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李 莉
又是一年草長鶯飛,楊柳如煙。在一場春雨之后,踏著春的腳步,暢吸著春的氣息,我和朋友相約春游位于濟源城西北的天下第一水神廟——濟瀆廟。許久以來,一年一次的濟瀆廟之行已經成為我們不變的約定。但不知為何,每次我們對它都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也許,它是令人著迷的。濟瀆廟始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年),是朝廷為祭祀“四瀆”神之一的濟水神所建,廟宇坐北朝南,呈“甲”字形,總面積8萬多平方米,是古“四瀆”中保存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存宋、元、明、清古建筑22座,歷代碑刻40余座,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從當年毛澤東“雙圈”圈閱保護,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走進廟內,松柏參天,青磚鋪路,雕梁畫棟,靜幽肅穆,碑碣林立,綠水環繞,曲徑通幽,亭臺樓榭,交相生輝,讓人感覺它不僅是古代祭祀勝地,更是典型的皇家園林,尤其是道路兩旁的錦黃旗幟和大紅燈籠,不經意間就帶你走過了1400年的風雨歷史。讀著山門兩邊的楹聯“福永千秋濟眾生 位尊四瀆澤華夏”,想象著英明神武的隋文帝楊堅帶領浩浩蕩蕩的文武百官踏過百米御道,焚香祭祀,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那景象是何等的磅礴與虔誠。尤其是巍巍的“清源洞府”山門,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木結構牌樓建筑,遠看似乎搖搖欲墜,實則穩若磐石。洞府飛檐挑角,重翹重昂,以木質疊架而起,由并排豎立的四根木柱支撐著,綿延千年而不損,引無數建筑學者競折腰,這不禁讓我們仰而思之,神而往之。
也許,它是令人充滿希望的。濟瀆廟中,過而必拜的就是紅墻碧瓦、琉璃脊獸、氣象宏偉的濟水神的寢宮大殿。古老的寢宮,有世所罕見的“工”字型大殿和長廊,融合了北方建筑粗獷豪放的恢弘大氣和江南園林精雕細琢的幽微匠心,門前四季香火繚繞,千年不絕。寢宮里濟水神的三位妻子位居正座,而濟水神本人則側睡一旁高枕無憂。正是“黎庶安康民長歌 河神高枕農無患”,大殿外傳出的是千古的佳話,大殿里絡繹不絕的是祈福的人群。人們虔誠地跪拜,在平安鎖、賜福繩、許愿符寫上祝福和希冀,或掛或系在寢宮兩旁,希望濟水神在夢中施福。濟瀆廟的“守護神”是已有1800多歲高齡的“大將軍柏”,它高達30余米,需七八人合抱,雖經歷千年有余風霜苦雨,但依然是老干扶疏,新枝茂密,那精氣神就像許多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那樣,“滿地風霜空凜凜,凌云節操愈蒼蒼”。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們將紅線圍系在柏樹前,擺上供品,放起鞭炮,長跪樹前,祈求平安,放飛希望。曾有詩云:“夜來明月枝頭動,疑是將軍寶劍光”,我想形容的正是它的颯爽風姿,壯志未酬。

1.濟水發源地
也許,它是令人感慨的。濟源因濟瀆廟而厚重,濟瀆廟因濟水而留名。繞過寢宮,展現在眼前的就是小北海、珍珠泉水源區,這是古時濟水的發源地,是濟源的根之所在。史書記載,濟水是王屋山上云氣化水,滴入天壇峰西崖下太乙池中,融匯形成的千里奔騰的巨流,與長江、黃河、淮河并稱“四瀆”。因不愿和黃河渾流,便獨運長波,潛流地下,有“三伏三見”、“溢而為泉”的美傳。歷經千年滄桑,如今的濟水之源昔日的霸氣不復,反而多了些波瀾不驚、溫文爾雅。也許正是這種潤澤萬物、澤被百世的天性,熏陶出了一方百姓的勤勞淳樸與寬厚仁和;開辟出了一片美麗文明的花園城市,更孕育出了味道鮮美、被歷代帝王尊享的濟瀆金蒜。詩人白居易亦有《題濟水》詩云:“自今稱一字,高潔與誰求?惟獨是清濟,萬古同悠悠。”如今的小北海雕梁畫棟與亭臺水榭坐落有致,淙淙流水與拱橋碑碣相映成趣,汩汩的泉水,游弋的鯉魚,飄浮的綠藻,一派平靜和諧;珍珠泉旁,甘泉滋潤著翠綠如茵的塊塊麥田,農民們有的在施追肥,有的在耙地保墑,處處呈現著一幅熱氣騰騰的春耕圖,唯有森森古柏與裊裊青煙中間傳來的晨鐘暮鼓,仿佛還在幽幽訴說著一千多年間曾經的繁盛與榮耀。
也許,它是令人驚奇的。小小的北海池靈淵閣前總會聚集了一些學者模樣的人和攝影愛好者,他們常常為了一段看似極其普通的青石欄桿而激烈討論。聽老人說,這青石欄桿恰恰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宋代石勾欄,是濟瀆廟的鎮廟之寶。撫摸著雕刻著清晰寶瓶和“萬”字花紋的石勾欄,濃郁的禪味撲面而來,驚喜地體驗著道與佛在這里的充分融合,不覺白欄綠水間,時光已流轉了上千年。回眸定格在建于清代的長生閣,神奇的力量又再次將你征服。在唐代,遍歷天下名山的著名道士司馬承楨首次提出了洞天福地之說,他認為王屋山為天下第一洞天。后有元代大學士許有壬題“天下第一洞天”嵌于王屋山王母洞。而明代的蔡汝南為了保護石刻、方便祭祀又將此石刻從王屋山移至濟瀆廟內,嵌于長生閣前。且不說是因緣際會,還是命運使然,天壇山王母洞與濟瀆廟長生閣氣息相通,仙道互輔、靈力無邊,已成為奇傳。尤其是在“天下第一洞天”的高墻頭,橫向長出了象征長生不老的古柏和何首烏,它們縱橫交錯,渾然天成,如鳳凰展翅,孔雀開屏,更是讓無數人為之驚嘆。
也許,它是令人難忘的。作為培養桃李的濟源一中的舊址,它是萬千學子的魂牽夢縈所在。昔日空蕩蕩的明代建的玉皇大殿里是學校壘起的大通鋪,冬天上面鋪著柴草,同學們一個挨一個睡。夏天,驕熱難耐,同學們圍坐在松樹下看書閱讀,累了,“撲通”跳進北海扎個猛子;冬天,池里暖乎乎的直冒熱氣,同學們擦臉刷牙洗衣服,三五成群。恰有空閑,把留著飯渣的飯缸用繩子沉入水里,不久便可捉到銀光閃爍的魚兒。廟內四周空闊,環境清幽,雪后初晴,一張椅,一卷書,一杯茶,或讀書喝茶,或觀賞雪景,如同深山古剎的隱士,無比的愜意。夏日雨多,松柏之下,平臺寬大,避水之余,圍坐其上,談笑風生,那情景足以讓人聯想起古時深藏名山大川之中的書院。時而傳出的朗朗讀書聲,引得無數枝頭的鳥雀歡快飛舞,引得過往的人兒駐步傾聽,多少美好青澀往事齊涌心頭……
信步于亭臺樓閣間,徜徉于淙淙流水旁,摩挲著斑駁的碑碣,吮吸著芳香的青煙,我和朋友流連于廟宇亭臺之間,體味著濟水精神的博大,感悟中國文化幾千年來的輝煌,心中終于明白,濟水這條早已消失的河流一直沒有被人遺忘,始終流淌在每一位中國人心里的原因。

2.濟瀆廟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