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賀 東
民生問題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事關黨的執政基礎。我們的執政思想是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終極目標,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著力點,大力實施生態立縣、特色富民戰略,走生態化、特色化、民本化發展路子,不遺余力改善民生,連續打出一套民生“組合拳”,構建起關愛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的系統民生保障體系,走出一條欠發達山區縣獨特的“民生之路”,讓人民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太白縣地處秦嶺腹地,是秦嶺生態保護核心區、全省重點水源涵養區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承擔著確保生態安全和水源安全的重大社會責任。
太白縣雖然人口少、底子薄,但我們始終認為,縣域經濟的本質就是民生經濟,有老百姓的地方就有民生問題,越是窮地方,老百姓的日子就越困難,越渴望得到關愛和發展,民生問題就越緊迫。基于這一認識,我們牢固樹立了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績的執政理念,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集中有限財力,辦群眾急需辦的大事、實事,切實讓群眾從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2007年率先在全國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實現新農保全覆蓋;2008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一鄉一校”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2009年對寄宿生實施蛋奶工程,并補助生活費、交通費;2010年創建縣級醫院團隊式援助管理“太白模式”;2011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并軌。一系列民生保障“太白經驗”、“太白模式”在中省推廣,在全縣形成了上學不花錢、看病能報銷、創業有扶持、養老有保障、困難有救助、喪葬有補助的多層次、無縫隙、全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們始終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執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建立起從生到老、涵蓋一生的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同步提升。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現學有所教。為了消除山區縣對教育發展的制約因素,我們率先在全省探索實施“一鄉一校”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將67所中小學調整為14所,學校按統一標準全部建成寄宿制,一舉消滅了薄弱學校;率先在寶雞市免除高職中學費,實現了十三年免費教育;由縣財政每年列支400萬元,逐步實現校舍集中供暖、免費營養早餐和學前教育全覆蓋,成功創建為省級“雙高普九”縣。今年,以創建省級教育強縣為抓手,實施教育振興“六大工程”,初步實現了由人人有學上到人人上好學的轉變。
深化公共醫療服務,實現病有所醫。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全縣9所鎮衛生院和66所村級衛生院全部執行基本藥物制度,藥品“三統一”和零差率銷售實現縣鎮村全覆蓋;創建了縣級醫院團隊式援助管理“太白模式”,看病費用降低了三分之一,工作經驗在全國交流。探索推行家庭保健式醫療服務,對農村育齡婦女和6歲以下、50歲以上群眾免費健康檢查,實行農村孕產婦免費住院分娩;啟動實施大病統籌救助制度和異地就醫藥療保險聯網結算工作,新農合參合率達98.8%。
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實現住有所居。以縣城為中心,以小城鎮和農村社區為重點,不斷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力度。投資1億多實施環境整治與綠化提升工程,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完成投資5800多萬元的縣城集中供熱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大力推進扶貧開發,建設扶貧重點村40個,搬遷貧困群眾1502戶,1.59萬人擺脫貧困;圍繞改善老百姓住房條件,投資6000余萬元實施保障性住房和危房改造等安居工程項目,消除了農村85%以上的土坯房,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25平方米;投資1.8億元的咀頭街中心社區進展順利,吸引了一批農民進城入鎮。
不斷完善社保體系,實現老有所養。2007年率先在全國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1%,所有60歲以上老人都領上了養老金;2011年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養老保險提標并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大幅擴面;在全省率先推行居民喪葬撫恤金制度,為每名正常死亡的城鄉居民發放800元安葬費;2012年,再次提高新農保標準,達到全市最高水平,建立了人人保、保一生的大民生大社保體系。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勞有所得。在大力發展蔬菜、休閑、林特三大特色產業的基礎上,把推動創業就業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渠道來抓,每年安排150萬元專項資金和1000萬元貼息貸款,嚴格執行“四免一補”政策,積極搭建勞務輸出平臺,開辟勞務合作基地,開發公益性崗位,全力支持創業就業,全縣農民戶均一人務工經商。今年以來,共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100萬元,轉移勞動力14443人,創勞務經濟收入1.05億元,工資性收入鼓起了農民群眾的錢袋子。
筑牢平安建設后盾,實現安有所保。將綜治維穩納入民生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總體要求,創新社會管理,深化平安創建,2011年全縣平安建設知曉率96.81%,勇奪全省第一;社會治安滿意度98.69%,名列全省各縣區第二,“兩率一度”連續五年位居省市前列,榮獲省級平安建設先進縣、信訪工作“三無”縣和全省應急管理先進縣殊榮,營造了安居樂業、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解決民生的基礎是財力,關鍵在于執政理念,核心在于決心和信心。在推進民本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堅持把解放思想作為先導工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衡量發展成果的標尺,使以人為本、關愛百姓、為民解憂的執政理念深入人心,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同時,我們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一是財政“擠”。全縣上下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壓縮行政經費,減少不必要的開支,集中財力辦大事,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效益。二是向上“爭”。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協調,多方爭取政策、項目和資金。今年以來,實現合同引資53.4億元,到位資金6.37億元;投資1.29億元,實施民生工程項目55個。三發展“聚”。安排“5個1000萬”專項資金,實施田園農業、生態休閑等“五大工程”,推動蔬菜、林特、生態休閑、生態工業四大支柱產業突破發展,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覆蓋52個行政村8000多農戶,產值超過2億元,農民人均蔬菜收入突破6000元。目前,全縣接待游客超過6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
實踐證明,只要心系百姓安危冷暖,一心為民謀福祉,真心實意解民憂,咬定青山不放松,窮財政也能辦富民生,貧困縣也有大作為。 (作者系陜西省太白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