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柳博雋
能否破解食品安全頑疾,不僅關系公眾健康,關乎社會誠信,同時也是對政府監管能力的一大考驗,應重典治亂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去年,溫總理痛斥染色饅頭顯示“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言猶在耳。今年,老酸奶、果凍、毒膠囊、立頓茶包、問題蜜餞等食品安全問題又席卷而來。其實,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不可謂不重視,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多個部門多條戰線開展了全國范圍內的打擊非法添加行動。但違法商販在瘋狂的逐利驅動下,往往和監管部門玩“貓捉老鼠”的游戲,每次嚴厲打擊過后總能陰魂不散,“創新”出更復雜也更觸目驚心的食品非法添加行為。
如何才能破解食品安全這一頑疾呢?美國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手段。“壞了的豬肉被搓上蘇打粉去除酸臭味,毒死的老鼠被摻進絞肉機,洗過手的水被配制成調料,工人們在肉塊上走來走去并隨地吐痰……”這一貌似中國記者暗訪黑食品加工廠的典型畫面,其實是百年前美國作家厄普頓在小說《屠場》中用以描繪芝加哥肉聯廠的場景。小說引起了當時社會的廣泛反響,并促使美國政府采取行動,形成了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召回制度、懲罰性賠償“三位一體”的食品安全保障機制。

美國懲罰性賠償制度被譽為“世界上最先進和最精致的消費者保護制度”,對不法食品商販起到了巨大的威懾作用。如曾在全球轟動一時的美國“麥當勞咖啡燙傷案”,1992年美國一個退休女收銀員花49美分在麥當勞買了一杯咖啡,其在車上加奶和糖時發生潑灑導致皮膚燙傷,經歷了住院和植皮手術之后,其家屬以咖啡過燙為由要求麥當勞賠償兩萬美元,該案件最終訴諸法律后,法院以判定麥當勞公司付出286萬美元懲罰性賠償而收場。從此麥當勞開始在咖啡杯醒目處標注“小心燙傷”等警示語,并將咖啡溫度降到了同行業普遍的70℃。也就是這動輒上億、幾十億美元的懲罰性罰款,才使得企業主害怕違法的巨大代價,從而加強自律,保障了美國的食品安全。
反觀國內,一方面我國懲罰性賠償處罰太輕,威懾力不足。據統計,美國所有產品責任案件的懲罰性賠償的平均數額是62.5萬美元,為中國每件賠償額的6600倍!我國《侵權責任法》中雖規定有“懲罰性賠償”,可賠償的標準并不明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雙倍賠償”的條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賠償”的規定,但無論“雙倍”還是“十倍”,對違法生產的潛在巨額獲利而言都不過是九牛一毛。過低的賠償額,無法形成具有足夠威懾性的懲戒,無形中反而助長了食品安全肇事者“不怕輕刑、不怕輕罰、不用賠”的囂張氣焰。另一方面,我國也沒有集團訴訟制度。集團訴訟的判決具有擴張力,效力及于遭受侵害所有受害人。而我國的代表人訴訟判決只對進行權利登記的受害人有效,訴訟期間未登記的,不適用判決結果。食品安全問題涉及的消費者常高達數千人,甚至數萬人、數十萬人,做到人人登記是不可能的,因此訴訟的威懾力大大降低。
能否破解食品安全頑疾,不僅關系公眾健康,關乎社會誠信,同時也是對政府監管能力的一大考驗。在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民怨沸騰的境況下,應重典治亂,加大懲罰性賠償力度,增加企業的違法成本。“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不罰則已,要罰就要罰他個敲骨吸髓、傾家蕩產,再輔以人文凈化,如此方能保護守法企業的公平競爭,切實維護消費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