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
黃鳴的憤怒
新能源領域的明星企業家、皇明太陽能董事長黃鳴最近很憤怒。
近來皇明太陽能負面新聞纏身:皇明太陽能IPO三度折戟,皇明太陽谷涉嫌低價圈地,享受政府高額補貼等;坊間亦傳聞黃鳴與近日被“雙規”的山東省原副省長黃勝是親家。
針對種種質疑,黃鳴勃然大怒,指責媒體殘害民族英雄,同行“買兇殺企”,他連續向報道皇明新聞的網媒和紙媒發表公開信進行斥責,并聲稱要曝光行業潛規則。
在7月2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黃鳴進行了4個小時的憤怒控訴,聲稱皇明為“太陽谷”3000畝土地支付的價格高出當時市場價20%,并承擔了數億元的拆遷費用;皇明IPO終止是公司主動申請撤銷;他與黃勝并非親家,但黃勝對他有恩,他不想“忘恩負義”、“落井下石”。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黃鳴聲淚俱下的控訴有可能是一場危機公關,對于皇明的財務狀況和皇明太陽谷的質疑,他并沒有能夠拿出讓人信服的證據。點評:
新能源行業正面臨著產能過剩危機,從美好理想向殘酷現實滑落,而民營企業與地方官員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也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黃鳴的憤怒,更像是“困獸猶斗”般的嘶喊。
消息二
保障性住房資金被挪
7月18日,國家審計署發布2012年第33號公告,公布了全國18省區市2011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審計結果。
在重點審計的66個市縣中,3個市縣的95個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部分用地被用于開發商品房、建設酒店和辦公樓等。有的項目被違規轉分包或發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的施工企業或個人,個別項目已出現明顯質量問題。
此外,此次審計發現,有29個單位違規撥付或滯留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23.33億元;22個單位將29.55億元工程資金用于非保障性住房建設、公司注冊資本驗資和市政工程建設等;10個市縣的1015.25萬元保障性住房租金收入未按規定及時足額繳入地方同級國庫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5個市縣向承建單位違規返還土地出讓收入5.33億元。
在66個市縣中,有9個市縣的5479戶保障對象未經資格審核即被納入保障范圍,42個市縣的2.1萬戶保障對象存在收入財產超標、重復享受保障待遇、應退出未退出住房保障等問題。
點評:
政府部門一邊在保障性住房資金需求上屢屢叫苦,一邊卻是大量的建設資金被挪用,這真是咄咄怪狀。保障性住房在建設數量、資金使用、房屋分配上的暗箱操作,使得“民心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已變異成腐敗工程。
消息三
“營改增”試點擴圍
一些地方早已磨刀霍霍的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終于得以放行。
7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擴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自2012年8月1日起至年底,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范圍,由上海市分批擴大至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和廈門、深圳10個省(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明年繼續擴大試點地區,并選擇部分行業在全國范圍試點。
今年1月,上海開始試點營業稅改增值稅,以避免重復性征稅問題,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此后,北京等幾個地方也開始準備試點方案。
根據上海市財政系統的統計,今年1~5月,納入營改增試點范圍的13.5萬戶企業中,稅負下降的企業為12萬戶,占比近90%。從交通運輸業稅負來看,下降的企業占比為79%。前5個月,營改增帶來整體稅負下降超過80億元。
點評:
從上海試點的情況來看,“營改增”后的稅率和增值稅抵扣問題還沒有科學細化,部分行業稅負不減反增。而在其他地區推廣同時還可能面臨國稅和地稅如何協調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在今年經濟形勢下滑的情況下,如何保證試點不變異,真正落實為結構性減稅,是一大考驗。