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昂超
癡呆是精神科常見病癥,許多患者除單純的認知功能障礙外,還會表現出焦慮、抑郁、行為障礙等,稱之為BPSD。BPSD可導致一系列行為異常,不僅給患者本人,也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安全隱患。此外,病情的持續加重也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和心理負擔。因此,我們考慮采用臨床上應用較廣的氟哌啶醇與利培酮分別對癡呆合并BPSD患者加以治療,從有效性和安全性出發,幫助患者選擇更為合適的藥物。
1.1 對象與分組 研究對象為2010年4月到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8例癡呆合并BPSD患者,男60例,女48例。108例均參照CCMD-3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確診,癡呆病理行為評定表(BEHAVE-AD)總分≥8分,簡易智能狀態檢查(MMSE)<24分;且無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無相關藥物禁忌及嚴重的心、肝、腎系統疾病,無藥物過敏和藥物依賴等;均知情同意。其中阿爾茨海默病46例(42.6%),血管性癡呆62例(57.4%)。按入院病歷單雙號分為A組和B組各54例。A組男31例,女23例;年齡41~73歲,平均61歲;病程2~5年。B組男29例,女25例;年齡40~72歲,平均62歲;病程2~5年。兩組一般資料接近。
1.2 治療 A組給予氟哌啶醇(重慶圣華曦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口服,起始劑量2~4mg/d,維持劑量6~16mg/d。B組給予利培酮(比利時楊森有限公司生產)口服,起始劑量1~2mg/d,維持劑量3~5mg/d。兩組均治療3個月,治療期間不聯用或換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嚴重錐體外系副反應者給予鹽酸苯海索(安坦),嚴重失眠者短期給予安眠藥,嚴密監測用藥副反應。
1.3 評價指標 治療效果:采用神經精神科問卷(NPI)評定精神癥狀[1]。NPI包含12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嚴重程度(0~3分)和癥狀頻度(0~4分),兩項之和為該維度得分(0~12分)。分數越高,表示精神病性癥狀越嚴重。副反應:采用副反應量表(TESS)評定。
1.4 數據處理 SPSS 11.0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PI評分結果(表1)
由表1可見:兩組NPI評分自身前后比較均有顯著性改善,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但兩組間比較,無論治療前后,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副反應發生情況 藥物副反應:A組24例(44.4%),其中胃腸道反應13例,錐體外系副反應11例;B組12例(22.2%),其中胃腸道反應8例,錐體外系副反應4例;均采取對癥處理后控制。A組副反應發生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0,P<0.05)。
癡呆是指由精神原性或由損壞腦物質的疾病引起的智力退化,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大腦萎縮,神經細胞數量和功能下降。其改變多以海馬、杏仁區、紋狀體部位較顯著,大腦皮質下灰質蒼白球等處產生軟化、壞死,乙酰膽堿、兒茶酚胺、γ-氨基丁酸及腦肽等神經遞質減少,導致大腦機能障礙和智能減退。BPSD一般認為是大腦功能下降的綜合作用的結果[2]。由于精神疾病治療周期較長,因此需要綜合考慮治療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PI評分比較 (分,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PI評分比較 (分, ±s)
注:1為兩組間比較,A為A組自身前后比較,B為B組自身前后比較
妄 想 幻 覺 攻擊/激越 抑 郁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54 6.0±1.2 2.2±0.4 3.3±0.6 1.7±0.3 5.2±1.0 2.1±0.3 3.0±0.5 1.9±0.4 B組 54 6.3±1.1 2.3±0.3 3.2±0.5 1.8±0.4 5.0±1.1 2.0±0.3 3.1±0.4 2.0±0.5 t1,P 1.35,>0.05 1.47,>0.05 1.94,>0.05 1.47,>0.05 0.99,>0.05 1.73,>0.051.15,>0.05 1.17,>0.05 tA,P 22.08,<0.01 16.30,<0.01 21.82,<0.01 12.62,<0.01 tB,P 25.78,<0.01 16.07,<0.01 19.34,<0.01 12.62,<0.01組 別 例數欣 快 情感淡漠 脫抑制 易激惹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54 2.4±0.4 1.3±0.2 5.4±1.1 2.1±0.3 2.3±0.4 0.9±0.2 7.1±1.4 2.6±0.5 B組 54 2.5±0.5 1.3±0.3 5.3±1.0 2.0±0.4 2.0±0.3 0.9±0.2 7.0±1.2 2.7±0.3 t1,P 1.15,>0.05 0,>0.05 0.49,>0.05 1.47,>0.05 1.47,>0.05 0,>0.05 0.40,>0.05 1.36,>0.05 tA,P 18.07,<0.01 21.27,<0.01 23.00,<0.01 22.24,<0.01 tB,P 15.12,<0.01 22.52,<0.01 22.42,<0.01 25.55,<0.01組別 例數行為異常 睡眠障礙 焦 慮 食欲改變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組 54 5.3±1.2 1.7±0.4 7.2±1.5 2.2±0.4 4.1±0.5 1.8±0.3 2.8±0.5 1.4±0.2 B組 54 5.2±1.1 1.8±0.3 7.0±1.4 2.1±0.3 4.0±0.5 1.8±0.2 2.7±0.4 1.4±0.3 t1,P 0.45,>0.05 1.47,>0.05 0.72,>0.05 1.47,>0.05 1.04,>0.05 0,>0.05 1.15,>0.05 0,>0.05 tA,P 20.91,<0.01 23.67,<0.01 28.99,<0.01 19.10,<0.01 tB,P 21.91,<0.01 25.15,<0.01 30.02,<0.01 19.11,<0.01組別 例數
利培酮和氟哌啶醇對多種神經遞質受體均有增強作用,特別是對多巴胺(DA)和5-羥色胺(5-HT)受體均有較強的拮抗作用,可增強多巴胺的釋放,對于陽性、陰性癥狀均有治療作用,可同時作用于DA系統和5-HT系統,改善認知功能和精神狀態。但是利培酮與毒蕈堿受體親和力低,對多巴胺D2的作用也相對較小,能以較低的親和力結合α2-腎上腺素受體和組胺H1受體[3];而且利培酮能選擇性的降低中腦邊緣系統的10區DA系統活性,因此錐體外系副反應相對要低。
伍毅等[4]采用喹硫平與氟哌啶醇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喹硫平副反應相對要小。孫新宇等[5]采用氟哌啶醇與利培酮進行對照研究,結果顯示氟哌啶醇副反應顯著要高。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兩組雖然均未發生嚴重副反應,但B組副反應率發生率顯著低于A組,提示利培酮安全性更高。兩組患者經過治療病情均有顯著性改善,且治療后組間比較差別不大,提示氟哌啶醇與利培酮均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從有效性和安全性綜合考慮,我們認為利培酮更適合于癡呆合并BPSD患者。
[1]張瑜良,刁秋鶯,張恒銘.喹硫平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臨床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1,17(11):1366-1368.
[2]張明廉,袁國楨,姚建軍,等.奎硫平和氟哌啶醇治療老年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對照研究[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6,25(9):706-708.
[3]楊琳,胡衛紅.利培酮與喹硫平對老年期癡呆患者體重及糖脂代謝的影響[J].精神醫學雜志,2009,22(3):157-169.
[4]伍毅,李秀英,杜雨峰,等.喹硫平與氟哌啶醇治療老年期癡呆精神行為癥狀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學雜志,2010,23(4):271-273.
[5]孫新宇,高之旭,馮鋒,等.氟哌啶醇與利培酮治療癡呆患者精神行為癥狀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4,37(3):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