據量測數據優化曲率,使邊墻實際預留量調整到35 cm,減少混凝土回填量。
隧道板巖傾角大部分基本垂直水平面或略帶傾斜走向與線路夾角為9°~11°,薄層狀,節理發育,層間有軟弱夾層。這種圍巖爆破開挖后,拱頂圍巖層間沒有形成臨空面,但邊墻圍巖形成臨空面,層與層之間裂縫擴大,最內側初期支護剝落,造成超挖。初期支護后,松動圈內的外側圍巖層間在裂隙水的作用下不斷軟化,逐漸失去自穩能力,錨桿、錨管的抗拉能力也減弱,幾乎全部荷載都集中到拱架和噴射混凝土上。從邊墻塌方的情況揭示:根據圍巖的不同,松動圈寬度為50~150 cm,再往外側,因為沒有受到爆破的影響,層間填充致密,圍巖完好,不連續塌方,只要重新盡快噴混凝土封閉,然后重新立拱架支護,不會出現大的變形。
對策:①控制每循環進尺,減少對圍巖的擾動范圍,拱架間距60~80 cm,不得大于2榀進尺。②嚴格控制裝藥量,多打眼,少裝藥,邊墻范圍內的抵抗線大于拱頂的爆破抵抗線,邊墻周邊眼間距小于拱頂周邊眼間距(拱頂周邊眼抵抗線45 cm,周邊眼間距45 cm,邊墻為60 cm和35 cm),這樣會造成邊墻少量欠挖;爆破后,圍巖層間已松動,通過機械修整滿足輪廓要求。③及時封閉,快支護,縮短水侵入和風化時間,防止剝落超挖進一步加重。④加長邊墻的錨桿和錨管長度,原設計的錨桿、錨管長度為3.0 m,變更為4.5 m,后又經過工程試驗,取消φ25 mm中空錨桿,采用φ42 mm錨管,以利注漿加固。
通過以上設計和施工變更及優化,基本消除了換拱拆換,但仍有個別點和區段變形較大,初期支護開裂。經過認真分析認為:主要是中空錨桿注漿只能加固桿體周圍圍巖的強度,對改善圍巖整體承載力作用不大,錨管的注漿不到位、不飽滿,或者根本沒注漿,待量測發現已出現大的變形,才開始補注漿,這時初期支護圍巖已在裂隙水的作用下,成為粉末狀或泥狀,失去本身的強度和自穩力,無形中增大了初期支護的壓力。
對策:①取消φ25 mm中空錨桿,采用φ42 mm錨管,錨管上設置間距20 cm出漿孔,孔徑6~8 mm,梅花形布置。②每2個循環進尺3.2~3.6 m,無論變形與否,必須停止開挖,集中注漿,充填圍巖震動裂隙,提高圍巖自穩能力。③注漿時由技術人員旁站記錄,并編號注漿順序,防止出現漏注;做好注漿記錄(包括漿液配比,注漿順序,每孔注漿量,總注漿量等),為后續相似圍巖提供數據參考,不斷優化,提高工效。
通過對監控量測的分析,即使采取以上施工措施,哈達鋪隧道直立板巖變形很長時間也不收斂。并且表現在剛開挖支護完成3~5 d內變形較大,然后度過一段時間穩定期,20 d左右,收斂變形會增大,邊墻初期支護局部出現小裂紋,拱頂表面噴射混凝土有小的剝落和掉塊。
對策:①對局部進行復噴或二次注漿;②及時施工二次襯砌,根據目前的施工進度,襯砌距工作面的距離控制在70 m之內,基本保證了在20 d之內完成二次襯砌。
通過設計、施工的不斷優化,積極采取工程實踐中總結出的控制措施,并加強現場施工技術管理和工序工藝的控制,經過近3年的探索和經驗總結,哈達鋪隧道變形基本在可控范圍內,施工也基本正常,最主要的是消除了拆換拱這種極高安全風險的作業。目前哈達鋪隧道關鍵線路進口—阿塢區段開挖還剩余2 800 m,前方施工地質情況千差萬別,工期壓力很大,仍需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技術攻關:
①采取以上施工控制,每月單口掘進50~60 m,還要研究在保證每道工序工藝質量的情況下,提高工效,縮短工序時間,加快施工進度。
②鐵建設[2010]120號文要求仰拱每循環開挖進尺不得大于3 m,即使目前月掘進60 m,仰拱施工進度也制約前方掘進,是否可以采取其他加固措施加大循環進尺,也要通過施工總結后報有關部門修正。
參考文獻
[1] 關寶樹,趙勇.軟弱圍巖隧道施工技術[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2] 朱建明,徐金海,張宏濤.圍巖大變形機理及控制技術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 趙少強,林安寧,閆小軍.哈達鋪隧道直立板巖大變形分析及控制施工技術[J].現代隧道技術,2011(2):73-77
[4] 夏潤禾.軟弱圍巖大斷面鐵路隧道大拱腳臺階法施工技術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10(4):78-81
[5] 宋學倫.蘭渝鐵路首陽山隧道淺埋富水Ⅵ級圍巖段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10(S1):120-123
[6] 汶文釗.宜萬鐵路云霧山隧道溶洞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10(5):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