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衛思宇

地平村全景
“土地整理讓農民更加幸福,田園城市讓農村更加美好。”成都雙流縣籍田鎮地平村的土地綜合整治經驗,值得讓全國農村學習——
走進地平村,一幢幢帶有川西民居建筑風格的小樓輕盈精巧、樸實飄逸、色彩淡雅、自成一格,一派優美風光。如果不是“籍田鎮地平村”幾個大字,你會誤以為這是某個依山傍水的高檔別墅區。
變化正是得益于地坪村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
土地綜合整治是將單一的“土地整理”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結合起來。將碎地、塊地整合的同時,對農村地區的農村居民點、房屋實施相對集中的重建,提高農村生活條件、改善村容村貌,再將節約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放在有需求的區域使用,發展第二、第三產業。
土地整治后,地平村新增土地面積約500畝,采取居民“統規自建”的方式建成占地面積140畝“新家園”農村新型社區。
另外節約的10.6畝集體建設用地于去年3月以平均每畝40多萬元的價格拍賣成交,實現收益451.6萬元。
地平村還著力進行招商引資,以都市農業為方向,著力培育紅纓李、種養業和鄉村旅游三大產業,將建成產業特色鮮明、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生態環境優美、管理民主規范的新農村綜合體。
地平村地處雙流縣和眉山市仁壽縣、彭山縣“兩市三縣”的交匯位置。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之一,隨著天府新區建設,地平村也迎來了發展的新機遇。
如今的地平村道路平坦,精致的小樓依山而建,農田菜園分布其間。社區有完備的水、電、氣、路、光纖、通訊等基礎設施。還有便民服務站、便民放心店、衛生服務站、農家書屋、感知健康艙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再不用一腳泥巴走回家,再不用挖井取水、砍樹劈柴。
房前屋后零星農用地都長久流轉給小區住戶,發展“農家菜園”,一出門就可以采摘自家種的綠色蔬菜。
地平村按照“三位一體、四態合一”的規劃理念,圍繞南部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區的發展定位,以農業帶動旅游服務業,統籌考慮小區產業發展、生產宜居等因素,科學完善產業、聚居點建設等各項規劃,打造出“和諧、文明、發展”的新型社會主義新農村。
專家表示,地平村新社區的建設使人們過上了新家園、新生活、新風尚的“三新”日子,是“充分體現生態田園城市核心內涵、綜合展示統籌城鄉發展成果”的示范典型。
從川西“小山村”,到勝過城市的新農村社區,地平村像一只破繭而出的蝴蝶,落在青山綠水之畔的成都之南。


鏈 接
1、三位一體、四態合一,科學建設安置小區
規劃是龍頭——充分發揮科學規劃先導作用,按照“三位一體、四態合一”的規劃理念,圍繞南部現代農業科技功能區的發展定位,立足地平村實際,統籌編制村莊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聚居點建設規劃、公共設施配套規劃,以科學規劃引領新農村可持續發展。在小區建設中,采用現代田園川西民居建筑風格,在保持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礎上,把農民建設與生態保護和產業營造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依山建房、伴水而居、以產營境”的田園小區風光。
2、 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真正做到由民做主
民主是基礎——遵循“群眾事群眾辦”的工作原則,在實施范圍、小區選址、戶型設計、房屋建設、政策制定、分房方案等環節上,反復征求群眾意見,在“做不做”、“誰來做”、“何時做”、“怎么辦”等問題上,做到“群眾的事情群眾做主、群眾的問題群眾解決”。
3、抓好產業龍頭項目,推動農業走向高端
產業是支撐——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為載體,運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統籌規劃現代高端農業:在產業選擇上,發展以高端觀賞魚類養殖與有機水果種植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在發展模式和產業選擇上推進農用地適度規模經營和一三產業互動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籍田鎮通過努力探索實踐農業經營股份合作制,充分發揮“三大市場經營主體”作用,按照“進出自由”的原則,成立紅櫻李專合組織,吸納會員147人,規模種植紅櫻李約300畝。
4、創新小區建管機制,委托代理自主管理
創新是靈魂——通過深入宣傳、引導動員、村民自治,經農戶民主決議,組建代建業主委員會和小區管理業主委員會等群眾組織,制定《居民公約》和《小區業主自治管理》,探索形成了委托代理、自主管理的小區建設新機制。
5、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長久流轉和直接抵押融資
將“地平新家園”房前屋后零星農用地長久流轉給小區住戶打造農家菜園,目前已經流轉8495平方米,收益38.22萬元,用于小區管理和公共設施維護。兩戶農戶利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向農商銀行直接抵押融資11萬元,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6、探索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掛牌預出讓
將“地平新家園”建設節約的10.6畝集體建設用地,委托縣農村產權交易服務中心采用掛牌出讓方式進行預流轉,用于修建商業街、鄉村酒店和商業旅游項目,實現預出讓收益451.46萬元。

預出讓操作流程

抵押融資操作流程

長久流轉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