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項楓
解決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問題,是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首要問題
浙江省這幾年由于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單位GDP能耗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到“十一五”末,浙江省單位GDP能耗已降至0.72噸標準煤/萬元,僅為全國(約1.03噸標準煤/萬元)的7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1.04噸標準煤/萬元,僅為國家平均水平的55%左右,比“十五”末下降了近30%。但要完成“十二五”期間的節能減排指標,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通常意義上的節能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實現:結構節能,指通過產業結構演進方式實現的節能,主要表現在國家和地區層面上;技術節能,這種節能方式主要發生在物質生產企業層面上,因此也可稱為社會生產節能;消費節能,這種節能方式主要是通過家庭、個人及各類社會服務的消費行為來實現的,也可稱為社會消費節能。在上述三種節能方式中,結構節能是集社會生產和消費于一體的節能集合,而技術或生產節能與消費節能則是結構節能的具體體現。結構因素是影響浙江省單位GDP能耗的決定性因素。
國際經驗也表明,在推進節能減排的各種因素中,產業結構的節能潛力巨大。產業結構的演進,尤其是到了工業化后期,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這一結構變動,推動著單位GDP能耗的降低,對節能的作用十分明顯。有研究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5個世界能源消費大國作為分析對象,結果表明,隨著工業化從初始走向成熟,國家能源消費總量增長有一個從快到慢的減速過程,并且由此導致單位GDP的能耗由升到降局面的形成。1950-2000年期間,這些發達國家的單位能耗的下降幅度超過了41%,其中產業結構演進的作用至關重要。

從浙江“十一五”的情況看,結構因素只能說是有利于節能,但貢獻不大,結構節能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從結構方面尋找浙江的節能潛力,是實現全社會節能降耗目標的重要途徑。首先,三次產業結構的節能潛力較大。按可比價計算,三產比重提高一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下降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單位GDP能耗下降一個百分點。2010年,浙江省第三產業占比為42.7%(2005價),比二產比重低10.2個百分點。如按“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至2015年,如果確保比2010年三產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二產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則能拉動單位GDP能耗下降約5個百分點。
其次,工業內部結構變化的節能潛力也是可以挖掘的。按計算,八大高耗能行業比重每下降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6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下降近1.0個百分點。浙江目前工業內部的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行業發展仍滯后,高耗能行業比重仍有一定的下降空間。如能按“十二五”規劃建議的切實完成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的任務,提高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行業比重,降低高耗能行業比重,工業內部結構調整將成為今后節能的主要方式之一。
最后,從產品結構和行業規模結構來看,高耗能行業內部仍有節能潛力,如加快提升高耗能行業中紡織、化學原料和化學纖維等傳統行業附加值,也能拉動工業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面對日益趨緊的節能減排任務,政府一度采取了限電、關停高耗能重工業企業等實現能耗目標見效最快的手段。從短期來看,節能減排對處于金融危機后時代的浙江經濟發展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直接影響GDP的增長。但這只是經濟發展中的陣痛,從長期來看,以結構調整為主的節能減排有利于浙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
改革開放30年來,浙江經濟快速發展,已經完成了工業化早期階段向重化工業和高加工度化制造業為主導的工業化中后期階段的結構轉換。在這個轉換過程中,解決資源和環境的瓶頸問題,是浙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首要問題。在節能減排倒逼機制的作用下,浙江應主動地推進產業結構的轉換與優化升級,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占領經濟發展的產業制高點。浙江需要發展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服務業和新能源產業,只有把這些產業發展起來,在產業結構中居于主導地位,實現“良幣驅逐劣幣”,才能真正把“兩高”產業的能源消耗擠占、攤薄、消化,從根本上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因此,“結構節能”是釜底抽薪之策,也是決定節能減排工作興衰成敗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