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V
有時候我會聽到老板這樣評價我:“Vicky,你實在太懶了,好在你能找到一些好方法,把該干的事兒干了。”
聽到這種說法,我很是得意。有些人對于偷懶有錯誤的概念,認為偷懶就是把本應該屬于自己的工作給賴掉。其實不然,偷懶的要義就是,該干的事情一定要干,只不過力求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或者用自己最舒服的方式。
偷懶本身也分兩種,形式上的偷懶以及精神上的偷懶。形式上的偷懶是非常需要聰明才智的,是指如何把那些繁瑣、復雜、花費時間且附加值不高而又不得不做的工作進行簡化處理。
工作中,你會發現我總是比別人慢半拍。好多同事一看到工作量大立刻煩躁得不行,開始工作時心理壓力巨大,而我則會先琢磨數字之間的關系。這是從我的職場前輩那里學來的。
前輩姓羅,他做事總是很穩妥,而且愛鉆研。那時我們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就是做“現金流量表”,一種計算現金進與出的報表。現金流量表在那時是個新生事物,羅前輩對現金流量表也很頭疼。但他是經理,必須要克服這些困難,因此在做了幾張表格之后,他發現做這個表格其實要依靠一些比較復雜的邏輯關系。終于,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羅前輩研制出一套Excel表格的工具來,只要輸入資產負債表,然后再進行一些簡單的數字調整,就能自動生成現金流量表。之后羅前輩成為公司里做現金流量表最快的一位。
羅前輩工作時總是笑瞇瞇的,我相信這是因為他“偷懶”的能力很強。但是,在體力上愿意偷懶的人,往往在腦力上是勤奮的。
還有另外一種偷懶,是精神上的偷懶,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偷懶形式。
工作時心情最重要。每天下午3點多,是我心情最差的時候,而且非常困,工作效率奇低。于是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3點多的學習與休息時間,盡量不把會議安排在那個時段。只要有空,我會在這個時候溜達到樓下的咖啡廳,小坐半個小時,喝一杯咖啡,發發呆,讓腦子徹底放松一下。
可能有人覺得,這不就少了半個小時工作時間嗎?但對于我而言,它換回了我一下午的好心情,再回到公司,工作也不那么煩了。不煩躁,工作效率才會高,才會認真思考,發明出更好的“偷懶”形式來。
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偷懶”模式,有的同事會在遇到困擾的時候掏出佛經讀半個小時,也有同事會掏出iPad打半小時游戲。什么都好,只要該做的事情做好,工作中偷個成功的小懶,也是人生中的“小確幸”。
(阿政摘自《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