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柳博雋
必須重新審視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敢于突破、勇于創新、善于創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
浙江是資源“小”省。人均耕地不到全國水平的一半,幾乎沒有油和天然氣,人均礦產資源量綜合指數居全國倒數第三,卻創造了經濟“大”省的奇跡。2011年,浙江以占全國4%的人口,在全國1%的土地上,創造了全國7%的經濟總量,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8萬元,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0971元和13071元,農民收入連續27年居全國各省區第一位,成為我國最具經濟實力的省份之一。
浙江是環境“次”省。由于地處海防前線,建國后國家投資很少,基礎設施條件相當落后,區域發展環境比較差,卻率先啟動市場化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經濟活力不斷迸發,形成了創業創新的獨特氛圍。有數據顯示,全省民營企業貢獻了70%以上的生產總值、60%以上的稅收、80%以上的出口和90%以上的就業崗位,全國民營企業國際競爭力50強中,浙江有25席,占據半壁江山,成為我國最具經濟發展活力的省份之一。
浙江是生態“弱”省。“七山一水兩分田”,陸域面積偏小,人口密度偏大,自然災害頻發,生態敏感、環境脆弱,卻通過積極開展生態省建設試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2011年全省累計建成6個國家生態縣、41個省級生態縣、4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成為我國人與自然關系最協調的省份之一。

進入新一輪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浙江資源制約問題十分嚴峻,市場競爭環境更加激烈,生態保護壓力也日漸趨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敢于突破、勇于創新、善于創業,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全省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地講,要堅持“三個導向”:
導向一:浙江要力爭戰略資源,更要集聚創新資源。即要以實施四大國家戰略為契機,在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舟山群島新區、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建設中,加強與央企開展戰略合作,爭取更多、更優的戰略資源投放到浙江。更重要的,是要以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建設為載體,堅持引資和引智、引技并重,吸引國內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和高端人才等創新資源集聚浙江,共建共享一批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讓科技創新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導向二:浙江要改善發展環境,更要優化創業環境。即按照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以軌道交通和清潔能源建設為重點,加快綜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經濟發展的硬環境。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推進“法治浙江”和“信用浙江”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加強保障和改善社會民生,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的軟環境,特別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各類主體的創業熱情,吸引和鼓勵浙商回歸,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大提升,推動浙江經濟向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
導向三:浙江要保護自然生態,更要涵養人文生態。即要堅持生態省建設方略,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行動,通過清潔水源、清潔空氣、清潔土壤等行動,倡導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建設文化大省過程中,要高揚人文精神的光輝,加強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合理開發利用人文資源,涵養現代社會人文生態,在促進歷史文脈傳承中,進一步弘揚新時期的浙江精神,凝聚成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
總之,在新一輪發展中,浙江要樹立全新的資源、環境、生態理念,以大轉型的豪邁氣概,書寫一首大發展的壯麗詩篇,努力在可持續發展中繼續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