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特約撰稿 呂 春
主持人語: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財經成為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命脈,直接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和江山的穩固。回首我國在抗戰時期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經濟社會現狀,更是經歷了生死的博弈。然而,時勢造英雄,也同樣出人才,面對當時惡劣而艱難的經濟狀況,唯有大才、大智、大勇氣方能解決,唯有大精神方能支撐。
本期《延安精神》欄目,以我國在抗戰時期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兩則故事,帶大家共同認知、共同感悟當時的政治文明和經濟艱難狀況,再次認識我黨的理財能人,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奠定經濟基礎的“金融奇才”。愿延安精神永葆青春。
本期主持:張靜 封營庫 E_mail:zhangjing_da@126.com Tel:029-87294720
1949年10月1日,當全國人民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喜悅中時,中國的許多城市卻面臨著物價飛漲的尷尬局面。新中國成立才半個月,以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為先導,全國物價開始猛漲。在當時一片混亂的局勢下,一些處在觀望狀態的人認為共產黨能夠“馬上得天下”,卻不一定能“馬上治天下”。退守臺灣的國民黨反動派則趁機作亂,并不無譏諷地說:“共產黨是軍事一百分,政治八十分,財經打零分。”
在經歷了抗日戰爭和多年內戰之后,中國的經濟形勢已不容樂觀。國民黨在敗退臺灣時,又把金銀財寶席卷到臺灣,這對中國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新中國成立之初,最要緊的是要安定民心,而安定民心就必須盡快穩定飛漲的物價。

1949年10月,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解放,但仍有一些地區處于戰爭狀態。當時的中國,由于連年戰爭,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財政收入很少,再加上財稅分散,中央統不上來地方的收入。可是前方打仗要用錢,后方恢復生產、安置舊軍政人員和失業人員也要用錢。入少出多,致使中央財政收支處于不平衡狀態。
中共中央經過仔細分析,得出物價上漲是國內戰爭仍在繼續、財政赤字擴大、紙幣發行大量增加造成的后果。僅從7月到10月,貨幣發行量就由2800億元增加到11000億元,而且仍在不斷增加。
陳云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經濟戰爭,一定要慎重,要選準時機。陳云具體分析了市場上商品和貨幣的流通情況,得出物價綜合指數要比7月底上升2倍至2.2倍,才能使兩者大體平衡的結論,從而確立了出手的最佳時機。11月中旬,物價已漲了兩倍,漲勢漸趨穩定。陳云認為時機到了,可以通過收縮銀根、調運糧棉、拋售物資來穩定物價了。
打蛇打七寸,處事分輕重。陳云認為,要抑制飛漲的物價,首先要從穩定糧價開始,解決了吃飯的大事,其他事情就好解決了。當時,用于平抑糧價的糧食,主要從已完成土地改革的東北老解放區調來。陳云派曹菊如到東北調運糧食,陳云再三交代:“你坐鎮沈陽,東北必須每天一個列車的糧食到北京,在天壇打席囤存糧,必須每天增加存糧席囤,要給糧販子看到,國家手上真有糧食,糧價不能漲,使奸商無隙可乘!”
解決了吃飯問題,還要解決穿衣問題。為了保證漢口及湖南、廣東的紗布供應,陳云派錢之光先到紗布主產地上海,再到漢口,適當調整兩地紗布存量,以便采取行動。同時催促華中棉花東運,保證上海生產紗布所需的原料。另外,決定由西北財委派員將隴海鐵路沿線積存的紗布,盡快運到西安。
1949年11月13日,陳云向各地下達了十二條指令:第一條是穩住物價的目標,以滬津兩地7月底物價平均指數為標準,力求只漲2倍或2.2倍;第二至第五條是調運糧棉的指令,重申在東北、上海、漢口、隴海鐵路和德石鐵路沿線調集糧棉;第六至第十二條為緊縮銀根的指令。
陳云起草的這份電報稿經周恩來交到了毛澤東手中,毛澤東看畢立刻批示同意執行此計劃。當天,電報就下發到各地。一場有目的、有組織、有步驟的制止物價猛漲、打擊投機商人的戰斗,立刻在全國打響。
1949年11月20日,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的國營機構,按照中央的計劃逐步提高貿易公司商品牌價,到24日使其與黑市價格持平。投機分子果然中計,還在不顧死活地繼續吃進,資金不足的,甚至不惜借高利貸。
1949年11月25日,全國采取統一步驟大量拋售紗布,這次投機分子面對的是人民政府統一的、有計劃的行動。由于有了堅強的資金、物資后盾,上海等地的國營紗布公司,源源不斷地拋售紗布,而且一邊拋售,一邊降低牌價,投機分子開始的時候還強撐著吃進,但隨著國營公司越拋越多,越拋越快,他們終于吃得撐破了肚皮。眼見國營公司的紗布源源不斷地售出,而且價格不斷降低,投機分子才知大事不妙,這才趕緊拋售自己手中的紗布,但他們拋得越多,市場行情跌得越快,上海的紗布價格,一天之內下降了一半。此役讓投機分子叫苦不迭。
而這時,以陳云為首的中財委規定所有國營企業的資金一律存入國家銀行,不得向私營銀行和資本家企業貸款;私營工廠不準關門,而且要照發工人工資;對其加緊征稅,不得遲交。同時,全國各地嚴格取締地下錢莊,以截斷投機分子的資金來源。
這是一場特殊的戰斗。陳云指揮的這場戰斗,干凈、利索,沉重打擊了投機資本。12月14日,中財委向中央報告,根據掌握的物資力量,并照顧到繼續發行貨幣的情況,“目前全國各地物價在中財委統一直接指揮,一致行動下,已基本上穩定到2.2倍的標準上。”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這場“米棉之戰”,打出了共產黨執政的威望,讓當時的工商界人士甚為佩服。當時上海工商業界的代表人物榮毅仁表示:6月銀元風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壓下去的,此次僅用經濟力量就能穩住,是上海工商界始料不及的。經米棉之戰,投機資本遭到毀滅性打擊。雖然1950年春節前后,投機分子利用上海市場春節“紅盤看漲”的老“規律”,和國民黨飛機轟炸上海造成的恐慌心理,在糧食和紗布上掀起第四次物價風波。但陳云周密組織了紗布生產和糧食的全國大調運,迅速穩定了物價,只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就干凈利索地解決了這次物價漲風。這次斗爭,也被稱作“紅盤之戰”。
陳云深深地意識到,一個泱泱大國,要穩定物價,歸根到底離不開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統一。如果各個地區之間各自為政,甚至相互封鎖,要穩定物價是不可能的。自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成立后,陳云立刻開始安排召開各種專業會議,搜集材料,部署工作,因為只有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財稅才能增加。
1950年3月3日,政務院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以抑制通貨膨脹和集中力量發展中國經濟。1950年4月,全國財政收支接近平衡,結束了中國長達十二年的惡性通貨膨脹的局面,金融物價狀況開始好轉。
陳云在十分復雜、困難的條件下,主持了全國財經工作,集中精力抓了穩定物價、統一財經這兩件事關全局的大事,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對此,毛澤東評價陳云是“金融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