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乃斌
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要雙高于全國水平。近幾年,寶雞市對西山地區農民的增收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本刊為此專訪了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區委主管西山農民增收的副書記王萬慶——
記者: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當地政府方面,都把西部欠發達山區農民增收問題提上了緊要的議事日程。本刊記者從寶雞市相關部門了解到,陳倉區受寶雞市委、市政府委托承擔突破西部山區農民增收戰略這一艱巨任務,請您詳細介紹一下目前寶雞西部山區農民增收的現狀。
王萬慶:好。寶雞西部山區,簡稱西山,位于寶雞市最西端,是陜西省的西大門,與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毗鄰,是西部欠發達山區的典型代表。現轄7鎮,131個行政村,747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682平方公里,人口13.9萬,其中農業人口12.7萬,耕地29萬畝。光熱少,降水不均,冰雹、霜凍、暴雨等自然災害頻繁,由于受自然條件限制,自新中國以來,西山經濟發展速度緩慢,農民收入低,生活貧困,已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影響寶雞市經濟騰飛的洼地。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后,我們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對西山農民的增收工作,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記者:做好欠發達地區農民增收工作,最要緊的是,措施要落實到行動上,而不要經常喊在嘴上。西山農民增收探路是如何實施的?

王萬慶:其實,寶雞市在突破西山戰略上,很早就開始實施了,具體的說是從2005年開始大動作實施的。2005年寶雞西部山區就有貧困人口7.4萬人,占西山總人口的54%,占全市人貧困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西部山區貧窮,西山偏遠,群眾生活困難。寶雞縣為了解決西山貧困問題,先后于1987年11月成立了中共縣功區工作委員會和中共坪頭區工作委員會,1988年8月又合并兩個工作委員會成立中共西部山區工作委員會,把西山作為一個扶貧板塊,想方設法解決群眾吃飯穿衣上學看病的難題。1999年黨中央西部大開發動員令發出后,這項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2003年,為了更好地做好西部山區農民增收,便于經濟發展,加快統籌城鄉建設步伐,寶雞市撤銷寶雞縣,設立陳倉區,由陳倉區直接主管,將西山農民增收落到了實處。
記者:陳倉區在西山農民增收中的新舉措具體都有哪些?
王萬慶:我們采取了六條措施:一是體制機制創新,是農民增收的戰略選擇。2005年10月,寶雞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在西部山區建設扶貧特區,舉全市之力實施突破西山戰略,打攻堅戰,成立了市委、市政府直屬的西山工委、建委,賦予其獨立的人事、財政和社會經濟管理權,采取集中突破,整體推進的辦法,保障了西山農民增收措施的落實。二是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是扶貧與開發的并進。西山建委和西山人民,發揚不等不靠的西山精神,一手抓培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一手抓基礎設施的改善,西山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扶貧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三是打造產業格局、整合資金、夯實農民增收基礎。陳倉區區級各業務部門在項目申報、資金爭取、技術服務、信息咨詢、包村扶貧等方面積極向西山傾斜,搭起了項目捆綁、資金整合的投資平臺,安排農林畜等部門技術人員進山入戶進行技術服務,每年堅持實施單位包村、黨員干部包戶的扶貧舉措。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截至2011年8月份,累計完成各類項目投咨10.68億元,6.9萬人實現脫貧。四是加大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旅游專線106.1公里,8.9萬人告別了行路難,災后重建房屋4116戶,維修1293戶。投資10547.4萬元,營造生態林38.8萬畝。五是對貧困的村莊實施移民搬遷,為村民搭建增收的平臺。對18個村、77個村民小組的1310戶、5236人實施整村搬遷。六是在西山七鎮全面實施城鄉共享政策,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7%以上。積極發展社會事業,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記者:這六項措施,對西山農民增收有什么實質性突破?

寶雞西山娃誦讀《弟子規》
王萬慶:突破西山農民增收問題的核心是,各級領導建立了有序指導、齊抓共管、效果明顯。到2011年,實施“突破西山”戰略5年來,寶雞市累計投入資金19.5億元,建成通村水泥路237條,628公里,渭河大橋3座,中小橋梁56座,修建供水工程82處,治理水土流失16.1平方公里,災后村民重建房屋4116戶,維修1293戶,營造生態林38.3萬畝,實施移民搬遷5070戶,安居人口22251人,建立了53所寄宿制學校,新建了敬老院、衛生院、村衛生所等,6.9萬人實現了脫貧,2010年西部山區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100元,比2005年增長了3.1倍。
記者:你們為西山農民創造的增收途徑有哪些?
王萬慶:陳倉區主要領導、區農工部、農業局等涉農部門深入西山部分村鎮,分別選擇了好中差3個村,每個村選20戶,對2011年前三季度農民人均純收入情況進行入戶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西山七鎮前三季度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949.36元。其中,家庭經營性收入1888.48元,工資性收入1921.65元,財產性收入12.57元,轉移性收入126.66元。
記者:您認為目前還有哪些因素制約了西山農民增收?
王萬慶:通過入戶調查分析,問題主要有四個: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規避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二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組織化規范經營不到位;三是專業技術人員欠缺,產業發展技術含量上不去;四是引領龍頭企業很少,村域集體經濟發展緩慢。
記者: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陳倉區還有哪些新的辦法與打算?
王萬慶:要在“十二五”西部大開發中增加欠發達山區農民的增收問題,我們必須做好:一、要讓西部山區的農民富起來,先要讓農民的腦袋富起來,轉變陳舊觀念,激發增收熱情。樹立后來居上的增收信心,在干部群眾中開展“山外大發展,我們怎么辦”的大討論,引導他們摒棄等、靠、要的舊觀念,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精神狀態,全力投身于第二輪西部大開發突破西山增加山區農民收入戰略之中。二、推進產業化經營,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我們具體抓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模式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以推進一村一品工程為載體,在擴大花椒、蘋果、核桃三大主導產業規模上做文章,提升產業品質,通過政府扶助,大戶帶動,使三大特色產業在七鎮逐步形成多村一品、幾鎮一業的發展格局。三是配齊配強農技人員,破解產業發展技術瓶頸。給各村配備技術員,做好各村土專家的待遇,推進農業科技體系改革與創新,增加對西山的科技投資。四、鼓勵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大力發展勞務經濟。五、加快城鎮化步伐,推動二、三產業發展。六、強化產業基礎,建立有利于西山農民持續增收的體系。保障加快西山產業園道路、水利設施建設,幫農民建設冷庫,增加農產品增值空間,建立以鎮、村為單元的農業保險體系,尋求大宗農產品防御自然災害的補救措施,以解除西山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