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培訓中心課題組

當前,社會的急劇變革和經濟體制的漸進轉軌,一方面帶來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給社會各個群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心理壓力。特別是公務員群體,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以及多元的價值取向,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公務員存在著心理壓力大、焦慮困惑多、適應環境和緩解壓力的能力弱等問題。
為深入了解公務員群體心理健康的現狀,探索建立正確認識壓力、管理壓力和管理心理健康的機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源研究培訓中心組織實施了“公務員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專題調查”。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015份,樣本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包括從中央到縣鄉的各個級別。
調查顯示,關于“對自己心理健康的總體評價”,表示“很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公務員占48.7%,認為“一般”的占36.8%,表示“不滿意”或“很不滿意”的占12.3%,總體評價值為3.43,高于中值3。其中,東北地區的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其他地區;中央部屬單位和省級單位的公務員,對心理健康“滿意”的比重分別為44.7%和53.2%。其中,省級單位的公務員總體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中央、地市、縣和鄉鎮公務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家庭美滿幸福的公務員,心理健康水平較高。
公務員的主要工作特點就是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工作應酬多、人際關系復雜,因而,容易產生身心疲憊感。本次調查就工作特點,了解了公務員的工作壓力感。
調查發現,在公務員看來,他們工作時間和精力主要用于日常辦公(73.0%)、寫材料(34.9%)和開會(21.7%)。在參與調查的公務員中,四分之一的人每天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內”,約半數的人每天工作“8-10小時”,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的人占17.6%。
對于“總體而言,您感覺自己的工作壓力”這一問題,48.8%的公務員認為工作壓力大,43.6%的認為壓力一般。其中,東部地區的總體壓力感,顯著高于其他地區;任職16-25年、年齡在40歲左右的中青年隊伍,是壓力最大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壓力越大。局級以上的公務員壓力水平最高,顯著高于其他級別的公務員群體。省級單位的公務員總體壓力感,顯著低于其他級別的單位。
除了工作以外,家庭也是公務員壓力的重要來源。調查顯示,“家庭中討論最多的話題”,公務員認為比重最高的三項依次是“工作方面”(31.3%)、“子女成長”(21.7%)和“經濟方面”(14.9%)。
調查還發現,76.5%的被調查者認為公務員的經濟地位居于中等以下水平。同時,公務員對于經濟收入以及住房的滿意度還較高:80.1%的公務員對經濟收入“很滿意”或“比較滿意”,66.6%對住房“很滿意”或“比較滿意”。
人際關系也是公務員社會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關于“公務員最需要具備的能力”這一問題,被調查者普遍認為“協調能力”是公務員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調查顯示,心理健康評估與工作壓力相關不顯著,但是與職業倦怠、壓力承受力和應對方式相關顯著。也就是說,工作壓力本身并不是引起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因素,但是對待壓力的態度以及壓力管理方式,會對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升公務員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調查顯示,公務員特別關注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人際溝通、情緒管理、子女教育、壓力管理、挫折應對、事業生活平衡。但調查同時發現,消極、悲觀情緒的公務員不在少數,主要表現為煩躁、心累、厭倦、抑郁、孤獨、失眠。調查顯示,30.3%的公務員經常“失眠”,31.9%經常“心情煩躁”,25.5%經常“情緒低落”,23.7%經常“悶悶不樂”。
公務員的社會支持系統,對自我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當面對高強度的壓力時,主動尋求心理援助,可以通過朋友或者家人溝通傾訴來緩解壓力,也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咨詢來解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有助于促進身心健康,化解不良情緒。
調查顯示,關于“當您工作中遇到麻煩,心情不佳時,您最愿意跟誰交流”這一問題,公務員選擇比重最高的是“家人”(70.6%),其次是“單位以外的朋友”(19.3%),2.7%選擇了“獨自忍受”,只有0.2%選擇了“心理咨詢專家”。
關于“公務員如何培養積極心態”這一問題,調查顯示,公務員認為排第一位的是自我調節,其次是良好的工作環境,第三是家庭和睦,此外,領導的信任也是積極心態的重要因素。
當前關注公務員心理健康問題的專題研究還很缺乏。應該看到,公務員在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部分公務員存在著心理壓力大、焦慮困惑多、適應環境和緩解壓力的能力弱等問題。
近年來,各地發生了一連串官員自殺事件,涉及到不同級別的官員,逐漸凸顯出公務員群體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凸顯了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心理問題。
我們有必要建立公務員心理健康長期追蹤調查研究的機制。
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以及制度環境的約束,公務員大多不愿意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心理及感受。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愿意接受專業咨詢的人士更是寥寥無幾。公務員特別是擔任領導職務的官員,對自我的要求往往高于一般人,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一旦遭遇挫折,就更容易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
基于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有限性,有必要利用各種媒體,廣泛開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或宣傳等活動,使全社會對心理問題、心理疾病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樹立起正確的心理健康理念。
有針對性地為領導干部開設“領導心理學”講座或者培訓,引導領導干部將心理領導科學藝術運用到行政工作中,提高領導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引導領導干部客觀對待名譽、地位、權力和金錢,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妥善處理上下左右關系,促進身心健康,工作順利,家庭和睦,社會進步。
在各級政府機關設立心理健康顧問;介紹一些簡單的心理調適方法,使公務員能主動關注和掌握自己的心理狀況;建立運動、娛樂等健康的心理疏導渠道;建立心理咨詢專線或咨詢網站。讓公務員不論何時遇到心理問題,都能及時予以化解。
同時,與專業機構共建公務員心理危機干預合作,建立公務員心理支持服務(GEAP)。EAP原是用于解決企業員工個人問題的途徑,主要包括壓力、情緒和心理問題,以及法律糾紛等其他個人問題。國外的EAP其應用范圍不僅包括各種企業,而且包括政府部門和軍隊。在我國,企業EAP發展剛剛起步,政府部門的EAP更處于萌芽階段。基于本次調查的分析認為,把為公務員提供心理支持計劃制度化,是公務員心理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