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澤蕓
據說,當前最“樂活”的方法是:養最蠢的狗,交最賤的朋友,看周星馳的電影,聽周杰倫的歌,看“九把刀”的小說。
我養過狗,朋友無論貴賤都交過,星爺的電影也看過不少,周董的歌雖然聽不清但也聽過不少,唯獨“九把刀”的小說沒看過,甚至連“九把刀”是哪路神仙都不知道。
朋友驚訝:“你快Out到火星上去了!”又順手發給我幾張“九把刀”的照片,我一看,尖頭鼻子小瞇眼,跟我身邊的帥哥比起來,真是芝麻掉到西瓜里——連找的地兒都沒有。
可是在我慢慢了解他的過程中,竟因為3句話慢慢“愛上”了這個叫“九把刀”的家伙。
第一句話:“如果你非常想成為一個作家,每天非常認真地寫作,但是同學不想看你的作品,沒有地方愿意發表你的作品,放在網絡上也沒有人想看,出版社也沒有人想幫你出版,你心里面就要想:我要繼續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掌聲會響起來!”
這個“九把刀”,從199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把自己寫的小說《恐懼炸彈》貼到網絡上,引來一片叫好聲之后,就不斷地出版小說,但都賣得很不好。但他一直堅持寫到今天,這些年他總共出版了近60本小說。
這種堅持,得需要多大的毅力?
第二句話:“我媽得了白血病,需要很多錢治病,我不需要你預支版稅,但從現在開始,只要我寫一本書,你下個月就出版,然后立刻給我一張當天就可以換到現金的支票。這樣,就可以幫我渡過難關,救活我媽媽了。”
這話是“九把刀”對出版社說的。
2004年底,“九把刀”的媽媽患了血癌,治療費用極大。他雖然出版了不少小說,但銷量都不好,經濟上很快撐不住了。這時,那家一直為“九把刀”出版小說的出版社伸出了援手,問他要不要預支一些版稅,他就說了上面這些話,出版社答應了。從2004年11月份起,他一邊陪在媽媽病床邊,一邊玩命用筆記本電腦寫小說,他知道所寫的每個字,所賺的每一分錢,都可以用來救媽媽的命。他規定自己每天必須寫5千字~8千字,并且一個月一本,連續寫了14部。
他還鼓勵媽媽要有堅強的信念。媽媽受他的感染,也認真地配合治療。他連續寫的第十四本書名叫《媽,親一下》,記錄的是與媽媽共抗病魔的點點滴滴,他讓媽媽寫了序,簽售會時還帶上了媽媽。
第三句話:“說出來的會被嘲笑的夢想,才有實現的價值,即使跌倒了,姿勢也會很豪邁。”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夢想,只是絕大多數人都將自己的夢想深深藏在心里,怕說出來別人會嘲笑。
2005年,“九把刀”寫過一個名叫《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小說,那是他中學時代的真實故事。“九把刀”讀中學時成績很差,老師就派了一個名叫沈佳儀的女生來督促他。沈佳儀學習很好,“九把刀”上課一不認真沈佳儀就用圓珠筆戳他。慢慢地,“九把刀”偷偷喜歡上了這個成績優秀又清秀可人的女同學,為了獲得她的好感,他努力學習,很快成為優等生,還考上了臺灣國立交通大學。陰錯陽差的是,沈佳儀竟因發揮失常沒能考上。此后過了好多年,沈佳儀嫁作他人婦,“九把刀”的青春愛戀才告一段落。
“九把刀”一直想將這本小說搬上銀幕,還想自己做導演。從2005年開始,他就將給媽媽治病之外的小說版稅存起來,因為拍電影需要很多錢。
從籌拍這部電影到真正開始,“九把刀”遭遇了許多嘲笑和質疑的聲音:作為一名網絡寫手,他完全沒有拍片經驗;制作費用有限,男女主角請的都是沒有拍片經驗的年輕人,與“明星”根本不沾邊;他連續被7位攝影師拒絕,最后才找到一個從來沒拍過電影的攝影師……
這是一個令人跌破眼鏡的組合,這樣的組合能拍出賣座的電影,說破天也沒人信。電影剛剛開拍,最大的投資方就因為沒有信心而撤資。
但“九把刀”就認準了死理兒:我打算用這些年積累下來的版稅去對付這場冒險,我買過車、買過房,但從今以后我可以說自己買過最貴的東西——夢想!
最終,由這群菜鳥鼓搗出來的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在臺灣大賣4.1億新臺幣,創下臺灣電影史上“最快破億”的紀錄,還在2011年臺灣最賣座電影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在香港,這部電影的總票房也高達8千多萬港幣。
“九把刀”的3句話說完了,也該說說他是誰了。他本名柯景騰,1978年生于臺灣彰化縣。
“‘九把刀是年輕有為的一代人當中,最具金庸與倪匡實力的作家。”這話是《流星花園》制片人,“偶像劇之母”柴智屏說的。這樣的評價,不算低了。
(摘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