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義學 西林

2012年清明公祭黃帝陵祭文

徐福庵,號熱河山人,散淡齋主,祖籍河北承德?,F為陜西省書法協會會員、陜西省文史館研究員。
初見書法家徐福庵,一個身材魁偉,濃眉大眼,滿臉絡腮胡,說起話來聲若宏鐘,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梁山好漢形象躍然眼前。
1980年初,他初到蒲白礦務局做采煤工人,就在租住的破屋中自書“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以自勉。足見在他卑微時人品的高潔,也足見其對藝術孜孜不倦的探求之志。他最初從柳公權的《玄秘塔》入手,然后又臨歐陽詢的《九成宮》、《皇甫君碑》,最后寫《圣教序》、《蘭亭序》,米芾《蜀素》帖。他沿著一條崎嶇的小道攀登藝術的高峰,他對這些古代遺存的書法菁華,手摹心追,傾注了全部的愛戀。
每天清晨,他聞雞起舞,站于案前懸腕臨帖,夜晚則一燈熒然,攻讀詩文書論,浸淫于碑帖,跨越時空,與先賢對話,完成著他書法藝術的積累,他就像一頭辛勤的老黃牛只問耕耘,不論收獲。那時他饑腸轆轆是常事,但是清貧對于有志者正是思想和風格的導師,它使精神和肉體都知道什么是淡泊。礦工的經歷,鍛造出他性情的堅毅挺拔、豪邁奔放,礦山的熱土孕育了他書風的鐘靈毓秀,清遠古雅。
徐福庵特別謙虛好學,對于古詩詞曲賦,尤為鐘愛,說起話來引經據典。他治學態度嚴謹,為創作幅作品常常翻閱各種書籍、資料,力求對原文每個字詞都不出差錯,對文章的意思完全理解,以至于都能朗朗成誦了,創作時自然能一氣呵成,心手雙暢,無絲毫凝滯之感。幾十年的砥礪,達到“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境界時,才會自然而然的人書俱老起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國務委員馬凱曾請徐福庵為其書寫抗震期間創作的《抗震組詩》十首。今年4月老徐受命書寫趙正永省長清明公祭黃帝陵之祭文。陜西省文史館館長李炳武評價,“老徐的楷書在陜西書法界當屬上流”。陜西省書協主席雷珍民看到老徐的作品連聲感慨地說:“寫得好,寫得好,高手在民間??!”
老徐的字就是他的人:厚道、誠懇而又不失倜儻、清脫。為人處事琴心劍膽;揮毫潑墨挺健婀娜,正是老徐形與靈的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