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海萍
精神分裂癥為一種慢性遷延性精神疾病,極易復發。家庭護理干預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癥狀改善、降低復發率及再住院率等存在積極的作用[1]。本文筆者選取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共1767例,探討家庭干預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情況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共1767例,男1025例,女742例,年齡19~55歲,病程6~16年。全部患者按入院時間先后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884例(服藥602例,占68.10%),對照組883例(服藥601例,占68.06%)。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接近。
1.2 方法 由精防醫師與專職醫師組成3個治療小組,每組1名精防醫師及1名專職醫師,研究者對治療小組統一進行培訓,培訓每年至少2次,連續3年。治療小組定期給予家庭綜合干預,30~50min/次。家庭綜合干預包括:①心理疏導。護理人員幫助患者對其自身疾病進行認識,強調維持長期用藥重要性,讓患者學會藥物的自我管理、自我處理與癥狀的自我監控技能和方法;②服藥維持治療。治療小組定期對患者進行指導并督促用藥;③精神衛生知識干預。每年至少2次,連續3年。治療小組對觀察組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授課,課后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3h/次;④社會功能康復干預。觀察組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社會功能訓練,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而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的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每3個月隨訪一次。
1.3 評價內容 由兩名經過培訓的護師于干預前及干預后1年,運用雙盲法評定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復發情況和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評分(SDSS)。
1.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用藥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患者服藥完全依從性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χ2=99.96,P<0.01)(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用藥依從性對比 [例(%)]
2.2 復發情況比較 1年內觀察組的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年內復發情況比較 [例(%)]
2.3 SDSS評分比較 由表3可見,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SDSS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t分別為40.28、15.42,P<0.01);觀察組SDS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表3 兩組患者SDSS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患者SDSS評分比較 (分,s)
?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是一種復發率極高的慢性病,而復發是指待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后而再出現(Ⅰ型),或者患者的癥狀無完全緩解,持續部分精神癥狀而再顯著加劇(Ⅱ型)[2]。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其復發率較低,反之復發率則較高[3]。家庭綜合干預可以使患者和家屬知道維持用藥治療的重要性。家庭干預對精神分裂癥的改善和患者社會功能緩解有著積極的意義[4]。國內12個地區的調查資料表明,家庭照顧在影響預后因素中占第一位,故家庭干預正是采用相關知識而擬定的綜合干預措施,以患者及其家庭為服務對象,進而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全面康復。
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干預后患者用藥依從性顯著優于對照組;1年內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SDSS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SD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綜上所述,家庭綜合干預可有效促進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改善其治療依從性,降低疾病復發率,改善其社會功能。
[1]任翠玉,史玲,楊云龍,等.精神疾病院外綜合康復治療[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1):100-103.
[2]李毅,呂路線.精神分裂癥復發的相關因素[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2002,29(2):96-98.
[3]Gilmer TP,Dolder CR,Lacro JP,et al.Adherence to treatment with antipsychotic medication and health care costsamong medicaid beneficiaries with schizophrenia[J].AmJ Psychiatry,2004,161(4):692-699.
[4]杜召云,張麗,陳景清,等.家庭干預前后精神分裂癥家庭支持和生活質量變化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5,5(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