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嘉瑋 喬會秀
支氣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是由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這種慢性炎癥常可使易感者對各種激發因子產生氣道的高反應性,表現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等癥狀[1]。目前,支氣管哮喘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為嚴重公眾健康問題,由于遺傳和過敏體質、氣候環境、生活條件、職業,特別是近些年的環境污染等因素,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逐年增高。中醫在哮喘的治療方面具有療效好、無副作用、善于預防、長于治本的優點,已為世人所首肯[2],分析哮喘體質特點有利于發揮中醫辨證論治的優勢,而目增加中醫特色的客觀指標。 本研究運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3]標準對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進行中醫體質類型判定,并分析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之間的相關性,為從中醫體質角度預防和治療哮喘提供新依據。
所有病例均來源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間在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內科就診的支氣管哮喘患者。參照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2008年《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4]標準確診;中醫辯證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進行辯證分型。排除上呼吸道及氣管、支氣管內腫瘤、心源性哮喘及其它可引起哮喘的器質性疾病。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0歲,平均年齡(61.5±5.3)歲。
中醫體質分類標準參照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3]進行分類,將人體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9個類型。所有研究對象均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全部問題,9種體質共67個問題,由調查人員根據回答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數,然后計算出每種體質的轉化分,根據分數結果確定每個哮喘患者的體質類型。
中醫病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判定證候分類,分為發作期和緩解期。(1)發作期。冷哮主證: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咳痰稀白,面色晦滯,或有惡寒,發熱.身痛,舌質淡、苔白滑,脈滑緊;熱哮主證:喉中哮鳴有聲.氣促息涌,胸膈滿悶,嗆咳陣作,痰黃黏稠,面紅,伴有發熱。心煩口渴,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2)緩解期。肺虛證主證:久咳或常咳,常易感冒,氣短,聲低,自汗。舌淡、苔薄白,脈弱;脾虛證主證:咳嗽痰多,倦怠乏力,食少。腹脹,便溏,舌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弱;腎虛證主證:氣息短促,動輒喘息,畏寒肢冷,腰酸肢軟,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兼痰濁證主證:咳嗽痰多,舌苔白膩,脈滑;兼瘀血證:口唇爪甲紫紺,舌淡紫.脈細澀。具體操作由特定的中醫師進行問卷調查,記錄患者的主證及舌苔脈象,客觀填寫臨床觀察表,確定入選者的中醫辨證候。
數據統計應用SPSS 15.0進行管理和分析。一般數據用頻數法,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顯著性標準。
本研究發現多數支氣管哮喘患者同時具有2~3種體質傾向,以判定結果為“是”且轉化分最高者為標準確定體質類型,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中,平和質1例(1.3%);病理體質者79例(98.7%)。患者病理體質類型主要分布為痰濕質、氣虛質、特稟質、濕熱質。見表1。
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主要證候分布為:肺虛證、脾虛證、兼痰濁證。見表2。
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主要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冷哮與陽虛質、痰濕質顯著相關;熱哮與濕熱質、痰濕質顯著相關;肺虛證與氣虛質、痰濕質、特稟質顯著相關;脾虛證與氣虛質、痰濕質、特稟質顯著相關;腎虛證與特稟質、痰濕質顯著相關;兼痰濁證與痰濕質、氣虛質顯著相關;兼瘀血證與血瘀質顯著性相關。兼痰濁證和兼瘀血證與平和質顯著負相關。空格項中為本體質類型中未見此證型。見表3。

表1 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主要體質類型分布情況

表2 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證候分型分布情況

表3 80例支氣管哮喘患者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的相關性分析(r)
注:aP<0.05;bP<0.01
體質現象是基于遺傳因素,在緩慢的、潛在的環境因素作用下,于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漸進性地形成的個體特性,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與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6]。由此可見體質類型影響著疾病的發生及其病證的發展轉化,因此正確判斷疾病的體質類型及分析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的相關性可以有效防治疾病。本研究結果顯示支氣管哮喘患者在9種體質類型的構成中以痰濕質、氣虛質、特稟質和濕熱質為主;證候分型中以肺虛證、脾虛證、兼痰濁證為主;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表明:肺虛證與氣虛質、痰濕質、特稟質,脾虛證與氣虛質、痰濕質、特稟質,兼痰濁證與痰濕質、氣虛質均為正相關,表明支氣管哮喘的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具有密切相關性,為支氣管哮喘的中醫防治提供了依據。
現代醫學研究支氣管哮喘是一種以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反應為主的氣道慢性炎癥,為多種因素引起的免疫變態反應性疾病[7];同時“哮喘”被認為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疾病。表明其為過敏性、遺傳性疾病,這與9種體質類型中的特稟質相對應,那么在中醫治療的研究中,可以試著借助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而發揮其優勢。支氣管哮喘在中醫臨床中多屬于“哮證”和“喘證”的范疇,其病理基礎為“伏痰”,研究結果顯示體質類型與證候分型分布均以痰濁及脾肺虛為主,據此治療本病應主以補肺健脾、清熱化痰立法,可以調控其體質類型以達到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動態平衡,不僅可以及早預防本病的發生發展,亦求“治病求本”,以整體治療改善體質,對改進支氣管哮喘的治療方法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下冊)[M].1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556-1563.
[2] 周兆山.哮喘中醫論治[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2:4.
[3]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8,3(31):177-185.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1-65.
[6] 匡調元.人體體質學:中醫學個性化診療原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7.
[7] 朱慧華,虞堅爾.兒童支氣管哮喘中醫藥治療研究現狀[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