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葉
要素制約迫使浙江紡織企業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到要素制約較低的地區,表明紡織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客觀經濟規律;浙江應成為高端紡織品的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中心
紡織產業是浙江的傳統優勢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位居第一,在全國也位列前茅;紡織產業也是浙江出口創匯大戶,紡織品出口額僅次于機電產品而居第二。盡管紡織產業產值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但預計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仍將是浙江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近些年來,浙江紡織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浙江紡織企業在節能減排、市場建設、品牌培育、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當然,浙江紡織產業無疑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包括產品以中低端為主、企業應對全球化挑戰的能力不強、創新能力不足意愿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調整紡織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向高端發展,即走精品化發展之路。這是由以下兩個因素所決定的。
一個因素是,紡織產業的優勢既不能放棄也難以放棄。產業的發展與演進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紡織產業產值無疑是趨于下降的,但不能因此而放棄紡織產業以“加速”這一進程。因為,替代產業的培育與成長同樣需要有一個過程,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替代產業并且能保證這些產業可持續成長而強行放棄,其結果是經濟萎縮和失業增加。重要的是,要給予“優勢”新的內涵,即從低成本數量化的擴張優勢向高質量、品牌化擴張優勢轉變。

再一個因素是,當前世界紡織品貿易量增速和所占比重持續下降但絕對量仍然保持增長,這表明國際對紡織品的需求量并未萎縮。事實上,隨著技術進步,紡織品的應用領域日益拓寬,發展前景仍然看好。當然,紡織產業的布局與分工已出現了相當大的變化。紡織產業的一些先行國家如英美法德意日已將紡織業中的中低端部分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與地區,但仍保持高端部分的領先優勢。順應紡織產業布局梯度轉移的態勢,浙江紡織產業也應向高端發展,而將中低端部分向省外或國外勞動力成本更為便宜的地區轉移,這有利于提高浙江紡織產業的競爭力。近些年來,浙江紡織企業用工成本大幅上升、用地用電指標也相當緊張。這些要素制約迫使企業將部分生產能力轉移到要素制約較低的地區,表明紡織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客觀經濟規律。
浙江紡織產業向高端發展,須把握“高端”的內涵。高端是質量、是品牌,是兩者的結合。高端意味著高品質和高價值,高端的產品具有高價格。高價格的產品,就需要從面向生活消費向面向生產消費轉變,后者就是延長紡織產業鏈,拓展紡織產業的應用領域。高端產品的生產不僅是在微笑曲線的兩端,還應包括加工生產過程。這是因為,一些加工生產的重要因素是不可復制的,如原料產地的不可復制、文化元素的不可復制等。高端生產不是貼牌生產,不是簡單的代加工,而是有自主品牌的生產。只有研發、加工、營銷三者結合,才能實現從低端向高端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浙江應成為高端紡織品的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中心。
促使浙江紡織產業向高端發展唯有使出創新組合,包括技術創新、理念創新、設計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等。在創新組合中,技術創新是基礎,理念和設計創新是靈魂,組織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是條件。實證分析表明,明確的產權關系產生激勵,保護知識產權有利于產生創新激勵。要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氛圍和條件:一是要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目前,浙江紡織產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在1%左右,與紡織業發達國家5%-8%的比重有較大差距。二是要加快培養和引進紡織產業的專門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包括技術專家、設計專家、管理專家及熟練工人。三是要大力發展紡織業中小企業與集群創新發展。國外經驗表明,在紡織產業中,大企業是龍頭,中小企業是基礎,關鍵在于促進大中小企業的配套協作,互利共贏。四是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著重在于提升企業的創新意愿,同時從重處罰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提高其違法成本。設立紡織技術、人才的流通交易平臺也十分必要,有利于成果的市場化運作,通過有償轉讓提高企業的創新意愿并實現相關企業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